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角蕨科

鐵角蕨科

鐵角蕨科多為中型或小型的石生或附生(少有土生)草本植物,有時為攀援。葉遠生、近生或簇生,草質、革質或近肉質。廣布於世界各地,尤以熱帶為多。中國現知有131種,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分布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角蕨科
  • 拉丁學名:Aspleniaceae Newman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蕨類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亞目:鐵角蕨亞目
  • :鐵角蕨科
  • 分布區域:廣布於世界各地,主產熱帶
  • 拼音:tiě jiǎo jué kē
  • 中文學名:Aspleniaceae Newman (1840)
形態特徵,分布情況,生長習性,下級分類,代表植物,相關研究,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為中型或小型的石生或附生(少有土生)草本植物,有時為攀援。根狀莖橫走、臥生或直立,被具透明粗篩孔的褐色或深棕色的披針形小鱗片,無毛,有網狀中柱。
葉遠生、近生或簇生,草質、革質或近肉質,光滑或有時疏被不規則的星芒狀薄質小鱗片,有柄,基部不以關節著生;葉柄草質,常為栗色並有光澤,或為淡綠色或青灰色,上面有縱溝,基部有維管束兩條,橫切面呈卵圓形或橢圓腎形,左右兩側排成八字形,向上結合成X字形,在羽狀葉上的各回羽軸上面有1條縱溝,兩側往往有相連的狹翅,各縱溝彼此不互通;葉形變異極大,單一(披針形、心臟形或圓形)、深羽裂或經常為一至三回羽狀細裂,偶為四回羽狀,複葉的分枝式為上先出,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往往為斜方形或不等邊四邊形 (trapeziform),基部不對稱,邊緣為全緣,或有鈍鋸齒或為撕裂。葉脈分離,上先出,一至多回二歧分枝,小脈不達葉邊,有時向葉邊多少結合,在細裂葉的種類,每一末回裂片僅有1條單脈。孢子囊群多為線形,有時近橢圓形,沿小脈上側著生,罕有生於相近脈的下側,通常有囊群蓋(在藥蕨屬Ceterach Willd.近退化);囊群蓋厚膜質或薄紙質,全緣,以一側著生於葉脈,通常開向主脈(中脈),或有時相向對開,在細裂葉的種類中,每一末回裂片只有1條葉脈及孢子囊群,囊群蓋通常開向上側葉邊;孢子囊為水龍骨型,環帶垂直,間斷,約由20個增厚細胞組成。
孢子兩側對稱,橢圓形或腎形,單裂縫,周壁具褶皺,褶皺連線形成網狀或不形成網狀,表面具小刺或光滑,但常因不同的分類群而變化很大,外壁表面光滑。染色體x=12, (36)[細辛蕨屬Boniniella (x=19) 除外]。

分布情況

約有10屬,700餘種,廣布於世界各地,主產熱帶。其中鐵角蕨屬 Asplenium L. 為種類最多、形體變化最大的1個屬,為本科的中心屬(其少數種類產於北半球寒溫帶),其他各屬的種類很少或只有一二種,分布區較為局限或呈現洲際間斷分布。許多屬和種生於乾旱生境和石灰岩石縫中。中國現有8屬,131種,分布全國各地,以南部和西南部為其分布中心。

生長習性

多為中型或小型的石生或附生(少有土生)草本植物,有時為攀援。

下級分類

鐵角蕨屬 Asplenium L.
細辛蕨屬 Boniniella Hayata
過山蕨屬 Camptosorus Link
藥蕨屬 Ceterach Willd.
蒼山蕨屬 Ceterachopsis (J. Sm.) Ching
巢蕨屬 Neottopteris J. Sm.
對開蕨屬 Phyllitis Hill
水鱉蕨屬 Sinephropteris Mickel

代表植物

鐵角蕨AspleniumtrichomanesL.
植株高10-3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約2毫米,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3-4毫米,基部寬約0.5毫米,厚膜質,黑色,有光澤,略帶虹色,全緣。葉多數,密集簇生;葉柄長2-8厘米,粗約1毫米,栗褐色,有光澤,基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光滑,上面有1條闊縱溝,兩邊有棕色的膜質全緣狹翅,下面圓形,質脆,通常葉片脫落而柄宿存;葉片長線形,長10-25厘米,中部寬9-16毫米,長漸尖頭,基部略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約20-30對,基部的對生,向上對生或互生,平展,近無柄,中部羽片同大,長3.5-6 (-9) 毫米,中部寬2-4 (-5) 毫米,橢圓形或卵形,圓頭,有鈍齒牙,基部為近對稱或不對稱的圓楔形,上側較大,偶或有小耳狀突起,全緣,兩側邊緣有小圓齒;中部各對羽片相距4-8毫米,彼此疏離,下部羽片向下逐漸遠離並縮小,形狀多種,卵形、圓形、扇形、三角形或耳形。葉脈羽狀,纖細,兩面均不明顯,小脈極斜向上,二叉,偶有單一,羽片基部上側一脈常為二回二叉,不達葉邊。葉紙質,乾後草綠色、棕綠色或棕色;葉軸栗褐色,有光澤,光滑,上面有平闊縱溝,兩側有棕色的膜質全緣狹翅,下面圓形。孢子囊群闊線形,長1-3.5毫米,黃棕色,極斜向上,通常生於上側小脈,每羽片有4-8枚,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不達葉邊;囊群蓋闊線形,灰白色,後變棕色,膜質,全緣,開向主脈,宿存。染色體2n=144。

相關研究

鐵角蕨科為蕨類植物中最自然的1個分類群,也是最大類群之一。由於孢子囊群的若干相似性,過去它一直包括蹄蓋蕨屬 Athyrium。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二者代表著不同的起源,即蹄蓋蕨似乎與鱗毛蕨Dryopteris關係最為密切,而鐵角蕨則可能起源於骨碎補型 (davalloid) 的祖先。二者在形態結構上也有很大的區別,如鱗片形態、葉柄上部的維管結構和羽狀複葉種類的羽軸性狀等方面均不相同。在生態習性方面,鐵角蕨屬多為石生或附生的植物,而蹄蓋蕨屬及其相近的屬則為土生植物,從不為附生。細胞學的研究也證實了二者的染色體基數是不相同的。
在蕨類植物中,鐵角蕨科的染色體基數是十分穩定的,幾乎沒有發現背離其常數的證據,可是在這個科的中心屬—鐵角蕨屬卻顯現出眾多的多倍體,還有廣泛的種間雜交和屬間雜交,這和這個類群的略顯呆板的染色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類群有豐富的代表種,卻未見活著的近親族,它是處於進化活躍狀態的高度進化的一個科,屬的界線仍然處於分化的過程之中,它的慷慨的雜交親和性特別適合於生物系統學的研究途徑。

主要價值

鐵角蕨科植物不僅具有最佳化環境、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平衡的作用,還在醫藥、食品、工業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用途。如:華南鐵角蕨(Asplenium austrochinenseChing)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利濕化濁、止血作用,主治白濁,前列腺炎,腎炎,刀傷出血。毛軸鐵角蕨(Aspleniumcrinicaule Hance)性平,味苦,具有清熱解毒、透疹作用,主治麻疹不透,無名腫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