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朝鮮族面具舞是遼寧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鐵嶺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嶺朝鮮族面具舞
- 批准時間:2007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省級
鐵嶺朝鮮族面具舞是遼寧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鐵嶺市。
鐵嶺朝鮮族面具舞是遼寧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鐵嶺市。基本情況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屬於民間舞蹈,級別是省級。傳承保護2007年6月7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印發《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面具舞是中國古代舉行驅鬼逐疫的祭儀。雲南麻栗坡縣大王岩崖畫有面具舞圖象。先民們戴著面具嚇唬魔鬼,驅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發展為儺戲,一直遺存在雲貴川等省的部分地區。朝鮮族風格 無論是農樂舞中的面具舞表演,還是獨立的面具舞,鐵嶺朝鮮族面具舞都十分注重舞蹈,也離不開舞蹈。朝鮮族的舞蹈語言中,...
朝鮮族長鼓舞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386-534)壁畫中,已有類似長鼓的擊鼓舞樂圖。朝鮮族長鼓起源於印度細腰鼓,又名“杖鼓”。公元4世紀時,細腰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而後又東傳朝鮮。作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中原稱長鼓為“都曇鼓”、“毛員鼓”和“腰鼓”,實際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的天竺、...
朝鮮族(朝鮮語:조선족;英語:Korean nationality),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據《2021中國統計年鑑》,朝鮮族總人口為1702479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東北三省,集中居住於圖們江、鴨綠江、牡丹江、松花江及遼河、渾河等流域。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東北三省...
苗族假面舞 “芒哥”是苗族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娛樂神,在“芒哥節”戴著特製面具、披著芒草扮演“芒哥”是苗族人民獨具特色的傳統活動之一。朝鮮族假面舞 朝鮮族假面舞,流行於延邊等地區,已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朝鮮族假面舞多在正月十五或端午節舉行。舞者頭戴各種假面具,身著盛裝,扮演神話及傳說中...
朝鮮族農樂舞,遼寧省鐵嶺市傳統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樂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之一,在朝鮮族民間廣泛流傳。遼寧省北部的鐵嶺市是多民族聚居區,朝鮮族人口達到23434人。在鐵嶺及周邊出土的墓葬中發現的5世紀前後的壁畫中,形象描繪了朝鮮族先民歡快舞蹈的場景。 鐵嶺朝鮮族農樂舞源於祭祀性活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
22 Ⅲ-4 鐵嶺朝鮮族面具舞 鐵嶺市 23 Ⅲ-5 喀左天成觀廟會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4 Ⅲ-6 興城滿族秧歌 興城市 四、傳統戲劇(4項)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5 Ⅳ-1 評劇(瀋陽鑫艷玲) 瀋陽評劇院 26 Ⅳ-2 京劇(本溪徐派畢谷雲) 本溪市 27 Ⅳ-3 寬甸八河川皮影戲 ...
韓奎昇,男,出生於1925年12月23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朝鮮族農樂舞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1948年解放初期,他以學校為中心活躍開展了鐵嶺的朝鮮族文化活動,當時開始學藝,他虛心向老民間藝人金商喆請教,學會並傳承了朝鮮族農樂舞和面具舞的基本要領。他活躍開展了解放初期的掃文盲工作和學校的文藝...
扇子舞,又稱扇舞,泛指以扇子為主要道具的舞蹈。它是中國民間傳統舞蹈形式之一,漢族、哈尼族、朝鮮族等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都形成了各自風格不同扇子舞。扇子舞屬於人類樂舞的一種,而人類樂舞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巫術活動,它成熟較早並取得了獨立的藝術地位。扇子很早就套用到中國古代宮廷和民間樂舞藝術之中,...
金春明,男,1977年12月生,朝鮮族,黑龍江省尚志市人,大專文化程度。1995年12月入伍,199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遼寧省消防救援總隊(原遼寧省公安消防總隊)本溪市支隊明山區大隊特勤班班長、三級士官。2005年,金春明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06年5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金春明...
趙丹1992年學二人轉,原師傅是鐵嶺的二人轉老藝人劉美麗,後為趙本山第22個徒弟。演藝經歷 2006年,趙丹在播出的電視劇《馬大帥3》中扮演“婷婷”。2009年,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三胖”;2008年,參加遼視春晚《過年了》中扮演“大姨姐 ”;2009年,參加遼視春晚《歡樂農家》扮演“楊柳腰”;2010年參加遼...
1987年,通城縣文化館創作幹部任卓輝開始廣泛蒐集、提煉失散在通城民間的拍打舞動作,匯集整理了一套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拍打舞蹈語彙,為拍打舞的傳承打下了堅實基礎,使瀕臨失傳的民間拍打舞得以新生。2011年7月,通城縣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湖北省“拍打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朝鮮族拍打舞 是表現漁民喜獲豐收的自娛性...
扁鼓舞是男女舞者在有節奏的敲擊鼓器的同時跟隨鼓點韻律進行舞動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扁鼓為是蒙古、藏、朝鮮、滿、納西、彝、苗、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蒙古語稱恆格勒格,藏語稱額阿、額窮、當木窮,朝鮮族、滿族稱架鼓,苗語稱嗯鐸,漢族稱跨鼓,鼓身扁圓形。扁鼓舞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