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銀浮雕椰子碗

鑲銀浮雕椰子碗

這是一件清乾隆時期的椰子碗,通高7厘米,徑15厘米,黑色椰殼,平面浮雕,內鑲銀碗胎。足高1厘米,足徑5厘米。它的雕刻紋飾很有海南黎族的民俗風格:它以黎族宗教中的四種法器為中心圖案,以飄帶為紐帶,相互連線;上下為團雲紋,間隙中有稻田秧苗圖案,整個畫面表現出黎族生活和信仰的特徵。圖案設計合理,刻工手法細膩,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把玩此碗,手感也很好,由於有刻紋,雖然沉甸甸的,卻不易從手中脫落,餐飲燙食,的確很實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鑲銀浮雕椰子碗
  • 高度:7厘米
椰子是椰子樹上的果實,切開之後,裡面是白色的椰子肉,富含脂肪,主要成分是桂酸、豆蔻酸、棕櫚酸所包含的甘油酯,提煉之後,可食用或用於食品加工業和製作肥皂等輕工產品。椰子的果殼外有一層紅棕色的絨,稱“椰子絨”,質強而脆,粗者可製成刷子,較長的纖維可做繩索,短而捲曲的纖維可紡紗,用於包裝的織物。果殼呈球形,頂端有三陵,直徑有30~40厘米,成熟時呈褐色,質地堅實,可做樂器和各種器皿。用椰殼做成的樂器稱椰胡,琴筒用半邊椰殼製成,面板為桐木,二弦,按五度或四度定音,發音較二胡低沉渾厚,常用於合奏,是我國民間樂器。由於果殼堅實又有韌性,在果殼上雕刻,便成為藝術品;再與具他材料結合,就成為具有藝術性的生活用品。品種有鑲錫、鑲銀、檀香木嵌鑲、貝雕鑲嵌、清殼等。雕刻的手法有平面浮雕、立體浮雕、通雕、沉雕等。風格古樸,深淺得宜,造型優美,是海南民間工藝品。
椰子樹屬棕櫚科,屬長綠喬木,分布在熱帶。它的樹葉呈鳥羽狀,長4至6米,每葉有180至250片小葉,小葉呈線形,所以古人左思在《吳都賦》說:“椰葉無陰”。這種樹原產馬來西亞,明末清初引進我國,在海南島、雷州半島、台灣南部、雲南西雙版納都有栽培,因此這些地區都有椰殼做的生活用品。作為藝術品,特別是貢品,則以廣東省的海南島為主,在清初康、雍、乾三朝被稱為“天南貢品”。椰子碗最大特點是可用熱食,手端燙碗而不燙手,因此特別受蒙、藏王公貴族的喜愛,他們用來喝奶茶。老北京的黃寺、雍和宮,河北避暑山莊都有這些藏品。故宮裡的椰子碗,也大都是為滿、蒙貴族喝奶茶而備用的。民國初年,這些椰子碗大都從廟裡、宮裡流散出來,因為不值幾個錢,流落在舊貨攤上,無人問津。只有那些關注民俗學、民族學的學者,才留心收集這些來白民間採集的藝術品。
這是一件清乾隆時期的椰子碗,通高7厘米,徑15厘米,黑色椰殼,平面浮雕,內鑲銀碗胎。足高1厘米,足徑5厘米。見圖一。它的雕刻紋飾很有海南黎族的民俗風格:它以黎族宗教中的四種法器為中心圖案,以飄帶為紐帶,相互連線;上下為團雲紋,間隙中有稻田秧苗圖案,整個畫面表現出黎族生活和信仰的特徵。細部見圖二。圖案設計合理,刻工手法細膩,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把玩此碗,手感也很好,由於有刻紋,雖然沉甸甸的,卻不易從手中脫落,餐飲燙食,的確很實用。
應當注意的是,椰子碗並非我南國所獨有,此物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南亞、東南亞諸國也都有,早期西藏宗教領袖和上層貴州所使用的椰子碗,大都是從印度進口的。從造型和紋飾,不難判斷它們的國別和年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