長卿石室,位於四川省梓潼縣長卿山,相傳為司馬相如(字長卿)、邊孝先讀書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卿石室
- 地理位置:四川省梓潼縣長卿山
簡介,來歷,
簡介
梓潼縣城0.5公里與縣城隔河相望的長卿山有石室,《輿地紀勝》載:“長卿山,舊名神山,明皇過梓潼,望山上有石窟,近臣奏雲,漢司馬相如讀書之窟,遂敕名長卿山。志雲,山上有長卿寺,下有漢侍御李業石闕”。清同治版《直隸綿州志》載:“相如讀書崖,《縣誌》稱西崖,在長卿山,鑿石窟二間,高二丈,可容案幾。相傳為司馬相如、邊孝先讀書處。舊有殿宇二楹,旁接以危樓(俗稱吊腳樓),可通石窟,今圯。古今遊人題詠甚多”。
來歷
據《史記》、《漢書》記載,司馬相如,字長卿,少名犬子。幼讀戰國歷史,深為趙國之上卿大夫藺相如的“秉然正氣,不懼霸氣,而完璧歸趙”的人品所感動,即更名相如。中年時,即用家資拜為郎(用白銀捐官為郎,漢代之郎,系皇帝侍從官),當上漢景帝劉啟的武騎常侍,專陪皇帝打獵。司馬相如喜文,故爾不喜歡這差事。不久,漢景帝之弟梁孝王劉武,從封地睢陽(今河南商丘)到長安朝見皇帝,他與司馬相如見了面,二人相談很融洽。梁孝王離開長安不久,司馬相如亦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去職務,東遊到梁國(西漢封國,在今河南),作梁孝王的賓客,在梁國數年,司馬相如寫出《子虛賦》等不少名篇。漢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梁孝王劉武死後,司馬相如只好回歸故里成都。他途經梓潼時,廣漢郡(都治梓潼)太守趙護,慕相如之名,即挽留司馬相如暫住梓潼,司馬相如即住於神山(即長卿山)讀書、寫作、講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始離梓潼回成都。這時,司馬相如的家境已經衰敗,貧窮無以為生,他的朋友臨邛令(今邛崍縣)王吉,邀他前去暫住。他在臨邛結識當地富豪卓王孫之女卓文君,並因彈琴傳情打動卓文君的心,後來二人結為夫妻。漢景帝死後,其子劉徹於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即皇帝位,史稱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侍者楊德意向武帝推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漢武帝讀後,以為是前輩古人所作,便惋惜的說:“可惜未與此人同生一個時代”。楊德意當即回答說,司馬相如是他同鄉,且還健在。武帝大吃一驚,當即傳令,要召見司馬相如。司馬相如進京見到漢武帝後,武帝賜封他為郎(皇帝侍從官)。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漢武帝派司馬相如出使巴蜀,去撫慰因番陽令唐蒙強征巴蜀民眾修石門道(從今宜賓經貴州至昆明的道路)而引起的民怨。司馬相如到蜀地後,用“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的道理,勸慰蜀中父老,得到巴蜀民眾的理解。司馬相如回京向武帝稟報安慰蜀中父老的情況後,又說,如今南夷夜郎(今四川南部及貴州北部地區)歸附朝延後,得到朝廷不少恩賜。西夷的邛、笮(今西昌等地)、冉駀(今雅安等地)也願歸附朝廷。漢武帝即升司馬相如為中郎將,負責開發西南夷。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司馬相如再次入蜀,接受南夷邛、笮、冉駀等部的歸附。完成皇令後,即偕同卓文君一道進京就任新職,進京途經梓潼時,他同卓文君一起又到他當年讀書、作賦的神山。他們夫妻二人步入林間小道,但見松柏千嶂,野花飄香。層林冠蓋,鬱鬱蔥蔥。北眺梓潼山(今七曲山)蒼翠如畫。鳥瞰縣城,歷歷在目。山下潼水潺潺,小舟點點,一副清新、飄逸的畫卷,令他們夫婦二人難以割捨。故爾,清刑部尚書王漁洋,乾隆年間入川經過梓潼登臨長卿山時,即寫有《長卿山》一詩,將此山譽為是卓文君留下的一彎黛眉。詩云:“泛舟潼水碧潺湲,一抹青峰想玉顏。留得文君好眉黛,薄雲初散長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