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裸身的維納斯橫躺於一張床上,背向觀看者,一邊披上藍帶的丘比特,一條腿蹲一條腿跪,手扶一面鏡子,鏡框上懸繞著粉紅絲帶,鏡面則呈現一個美麗的影像,那是維納斯的臉,可以看到維納斯的長相。
創作背景
出生於塞維亞的委拉斯凱茲,從小展現出不凡的繪畫天分,他先後在弗朗西斯科·德·埃雷拉與弗朗西斯科·帕切柯兩位地方畫家那兒當學徒,1623年入宮為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工作,幾年之後,和另外一名到西班牙的宮廷畫家魯本斯相遇,兩人不但沒有任何的嫉妒與紛爭,還展現了君子的風範。因魯本斯的勸說,委拉斯凱茲決定在1628年開始一次義大利之旅,在旅行期間,觀摩了畫家提香的希臘羅馬女神的系列畫作,這次旅行激發了委拉斯凱茲,將近20年後,他畫了《鏡前的維納斯》。
藝術鑑賞
形象
在這幅畫中,維納斯未戴任何的珠寶,一旁沒有玫瑰,也沒有仿桃金孃科植物;傳統的維納斯,頭髮大都是金黃色,但這兒卻上了深棕色;一般的丘比特會拿一副弓箭,這兒不但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只握著懸在鏡框上的粉紅色緞帶;過去的裸女通常躺在白色的被褥上,在這裡畫家卻鋪上了一條深灰的綢緞布。這幾個特點,不同於傳統的維納斯與丘比特的組合。沒有珠寶,沒有玫瑰,沒有桃金孃,表示維納斯的美不需世間的物質來襯托。深棕色的髮絲,則訴說她的深沉、她的神秘,濃郁得化不開。而丘比特的粉紅色緞帶一般是用來蒙上人的眼睛,有鐐銬之意,說明愛情的盲目,但在此,維納斯沒被蒙蔽,反而自信地躺著,丘比特的表情憂鬱,暗示美戰勝了愛。畫家用深色的綢緞布來對比維納斯白裡透紅的肌膚,進而凸顯她白皙的肌膚。
作品的中心處,是愛神丘比特扶著的鏡子,鏡子裡的維納斯安祥中帶著淡淡的憂鬱。面對著自己無比姣好的形體,畫面中的這位女性流露出的這種淡淡的憂鬱,很自然地把讀者的目光從優美的女性形體轉向對其命運的思考。
造型
此畫在造型上,充分表現了女性的線條美。女性背部的冰肌玉膚刻畫得富有生氣,洋溢著女性的青春美。
構圖
從畫面的構圖看,濃重的天鵝絨帷幕把這個優雅而美麗的世界與外在的現實隔絕開來,而那一個深褐色鏡框裡的維納斯更是象徵著現實對優美和愉悅的限制和壓抑。從某種意義上說,鏡前的維納斯也就是處於被觀看位置上的維納斯。因此,這一美麗的形象喚起了觀看者對孤立無援的善良人們的深深同情。
名家點評
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
劉天呈:該作的表現,不同於喬爾喬內和提香筆下的維納斯,無論從造型到色彩,從技法到格調都超過了威尼斯畫派。它沒有享樂主義的情調,而是充滿著西班牙人素有的一種寧靜、端莊和高雅的氣質。
後世影響
這幅畫對後世影響很大,其中的鏡子反射手法,對以後的人體藝術和人體攝影藝術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義大利畫家
莫迪里阿尼以委拉斯凱茲的《鏡前的維納斯》作為原型畫了《左側斜臥的棵女》。
歷史傳承
此畫原名《梳妝的維納斯》,最先擺存西班牙宮廷里,直到1813年被人帶到英圍約克郡,掛在洛克比廳的牆上,因此又被稱為《洛克比維納斯》。1906年倫敦國家美術館通過國家藝術收藏基金購入了此畫。
作者簡介
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凱茲(1599-1660),出生於塞維亞一個破落貴族家庭,父親很早就發現了他的繪畫才能,送他去當地畫帥師那裡學畫。1622年委拉斯凱茲來到馬德里,成為王室宮廷畫家。1628年委拉斯凱茲在國王腓力四世那裡遇見了魯本斯,並受其鼓舞到義大利深造,從此拓寬了眼界,超越了西班牙本土的畫風。他在真實觀察、悉心體會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代表作有《酒神巴庫斯》、《鏡前的維納斯》、《賣水的老人》、《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布列達的投降》、《紡織女》、《火神的鍛造房》、《宮娥》、《菲力四世像》、《穿獵裝的菲力四世》和《菲力四世騎馬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