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主要參與血紅蛋白的合成與氧的輸送,也參與體內一些生物化學過程。鐵代謝發生障礙時,將導致機體功能紊亂。鐵代謝試驗包括血清鐵與總鐵結合力測定、血清鐵蛋白測定、轉鐵蛋白飽和度及骨髓鐵染色。用血清鐵代謝試驗可鑑別貧血的類型,所以對貧血的鑑別診斷有一定的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代謝試驗
- 臨床意義:可鑑別貧血的類型
操作前準備,操作方法,參考範圍,臨床意義,
操作前準備
不同的操作方法給予不同的材料準備。
操作方法
1.血清鐵測定
為亞鐵嗪顯色法。血清鐵在酸性條件下與亞鐵嗪生成紫紅色絡合物,其顏色深淺與血清鐵濃度成比例,經與鐵標準液比色求得其含量。
2.血清總鐵結合力測定
當血清中加入已知過量的鐵標準液,使血清中全部的轉鐵蛋白與鐵結合達到飽和狀態,再用吸附劑除去多餘的鐵,再測定被吸附後的鐵含量,其結果即為總鐵結合力。
3.血清鐵蛋白測定
吸附於聚苯乙烯上的鐵蛋白抗體與樣品中的鐵蛋白結合,形成鐵蛋白-抗鐵蛋白抗體複合物,再與酶標記鐵蛋白抗體結合,形成鐵蛋白抗體-鐵蛋白-酶標鐵蛋白抗體複合物,其複合物中的辣根過氧化物酶作用於鄰苯二胺-H2O2底物產生有色物質,與標準鐵蛋白比較求得血清中鐵蛋白含量。
4.轉鐵蛋白飽和度測定
同血清鐵檢測。
5.骨髓鐵染色測定
採用普魯士藍反應,骨髓組織中的含鐵血黃素和幼紅細胞中的鐵粒與酸性亞鐵氰化鉀結合,生成藍色的亞鐵氰化鐵沉澱於骨髓基質或幼紅細胞的胞質中。細胞外鐵為藍色顆粒、小珠或小塊狀;細胞內鐵為細小的藍色顆粒狀。
6.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測定
用加酸的醋酸乙酯或無水乙醇破壞紅細胞並提取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卟啉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發螢光,採用螢光比色法加以測定。
參考範圍
1.血清鐵
男性:11.6~31.3μmol/L,女性:9~30.4μmol/L。
2.總鐵結合力
男性:50~77μmol/L,女性:54~77μmol/L。
3.血清鐵蛋白
男性:30~400μg/L,女性:13~150μg/L。
4.轉鐵蛋白飽和度
33%~35%。
5.骨髓鐵染色
細胞外鐵正常值為+~++。細胞內鐵為19~44%。
6.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
各實驗室宜驗證說明書提供的參考區間。一般用鋅原卟啉(ZPP)>3.5μg/g Hb作為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指標之一。
臨床意義
1.血清鐵測定
(1)增高:可見於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鉛中毒、溶血性貧血、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白血病等。
(2)減低:可見於鐵缺乏、慢性失血、鐵攝入不足以及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青少年,生育期、妊娠及哺乳期的婦女。
2.血清總鐵結合力測定
(1)增高:可見於缺鐵性貧血、紅細胞增多症、妊娠後期、急性肝炎及亞急性肝壞死等。
(2)減低:可見於肝硬化、慢性肝損傷、腎病綜合徵、肝臟疾病、慢性炎症、消化性潰瘍等。
3.血清鐵蛋白測定
血清鐵蛋白的測定是判斷體內鐵貯存和鐵營養狀態最敏感的指標之一,也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之一。
(1)增高:可見於血色病、頻繁輸血、肝病、急性感染、腫瘤。
(2)降低:是診斷早期缺鐵性貧血的主要指標,也可作為孕婦和兒童鐵營養狀況的流行病學調查指標。
4.轉鐵蛋白飽和度
(1)增高:見於鐵利用障礙和鐵負荷過重。綜合分析血清鐵、總鐵結合力及轉鐵蛋白飽和度三項參數,對鑑別缺鐵性貧血、繼發性貧血和其他增生性貧血具有重要價值。
(2)減低:常見於缺鐵性貧血及炎症。
5.骨髓鐵染色
代表全身貯存鐵的情況,是診斷缺鐵的早期及重要指標之一。
6.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
(1)增高:見於缺鐵性貧血、鉛中毒、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等。
(2)減低:見於巨幼細胞貧血、惡性貧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