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鎖江

鐵鎖江位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散花鎮境內西塞山江段,因此段西塞山高高聳立在長江邊上,臨江一面似刀削斧辟。三國時期西晉初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命王濬率領以高大戰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東吳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在西塞山處的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鐵鏈橫鎖江面,王濬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戰船順江而下,直取金陵。故人們稱西塞山處的江段為“鐵鎖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鎖江
  • 地理位置: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散花鎮境內
  • 主要支流西塞山江段
景點歷史,歷史故事,

景點歷史

三國後期,西晉滅東吳的故事。當時,西晉益州刺史王濬奉命建造戰船,打算征伐東吳,造船時產生的木屑隨著長江水流到建平郡,建平太守吾彥發現後,將撈起的木屑上呈孫皓,認為西晉正建造戰船,打算伐吳,要求孫皓增派守軍到建平防守,稱只要建平不失陷,西晉都無法渡江進攻。但孫皓不聽。吾彥無奈,唯有製造鐵鎖鏈,在險要之處放下橫斷長江;又製作大鐵錐,暗置在江水之中,試圖以此阻止西晉戰船東進。天紀四年(即晉太康元年,280年),王濬率軍壓境,沿江城池守將多數都望風而降,或者很快被攻破,但吾彥卻領軍堅守建平,無法攻下,唯有繞過。此時因建平守軍不足,無力防守建平對出江面,王濬又以大木筏移走江中的鐵錐,又用火燒斷鐵鎖鏈,令水軍成功通過建平郡。

歷史故事

晉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武帝平定蜀國後,命令龍驤將軍王浚在益州督造戰船,訓練水軍,準備出兵滅吳,統一全國。王浚接到命令,便開始大規模地建造戰船。他們造的最大的戰船長二百四十米,可容納二千多士兵,甚至可以騎著馬在上面馳騁。他們在開始造船的時候很秘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造船的工匠和士兵放鬆了警惕,隨意地讓削下的木片順流而下,漂浮到長下游東吳管轄的面上。
東吳建平(今湖北秭歸)太守吾彥首先發現了這種情況,馬上向吳王孫皓作了報告,希望再派些部隊給他,加強防守。孫皓說:“怕什麼?我不去攻打他們,已是大大的恩典了,他們還敢來侵犯我東吳嗎?”吾彥沒有辦法,回到秭歸後,別出心裁地在面的險要處打了不少木樁,釘上幾道鐵鏈,隨時可把鐵鏈鎖上,斷絕面交通;同時,他又下令在底安置無數一丈高的鐵錐作暗礁,用來阻止晉兵的戰船沿東下。王浚得知這一情況,胸有成竹,很快做好了相應的準備。公元279年11月,晉武帝終於下了討伐吳國的決心,他派鎮南大將軍杜預打東路,向陵進兵;安東將軍王渾打中路,向安徽進兵;龍驤將軍從成都出發,率水軍打西路,向秭歸進兵。這時,王浚已經七十一歲了。他接到命令,立即領兵乘船東下。大軍來到秭歸上,果然遇到了吳軍安置的鐵鏈和鐵錐。王浚不慌不忙,一聲令下,戰船向兩邊分開,只見幾十隻巨大的木筏,在數百名潛水高手的駕馭下駛出。那些水手潛入水中,牽筏而行。水底下的鐵錐遇到木筏,一隻只都扎在木筏上,全被木筏拖走了。
接著,又有幾十隻木筏駛出。這些木筏上架著十多丈長、數十圍大、吃足了油的火把,等這些木筏被鐵鏈擋住,木筏上的水手便都跳水泅走。王浚一聲令下,無數枝火箭飛向木筏。頓時,火光熊熊,烈焰沖天,不過一兩個小時,鐵鏈全被燒斷。王浚清除了障礙,驅兵前進,很快和其他幾路兵馬配合,攻陷了吳都建鄴(今蘇南京) ,滅掉了吳國。後來,“鐵鎖”這一典故,用來指護御手段。大多用於說明某一防禦手段,不能挽救防守一方覆滅的命運。(戚思年)
《晉書·王浚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