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故宮鐘錶館
- 外文名稱:Hall of Clocks and Watches
- 地理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故宮博物院奉先殿內
-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早8:30——晚4:00
- 門票價格:10元人民幣
- 著名景點:黑漆描金樓式鐘、鳥音山石鐘、銅鍍金雙犬托表等
- 所屬部門:故宮博物院開放管理處派遣二科
- 閉館時間:周一全天閉館
- 鐘錶數量:壹佰貳拾叄件
- 院長:王旭東
鐘錶與中國,制表年表,鐘錶歷史,歐洲制表年表,生產國家,現存館內布局,前殿,工字廊,後殿,鐘錶展,鐘錶展示,志願者講解,陳設景區,
鐘錶與中國
古代中國
我們中國人三千年前,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每次,我們都能在類似文獻中看到我們的驕傲)。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製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
公元1300年以前,也就是張衡所在的東漢時期,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元初四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他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鐘。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製水16世紀的幾種冕狀輪擒縱機構的計時器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由此,我國著名的鐘表大師、古鐘錶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鐘錶史”的觀點。當然,我們的先進機械裝置從來都不民用——因為天象這類東西是皇家控制的。老百姓是休想靠近的。所以,我們的好東西每次都會毀於戰亂,而失傳。
國外流入
15至16世紀,隨著東西方航路的開闢,西方的宗教也傳到了世界各地。西方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發現,中國人對他們帶來的西方的一些新奇東西特別感興趣,這其中就包括鐘錶。他們覺得,在中國,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如果皇帝信了教,自然可以有更多的人來信教,所以就將目標瞄準了宮廷。
傳教士在進入宮廷的過程中,鐘錶起了重大的作用,這中間牽扯到一個重要的人物——利瑪竇。利瑪竇是當時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的先驅。1598年,他曾經跟隨一個官員到達北京,想通過這個官員的介紹進入宮廷,但是沒有成功——中國皇帝禁止這個大鼻子的外國佬兒在北京傳教,把他哄出了京城。兩年以後,不死心的利瑪竇又北上進京。他在天津遇到一個叫馬堂的宦官,此人得知利瑪竇想向皇帝進貢,於是給萬曆帝上了兩次奏摺,表明了利瑪竇的情況。據利瑪竇後來回憶,過了一段時間,萬曆帝突然想起奏摺上提到的自鳴鐘,於是就問馬堂:“那個鐘在哪裡?就是上書里所說的外國人帶給我的那個鐘。”
在利瑪竇進貢給萬曆帝的40多件物品中,有兩件自鳴鐘。據記載,這兩件自鳴鐘在進獻給萬曆帝的時候,因為經過長期的運輸顛簸,還需要調試,因此,萬曆帝就召利瑪竇進宮來調試這些鐘錶。於是,利瑪竇第一次進入到了皇宮。可以說,在早期的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的過程中,鐘錶成為了一塊“敲門磚”。 看來送禮也要講學問了。
萬曆帝派了幾個太監跟隨利瑪竇學習調試鐘錶,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瑪竇想把西方鐘錶的一些術語翻譯過來,由此便有了諸如齒輪、擺等最早的關於鐘錶的術語流傳到今天(當然,利瑪竇帶來還有《幾何原本》等西方數學等)。幾天以後,鐘錶調試好了,當時萬曆帝聽到鐘錶的嘀嗒聲,非常高興,對利瑪竇和太監都給予了重賞。據利瑪竇的記載,萬曆帝後來花費了1300兩銀子,在御花園內為自鳴鐘建造了一個鐘樓,鐘樓有樓梯、窗戶、走廊,並刻滿了人物、亭台,還用黃金和寶石把鐘樓裝飾得富麗堂皇。鐘樓建好後,萬曆帝還讓后妃和一些近臣到此觀賞。
利瑪竇向萬曆帝進獻的這兩件鐘表,可以說是中國宮廷鐘錶收藏最早的一個源頭。此後,鐘錶受到中國歷代皇帝的關注和喜愛,大量精美的鐘表源源不斷地進到皇宮裡,使皇宮、苑囿成為鐘錶最集中的地方。
來源途徑
故宮鐘錶的來源 比較豐富。現有收藏的1500多件鐘表。都是通過以下途徑進宮的。
第一個來源就是宮廷自己製造的鐘表。有記載說,順治帝曾經讓工匠仿製鐘錶,但由於當時的發條不太過關,所以鐘錶走時不準確。這反映出順治時期宮廷已經有了一些製作鐘錶的實驗。康熙時期,宮廷里有一個機構叫自鳴鐘處,是專門為皇帝收藏、製作、保養鐘錶的地方,製作鐘錶的人員包括一些西洋來的傳教士,此時的宮廷鐘錶製作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康熙帝在一道諭旨中說,南方的官員可以不用進貢鐘錶了,因為現在大內可以自己製作了。到了乾隆時期,清宮鐘錶的製作已形成了一條從西洋傳教士、外部的匠人、一直到做鐘太監的非常穩定的基礎梯隊,鐘錶製作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清宮鐘錶的第二個來源是使團進獻的禮品。在西方使團進送的禮品中,鐘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門類。據初步統計,從康熙到乾隆年間,僅俄國使團送給中國皇帝的鐘表就有二三十件。臣工的進獻也是清宮鐘錶的來源之一。每當重大的節日或是帝後的壽辰,各地官員都要送一些禮品,鐘錶在清代也就成為各地官員進貢的重要物品。
清宮鐘錶的第三個來源是通過各種貿易渠道採辦的。一些鐘錶是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由官員和當時的洋商進行溝通,然後洋商把要求帶回西洋,訂做後運回來的。另一類鐘錶是當時的洋商為迎合中國人的審美和喜好製造並售賣的。19世紀,瑞士超過2/3的鐘表製造廠家都為中國市場製作鐘錶,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進入到皇宮裡,以此抬高身價,因而當時出現了許多中文品牌的鐘表。
鐘錶館原址——奉先殿
奉先殿,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位於北京紫禁城內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制,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後又多次修繕。奉先殿為建立在白色須彌座上的工字形建築,四周繚以高垣。
奉先殿前殿主要供陳設寶座用,寶座均為木雕罩金漆,設有坐墊和靠背,在舉行一些祭祀活動時,須將供奉於後殿的已故帝後牌位移至前殿,這些牌位即安設於寶座的木座上,故寶座數目與後殿所供牌位數相一致。前殿內還有各類供桌、供器、祭器等物。奉先殿後殿內原分有隔間,每間供奉一代帝後神龕,神龕內各有金漆寶座一個,帝後牌位安置其上,每個牌位均附有錦被一床、枕頭一個,至清亡時,共有牌位三十三。在隔間外亦設定有寶座,數目也與牌位數一致,至清亡時共有三十三把。此外後殿內同樣尚有各類供桌與供器、祭器、燈具等物。目前奉先殿內部已改為鐘錶展館,清代時使用的狀況已不存在。
制表年表
鐘錶歷史
早在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鐘,鐘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這似乎的確比我們晚一些,但公開計時,的確不同於我們王權天授的理論。所以,我們即便有了先進的計時工具,也不公開。
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鐘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鐘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鐘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套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鐘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鐘。1675年,他又用遊絲取代了原始的鐘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遊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鐘,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鐘錶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鐘錶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歐洲制表年表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鐘,日差為15~30分鐘,指示機構只有時針;
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鐘;
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
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鐘,創立了擺鐘。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遊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
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遊絲組成的調速器套用在可攜帶的鐘表上,鐘終於向表開始發展了;
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鐘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
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鐘錶打下了基礎;
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
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準航海鐘;
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鐘錶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這個時候瑞士鐘錶開始進入人們的眼球,說來,他們不能算是鐘錶的源頭,但的確是把鐘錶當產業來發展的。
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鐘、交流電鐘、電機械錶、指針式石英電子鐘錶、數字式石英電子鐘錶相繼問世。日本石英鐘錶曾經光耀一時,鐘錶的日差已小於0.5秒。鐘錶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21世紀的今天,鐘錶多元化發展。由於手機,電腦等現代電子工具都有計時功能。手錶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但今天,它卻成了彰顯個人魅力和品位的重要裝飾品。無論男女,都會認真選擇不同款式,質地,類型的手錶環繞於腕上——成為炫耀個人品位與地位的商標。
生產國家
故宮鐘錶的收藏很有特色。來源不同,自然 故宮收藏的鐘表按照不同的生產地,可以歸為清宮造辦處的鐘表、廣州的鐘表、國外的鐘表幾大類別,且各有特色。
清宮造辦處
第一類是清宮造辦處的鐘表——極具中國特色。鐘錶用料上非常講究——尤其是木質樓閣式表,所用的基本木料包括紅木、紫檀木等,木質的雕刻也非常精細。宮廷可以利用的資源很多,木匠有南木匠、廣木匠,還有精工、玉匠等,這些能工巧匠各施技藝,在一件鐘表上體現出來,這是造辦處的鐘表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地方生產
清宮鐘錶另外一類就是廣州的鐘表。鐘錶最早就是從廣州進入中國的,廣州也成為我國最早生產自鳴鐘的地方。廣州的鐘表大部分是由官員作為貢品向皇帝進貢的,因此要有一定的吉祥寓意。比如用葫蘆和各種盆、瓶等裝飾,隱含著“天下太平”的意思,還有八仙等裝飾寓意群仙祝壽等。此外,帶有各種各樣的變動機械和各種色彩鮮艷的琺瑯也是廣州鐘錶的特色。 當然,在清朝後期,蘇州一帶的鐘表,故宮也有收藏。
國外的贈送與購買
故宮收藏的外國鐘錶中,英國鐘錶占了約1/2(看看上面鐘錶發展年表,這也就不奇怪了)。當然,18,19世紀後瑞士、法國的一些鐘錶也有收藏。但英國鐘錶歷史還是比瑞士長一些,19世紀以前(包括19世紀)倫敦是當時歐洲鐘錶重要的集散地。當時英國的鐘表製作行業非常發達,倫敦的一些鐘錶匠對中國市場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出現了許多為中國製作鐘錶的鐘表商,他們設計製造了許多具有東方風格和情調的鐘表,然後運到中國進行貿易。後來,法國和瑞士後來利用新科技製造的鐘表也通過英國這個市場,成為清宮收藏的一個重要門類。
故宮收藏的鐘表實際上反映了明清宮廷里對這種奇器的長久的關注,這種關注反映出當時西方文化在中國宮廷里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除了油畫等外,鐘錶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的媒介。
現存館內布局
前殿
前殿現狀為一個鐘錶商店加三個外露展示大鐘以及四十九個小鐘。
工字廊
工字廊目前展示四個大鐘。
後殿
後殿總計六十七個鐘錶,其中包括後殿西側五個工具。另外,後殿西側還有一個鐘錶視頻放映區。截止2015年1月1日,鐘錶館內共展示一百二十三塊鐘錶。
註:
1、鐘錶商店出售的二十一塊鐘錶和若干飾品不算在內。
2、後殿西側的五個工具算一塊鐘錶。
3、故宮於2015年1月1日以後可能會調動鐘錶館內鐘錶,包括調入和調出。
鐘錶展
鐘錶展示
每天的上午十一點和下午兩點會在鐘錶館內舉行鐘錶展示,館內工作人員會給鐘錶上發條,每次展示為三分鐘。
志願者講解
在每個固定時間段內,鐘錶館會有內志願者免費義務講解,志願者多為便衣,身上掛兩個工作牌,一個紅色一個黃色,上面書寫“宮”字樣。由於志願者自由自願性,所以志願者免費講解並非時時刻刻天天都有。
陳設景區
鐘錶具有使用、陳設和娛樂等功能、這裡展示的是以各式鐘錶組合的景觀,不僅是宮中的計時器,也是取悅於帝後的娛樂工具。如迎手鐘,皇帝可以隨時扶靠,用手輕按即發出悅耳的音樂,紫檀插屏鐘不僅能報時,還能奏樂,冠架鐘是放置皇帝帽子的用具。銅鍍金鏡表箱內有化妝品等,后妃既可以看時間,又可以在鏡子前梳妝打扮,還有香水瓶表,外殼鑲有小表。鳥音籠鐘和鸚鵡鐘,能給人帶來悅耳的鳥音聲,作為消遣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反映了西方工業革命對清代宮廷生活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