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口村

鐵口村

鐵口村轄區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8.6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芋頭、蔬菜等。 2002年,全村352戶,960人。有張、孫、徐、牟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牟,徐兩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鐵口村
  • 所屬地區:東經121°00′,北緯36°55′
  • 面積:三公頃
  • 著名景點:山林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陳姓從“小雲南”遷此建村。因夜夢仙人自稱“鐵口道人”,雲此地為人財兩旺的寶地,為應吉言,故命名為鐵口村。另一說為清初建村。 鐵口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6°55′。東與前寨後村相望,南與黃連夼村為鄰,西與北樓底村相連,北與吉格莊接壤。隸屬發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6公里。
鐵口村鐵口村

大事記

1941年3月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4年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58年本村幼稚園被評為市級先進幼稚園。
同年11月本村幼稚園教師陳瑞芝出席了全國農業戰線文教、衛生“雙先會”(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被評為全國農業戰線教育先進工作者,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60年幼兒教師陳瑞芝出席全省和全國文教衛生系統“雙先會”,同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1979年本村太極拳師張同 ,在煙臺地區武術比賽中獲獎。後被聘為煙臺市武術教練和裁判員。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國家農業部農業工程管理局局長張慶海,來村考察農業生產。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80公斤,總產6.3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提高到300公斤,總產53.4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578公斤,總產55.81萬公斤。 2000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養殖業。村統一規劃場地,建起市級養殖小區,當年養肉食雞48000隻,蛋雞4000隻,豬1200頭。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529萬元,其中農業391萬元,畜牧養殖業138萬元。
第二、三產業1951年,辦起了供銷合作社代銷店。1965年,集體建麵粉廠。此後相繼建起了粉坊,油坊等,規模都不大,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積極發展第二、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及修理、勞務輸出、繡花、羊毛衫加工、芋頭加工等項目。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61人,收入352萬元,其中工業81萬元,建築業46萬元,運輸業51萬元,商飲業110萬元,服務業64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鐵口國小。1972年,成立鐵口聯中,時有學生265人。建國前兒童入學率14%。1980年,兒童入學率達到99%,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4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6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300元,有各種農用車、運輸車224輛、機車87輛、電話116部、電視機356台、電冰櫃57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0年以來,村統一規劃新房區,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到2000年,全村有312戶住進新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9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4年,村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1年,村投資11萬元,安裝上自來水。1996年開始,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2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8月,孫丕蘭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3月,成立黨小組,孫順任組長。1943年11月,成立黨支部,孫順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孫亭、譚炳順、張同主、孫柏、孫順、孫德山、張奎慶、孫勝和、孫德東、張奎高。2002年,全村有黨員4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孫秋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秋、孫德龍、王柱生、張同主、孫長清、陳庚、譚鳳哲、孫亭、孫勝合、張奎慶、張奎升、孫德民、王福機、孫日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