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濠泥雞製作技藝

鎮濠泥雞製作技藝

鎮濠泥雞製作技藝,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的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鎮濠泥雞製作技藝從清朝嘉慶年間保留至21世紀初,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開平水口鎮聯竹村委會的鎮濠村、茂竹村。鎮濠泥雞由泥土、竹子、牛皮紙等材料製作而成,形象為小公雞,其製作流程包括鑄錫模、挖泥、搗泥、制雞頭泥模、制雞尾泥模、製作雞頭、製作雞尾、采竹、切竹、去芯、制笛口、制葉片、製作竹哨、試吹、連線雞頭雞尾、收縮、著色塗油等工序。

2017年6月26日,鎮濠泥雞製作技藝入選江門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濠泥雞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6月26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門市開平市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鎮濠、茂竹兩村製作泥雞玩具,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民國初期,在兒童玩具缺乏的年代,泥雞曾經是鄉村兒童最喜歡的玩具之一,因為泥雞色彩斑斕,價格便宜。尤其大年初一是雞日,大家為了取“好世界”的諧音,因此當時的家長都喜歡在新年的時候買泥雞給孩子們玩。當時鎮濠、茂竹的村民都會製作泥雞,並把這作為務農之餘經濟效益較好的補充之一,其中第一代傳承人馮楊的技藝較為精湛。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鎮濠泥雞的製作比較興盛,每到大年初一,開平鄉村到處都是“咯咯”的泥雞叫啼聲,孩子們拿著心愛的泥雞做著各種各樣的鄉間遊戲。每到農曆年關,來自台山、鶴山、恩平、新會、新興、開平其他鎮的商販便前來收購泥雞作為年貨銷售,一些華僑還專程購買幾十隻帶到國外去。餘下的泥雞,村民則挑到水口鎮擺賣。製作泥雞便已成了兩村的傳統工藝副業。

工藝特徵

泥雞在當地稱“咯咯仔”,製成後栩栩如生。靠一張伸縮的牛皮紙連線,一拉一伸能發出“咯咯咯”的雞叫聲。泥雞身上有兩個氣孔,一個在泥雞的右眼,能吹出不同的雞叫聲。另一個在泥雞的屁股里,孔比雞頭上的大數倍,用嘴吸氣發出另一種雞叫聲。用手指蓋實雞頭的小孔,雙手分別抓住前後輕輕拉壓,泥雞便引頸啼唱。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小孔頻頻抖動,便會發出咯咯聲。

工藝流程

泥雞的製作原料主要是泥,整個製作過程分為18個工序,主要包括:
1、鑄錫模。用錫鑄成雞的模型,分為雞頭、雞尾兩個部分。雞頭、雞尾又各由兩塊錫合成,可分開。錫模的尺寸大約是長7公分、寬3公分、高5公分、直徑2.5公分。
2、挖泥。農曆10月份,收割了晚造稻穀後,先用鋤頭把上面的黑泥挖掉,取下面的黃泥。拿回家裡用鋤頭碾碎,蓋上尼龍紙存放著,定期澆水。
4、搗泥。取泥,用木槌搗實,歷時大概半個小時。搗過的泥會比較韌,做出來的泥雞不開裂。
5、制雞頭泥模。把搗好的泥放進雞頭錫模里,壓成雞頭部分,曬大約兩天待乾後從錫模中剝離,成堅固的雞頭毛坯備用。
6、制雞尾泥模。把搗好的泥放進雞尾錫模里,壓成雞尾部分,曬大約兩天待乾後從錫模中剝離,成堅固的雞尾毛坯備用。
7、製作雞頭。製作者在雞頭毛坯的右眼和咽喉處各開一個小孔,主要用於吹氣發聲。咽喉處的小孔要比右眼處的大出數倍。雞頭毛坯內部留有一橫膜,中開有小孔,留來插哨。
8、製作雞尾。製作者在雞尾土坯的右側開一個小孔,用於吹氣發聲。
9、采竹。到開平馬岡、赤水鎮一帶采竹,把直徑6-9毫米,內孔2-3毫米的小籬竹截下來。
10、切竹。把採回來的小籬竹晾曬4、5天后,裁成2厘米長的竹哨。在裁截之前,先在一頭斜削一刀(45°角)。
11、去芯。把裁截好的竹的內芯挖空。
12、制笛口。在竹哨上方挖一小孔,用作笛口。
13、制葉片。用廣義紙裁成一厘米長的葉片。
14、製作竹哨。把葉片插進竹哨的切口,吹響即成。
15、試吹。把竹哨插進雞頭橫膜,吹氣時竹哨響如雞叫。
16、連線雞頭、雞尾。把牛皮紙(以前用漿糊把草紙和砂紙粘成一片,現代可用牛皮紙取代)剪成長13.5厘米、寬4.5厘米。糊上用糯米和粘米粉煮成的漿糊,把雞頭和雞尾連線起來,放置30分鐘待乾。
17、收縮。雙手分別抓緊雞頭、雞尾,用柔力收縮牛皮紙。收縮的過程要確保連線雞頭雞尾部分漿糊不開裂。收縮完成後,一手按住雞頭的右眼,一伸一縮能發出“咯咯咯”聲即成。
18、著色塗油。用毛筆給泥雞上色,先上環保紅油、綠油(以前用紅粉、綠粉加牛皮膠製成),最後塗上環保光油,待乾後,一隻栩栩如生的泥雞便製作完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泥雞製作起源於一個傳說故事,後經代代相傳,幾經改進,越做越精巧,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泥雞,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村民把泥雞放在家中,有“看門口”之意,寓意平安吉祥,大年初一是雞日,大街小巷鄉村響起泥雞的歡叫聲,既有“好世界”的好兆頭,又有“一唱雄雞天下白”的情趣,增添了無限的節日氣氛。
文化價值
作為開平當地文化的傳統手工技藝項目,泥雞代表著開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望。泥雞原本已消失了20餘年,而今“重出江湖”,暨能喚起老一輩人對傳統生活的回憶,進一步滿足了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讓年輕一代返璞歸真,從琳琅滿目的玩具中回歸本真。
技藝價值
泥雞的製作原料主要是泥,製作過程分為18道工序,工藝精巧講究,是珍貴的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製作,是僑鄉人民智慧的體現。不但外表精美,色彩斑斕,而且手推口吹還會發出各種雞叫的聲音,真是獨具匠心。
審美價值
泥雞製作工藝精細、造型美觀、色彩斑斕,栩栩如生,是一件獨具僑鄉特色的嶺南藝術精品。
經濟價值
曾是鎮濠、茂林兩村的傳統工藝副業,反映了僑鄉人民勤勞致富的優秀品質。泥雞“重出江湖”,鎮濠村村民重操舊業生產泥雞,盤活閒余勞動力,增加經濟收入。
旅遊價值
作為開平僑鄉特色的實物手信,華僑把泥雞帶到中國海外,睹物思鄉,讓華僑同胞心裡增添歸屬感,泥雞成為了溝通鄉情的紐帶。在開平各旅遊景點設定泥雞展示區,遊客更能進一步了解僑鄉的當地文化。

傳承狀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兒童玩具品種的豐富,加之製作泥雞的工序太繁瑣,掌握泥雞製作技藝的人少之又少,到了20世紀九十年代,鎮濠、茂竹兩村只有馮福老人兩夫妻作為一種興趣愛好在新年的時候有所製作。隨著馮福日漸年邁,泥雞便已漸漸消失在人們眼前。鎮濠泥雞的生存狀態令人堪憂。

傳承人物

1、馮賢祿,男,水口聯竹鎮濠村人,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鎮濠村大部分村民都以製作鎮濠泥雞為第一副業,馮福從父親馮楊那裡學得一手製作泥雞的好手藝,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社會上玩意逐漸增多,鎮濠泥雞就逐漸衰落了。但馮福一直都堅持在新年時製作泥雞。隨著馮福日漸年邁,泥雞便已漸漸消失在人們眼前,馮福是製作鎮濠泥雞的最後守護者。
2、馮浣操,男,水口鎮聯竹鎮濠村人,第二代傳承人馮仲森之子、馮福之侄。馮浣操自小就跟隨父親和伯父學習製作泥雞以幫補家用,後來由於市場因素,加上其本人的工作問題也慢慢沒有繼續製作泥雞。時隔20多年,馮浣操,決定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讓這個原本已消失了20餘年的工藝品“重出江湖”,在堅持手工製作的基礎上,讓鎮濠泥雞重煥光彩,讓大家重新認識這件富有歷史價值意義的工藝品。
3、馮永勇,男,1982年8月生,2022年6月入選江門市第七批市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傳承人馮浣操,在其兒子馮永勇支持下,成立了開平市馮氏工藝品製作中心以及開設了鎮濠泥雞體驗館,讓更多的市民可以前往了解泥雞的歷史文化和親身體驗製作泥雞的樂趣。
2、傳承人馮永勇在掌握鎮濠泥雞製作技藝的同時,積極配合政府開展一系列的非遺傳承工作。他以保護和傳承“鎮濠泥雞”非遺項目為原則,經過不斷的探索和開發,把“鎮濠泥雞”成功轉型為開平市具代表性的旅遊紀念品。他積極參與、組織公益性活動,舉辦留守兒童泥雞非遺傳習課程、開展中小學生泥雞彩繪比賽,讓新生代重新認識和了解具有開平特色和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0年5月23日,在蒼江文體服務中心舉辦的“歡樂童年 放飛夢想”長沙街道“建騰杯”慶“六一”活動中,逾50名兒童“跟著傳承人學非遺”,學習鎮濠泥雞彩繪,共同弘揚、傳承開平非遺文化。
2021年9月19日,在開平市文化藝術中心九樓非遺館舉行的2021年開平市“傳承非遺文化 你我共參與”鎮濠泥雞製作技藝傳習體驗活動中,鎮濠泥雞製作技藝傳承人馮永勇向大家講解鎮濠泥雞的歷史故事、傳承價值以及近幾年的發展。

文化軼事

民間傳說
清嘉慶年間,在開平民間,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某財主雇用一小長工,是個孤兒。孤兒養了一隻小公雞,人雞相伴,形影不離。一次,孤兒不小心把兩半斗黑豆、黃豆混雜了,財主限他一個早上要揀開來。孤兒正在發愁,只見小公雞喔喔地叫喚,全村的雞都聚攏來了,公雞揀黑豆,母雞揀黃豆,不消一個時辰,孤兒便揀好了。又有一次,一夥強盜密謀洗劫村子,派出匪徒扮成“閹雞佬”潛入村中作內應,約定三更時發出雞叫聲為號,外攻內應。誰料頭更剛過,躲在財主後院的“閹雞佬”驚動了小公雞,小公雞引勁長啼,霎時間滿村公雞啼叫回響。“閹雞佬”連忙掐死小公雞,點燃草堆。孤兒聞聲而來,大呼捉賊。此時夜未深,人未睡,村民紛紛起床探究竟。知是有賊進村,一時喊聲四起,把“閹雞佬”當聲捉獲。村外的匪徒聽到人聲鼎沸,知道計謀暴露,急忙撤走。後來“閹雞佬”供出真情,村人驚嘆不已,把小公雞厚葬了。孤兒用泥搓成小公雞,用口吹之,能引頸長啼,以寄託哀思。村人見了,也紛紛搓起泥雞來,放在家中,有“看門口”之意,以寄平安,代代相傳,幾經改進,越做越精巧。用手推咯咯地叫,用口吹喔喔地啼。流傳到外地,人見人愛,生意人爭著前來收賣、定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