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二五”規劃

當代信息革命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引領著全球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正在由工業社會走向信息社會,信息化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和共同選擇。為及時抓住信息革命的歷史機遇,進一步加快“智慧鎮江”建設,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綜合水平,帶動全市經濟轉型升級,指導我市2011-2015年信息化建設,全面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特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二五”規劃
  • 時間:2011年
  • 地點:鎮江市
  • 性質:規劃管理
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

(一)信息化建設具備良好基礎
“十一五”期間,我市在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產業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套用、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都取得較大進展,信息化整體水平顯著提高。
1.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
根據《江蘇省地區信息化水平總指數報告(2010)》,2009年,我市信息化水平總指數為69.1,比“十五”期末提高14.4;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普及率為51.7%,比“十五”期末提高35.3個百分點;自然村寬頻普及率達100%,比“十五”期末提高80個百分點,每百戶居民計算機擁有量為60.7台,比“十五”期末增長57.7%;每百戶家庭電話擁有量為340部,比“十五”期末增長70%;公共服務網上辦事項數為230,比“十五”期末增長了651%;具備計算機套用能力的人口比重為41.3%,比“十五”期末提高33個百分點。
2.信息化套用全面普及
全市已建立起一個技術先進、覆蓋面廣、基本適應信息化需要的現代信息基礎網路,在全國率先構建了統一的社區“三網融合”光纖到戶公共信息服務平台,獲得“全國電子信息系統推廣套用項目”和“全國數字社區示範工程”稱號,創造了“三網融合鎮江模式”。
全國首箇中國網際網路套用創新基地在我市掛牌,啟動了集政府公共服務、社會事業服務、商業金融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市民卡工程,全市各企事業單位基本實現辦公自動化,政府及各部門網站進行了整合與外包,建立了全市政務電子身份認證中心,建成了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系統。
公共基礎地理信息平台已建成,衛生、交通、工商、民政、國土、規劃、物價、檔案、安全生產、質量監督等行業均已實現信息化管理,“數字城管”順利開通;建成對公安業務數據高度集成的警務綜合信息系統,我市成為全國科技強警示範城市;財稅庫銀系統得到全面升級改造,社會保障系統穩定運行並進一步按國家標準改造,區域衛生綜合服務系統正在推進;教育網路實現了“校校通”,多媒體教學套用基本普及;在全省率先實施了電子口岸系統,實現網上通關審批、物流商務服務,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高;
2006年我市成為全國首批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城市,2009年順利完成了試點建設工作,構建了市級農村信息化服務中心、轄市(區)農村信息化服務分中心、鄉(鎮)信息服務站、行政村公共上網點四級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組織體系,組建了諮詢專家、信息員、農民經紀人三支近千人的服務隊伍,建成了市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公共平台(新農村致福網),通過信息大篷車等多種方式開展信息化技能培訓。
3.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
2010年全市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85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了417%;信息產業增加值136.1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0%,比“十五”期末提高4.2個百分點。電子產品製造業實現銷售282億元,信息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03億元,其中軟體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03億元,是“十五”期末的10倍,列全省第四。建成了江蘇(鎮江)軟體園、江蘇(鎮江)太陽能光伏產業園、江蘇(鎮江)綠色照明產業園三個省級園區,軟體產業載體面積達增加了125萬平方米,組建了省級軟體人才培訓基地等多家人才培養機構。
4.信息化環境不斷最佳化
根據市政府機構改革的情況,調整了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建立了信息安全聯席會議制度;相繼出台了《關於加快“數字鎮江”建設的意見》、《關於打造百億級軟體園區的實施意見》、《鎮江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等政策檔案;擴大了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設立了軟體業扶持專項資金;全市上下對信息化發展工作的認識進一步加深。
5.信息化發展尚有不足
“十一五”期間,我市信息化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改善。一是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位列全省第8,遠低於平均水平。二是信息化套用層次不高,信息化技術的整體套用水平仍然處於辦公信息處理等較低的層面。三是信息資源利用率較低,“信息孤島”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四是信息產業規模偏小,位列全省第8,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仍然低於全省總體水平。
(二)信息化建設面臨新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實現後發先至,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信息化建設工作要服從大局,順應信息化發展新的趨勢,在把握趨勢中尋求突破,在實現突破中增創優勢。
1.國際環境面臨新變化
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在持續,全球經濟復甦將要經歷一個緩慢而又曲折的過程,後危機時代世界範圍內經濟結構面臨較大調整。為了儘快走出危機,世界各國紛紛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信息技術研發和套用,搶占未來經濟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更趨激烈。
2.前沿技術引起新浪潮
隨著信息網路技術和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智慧型感測網、雲計算、三網融合、移動網際網路等前沿信息技術的興起將改變人類傳統的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方式,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新的一輪信息技術和經濟浪潮。
3.兩化融合走出新道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不僅指出必須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而且鮮明提出了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新道路。“五化並舉,兩化融合”新思想的提出,概括了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將信息化再一次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並指明了今後一個歷史時期信息化的重點之所在。同時也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內需市場和發展機遇。
4.全面發展進入新時期
國家在電子商務、農村信息化、製造業信息化等領域開展一系列的信息化試點建設工作,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同時把信息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出台了《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進一步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關於推進光纖寬頻網路建設的意見》等指導檔案。我省即將出台《江蘇省信息化條例》,增加了現代服務業(軟體)引導資金,開展了企業信息化示範工程、系列智慧型領域示範工程等建設工作,並把感測網產業、軟體產業列入六大新興產業,出台了相應發展規劃。全國上下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套用和信息產業發展,信息化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新時期。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智慧鎮江”為目標統籌信息化建設工作,堅持走“兩化融合”的道路,切實將信息化作為我市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戰略;深化信息技術套用,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推進數位化進程,促進智慧型化套用,提升為民服務能力,推動信息化新農村建設,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實現我市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科學發展,惠及於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便民服務為宗旨,讓市民真正享受到信息化的成果和實惠。
——集約建設,資源共享。加強引導,著力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公共信息系統的集約建設,加快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共享交換,促進網路融合和系統互聯互通,不斷提高信息化的整體質量與效益。
——自主創新,深化套用。大力推進技術和套用創新,堅持信息化試點和示範工程建設,走具有鎮江特色的信息化建設道路。務求實效,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不同領域、區域和群體中的普遍套用。
——保障安全,最佳化環境。堅持積極防禦與綜合防範相結合,始終把信息安全放在與信息化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管理與技術並重,不斷完善信息化管理體制和推進機制,強化政策、標準的引導與規範作用。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末,信息化總體水平位於全國中等城市前列。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滿足日益增長的套用需求;全社會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明顯提高;信息技術在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廣泛套用,城市管理與運行的效率明顯提升,信息化成為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市民普遍享受到信息化帶來的便利;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信息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信息化政策法規體系、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和較為成熟的城市信息化運作和數據共享交換運行機制。
“十二五”期末,全市信息化發展的主要預期指標是:
1.信息化水平總指數達到85,同比提高15.9;
2.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普及率達到70%,同比提高18.3個百分點;
3.無線寬頻信號覆蓋面達到100%;
4.每百戶居民計算機擁有量達到80台,同比增加32%;
5.具備計算機套用能力的人口比重達到70%,同比提高28.7個百分點;
6.公眾信息化認知與滿意度達到80%,同比提高8.2個百分點;
7.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1600億元,同比增加233%;其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銷售收入達到800億元,同比增加294%;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10%,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
8.工業企業套用信息技術開展設計、生產、管理的比例達到90%,套用電子商務的企業比例達到60%。

主要任務

(一)深度推進兩化融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促進信息技術與工業的融合滲透,優先發展軟體業、電子製造業等新興信息產業,重點突破智慧型感測網產業,通過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節能降耗,加快企業信息化進程,全面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1.優先發展新興信息產業
一是持續保持軟體業跨越式發展。重點發展船舶與海洋工程、電力電氣製造等生產性、服務性領域的套用軟體,大力發展汽車電子、數位化儀器儀表、現代裝備等領域的嵌入式軟體,積極發展通信、金融、動漫遊戲等行業套用軟體;加快軟體外包體系發展,擴大軟體出口和外包規模。
二是培植軟體和信息服務新型業態。實施“雲神工程”,建設雲計算中心,組建雲計算服務企業,從基礎架構雲、平台雲和軟體套用雲三個層次,帶動雲計算產業鏈的發展,全力打造雲計算產業基地,到2015年,雲計算產業規模力爭達到500億元。同時培育網路娛樂、數字動漫、物流信息服務等新型業態。
三是加快區域電子製造產業集聚。重點發展積體電路設計和製造產業、綠色照明產業、數字儀器儀表產業、軍工電子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型企業落戶,重點培育龍頭骨幹企業。
四是加快載體建設。建設1個電子信息產業核心區、2個國家級信息產業基地、1個省級重點軟體園、3個省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2個省級電子信息特色園區。
2.重點突破智慧型感測網產業
加強感測節點技術、感測節點組網與協同處理技術、感測網系統集成技術、感測網套用抽象及標準化技術等核心技術研究,重點突破智慧型電力控制技術、智慧型船舶控制技術、智慧型醫護技術、智慧型家居技術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智慧卡、晶片、感測器等核心產品,打造智慧旅遊、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型電網、智慧型農業、智慧型家居等特色感測產業,並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感測產業示範工程,為感測網的套用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市場環境,培育完整的市場套用服務體系。在示範先行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套用推廣,實現由點到面,推動全市智慧型感測網產業持續發展。
3.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通過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推動工業信息化。重點在裝備製造、綠色化工、特種金屬、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產業加強信息技術套用,促使傳統設計製造及工藝技術變革,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提升生產效率;通過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套用,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建設完善光伏產業、五金工具等公共信息服務平台,通過網路技術構建產業信息網路,加強企業間的資源互補、商務合作能力,提升我市經濟的整體運轉效率和競爭力。
4.全面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
建設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智慧財產權、信息化套用水平較高的骨幹企業群。通過示範帶動作用,提高中小企業信息化套用能力,推進信息技術與研發設計、生產過程、經營管理、採購行銷全面融合,提升產品信息技術含量,提高生產過程智慧型化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綜合服務水平。建設綜合性政企溝通信息平台,幫助廣大企業及時充分了解政策法規、重要活動等信息。建立企業間信息鏈,合理調配企業資源,提升供應鏈運轉效率和競爭力。
5.大力推進電子商務普及套用
建設社會信用聯合徵信體系、電子商務CA認證中心,營造良好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大力推動電子商務向企業對企業(B2B)、企業對個人(B2C)、個人對個人(C2C)等方式多元化發展,完善電子商務支撐、服務、監管體系。以我市特色產業為依託,建設國際眼鏡、五金工具、工程電器等特色電子商務服務平台;鼓勵中小企業積極運用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台,開展線上銷售、採購等生產經營活動;支持大學生及自由職業者利用電子商務服務平台開展網路創業。
6.信息技術推進節能降耗減排
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實現工藝最佳化、物耗降低,從而達到節能降耗減排的效果,提高市場競爭力。重點在高能耗行業推動能源管理信息化,在高排放行業推動排放控制信息化,通過改進傳統行業的生產、管理、排放流程,提高控制過程自動化、精細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
(二)加強信息資源整合,提高政府運行效率
加強政府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建設基礎資料庫,推動跨部門業務協同,加快完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和應急指揮體系建設,著力推進政府服務信息化,提升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
1.加強政府信息資源整合共享
整合各部門、各行業已有的市民信息資源、空間地理信息資源、經濟信息資源、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城市視頻監控信息資源等分散資源,建設統一、規範的信息資源中心;建立有效的源頭(城市社區和農村行政村)數據採集機制,不斷完善人口、法人、巨觀經濟、空間地理四大基礎資料庫建設。進一步加強行業基礎資料庫建設。加強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實現決策科學、管理高效的智慧型城市管理。
2.完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建設
進一步建設和完善覆蓋市、轄市(區)的電子政務外網網路平台,延伸到企事業單位、鄉鎮(街道)及農村(社區),互聯互通各地、各部門辦公網路,與省電子政務外網網路實現對接,為各級政務部門提供安全、高效、優質的網路服務。依託電子政務網路建設便民服務平台、重大項目、重點工程監察平台、幹部勤政廉政信息管理系統、網路輿情監控管理系統等政務管理平台,不斷提高政府運行效率。
3.全面提升信息化行政能力
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為目的,加強辦公自動化系統和業務信息化系統建設,全面建設橫向覆蓋所有部門,縱向覆蓋基層機構,內部覆蓋每個辦公室的公文流轉系統。推進行政機關內部辦公自動化、檔案電子化、會議網路化,推動電子認證、電子印章、數字簽名等信息技術在電子政務中的套用,加強跨部門協同辦公和聯合行政;全面整合政府服務,通過網門戶站提供“一站式”政府服務。
4.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
公共資源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數位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加強無線通信、GPS定位、感測網技術的套用,提高實時監控、信息處理、智慧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完善規劃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金土工程”,提高地下管線資源、國土資源、房產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實現全市公共資源的數位化、網路化、精細化、智慧型化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整合公安套用系統和信息資源,構建公安信息“大平台”,增強信息處理和分析能力,深化科技強警示範工程建設。建設交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加強交通智慧型控制、監控定位、指揮調度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設危險源預警系統、安全生產管理系統、重大事故處理指揮平台。通過全面的信息化套用,保障“平安鎮江”建設。
金融財政稅收信息化。完成金融IC卡試點建設,推動電子錢包商業套用;完成“金財工程”二期建設和綜合治稅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立信息關聯、數據加工、信息分析等套用機制,加強金融部門、財政部門、稅務部門的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業務協作水平,提高金融業務網路化、虛擬化程度,提高徵稅效率和財政收入。
環境保護信息化。初步建成以數據中心為核心的綜合套用平台,實現環境信息的數位化管理;建設環境監測信息系統,通過污染源遠程監控系統,對污染源進行實時監測和控制,實現有效管理。
5.推進應急指揮平台體系建設
充分利用各專業部門的專項應急指揮設施和資源,建立健全固定、機動、現場三大互聯互通、靈敏快捷的指揮系統和信息平台,並與部隊、武警等指揮設施實行應急聯動,與各地、各部門的應急指揮系統對接,形成以市應急指揮平台為中心,以轄市(區)級應急指揮平台為節點的全市綜合應急指揮平台體系,並做好與省級綜合應急指揮平台體系的對接。
(三)重點實施信息惠民,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從不斷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出發,大力推進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不斷提升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為民服務水平,提高市民對信息化建設的滿意度。
1.推進社會事業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學校普及無線上網,實現“班班通”,所有班級均能開展多媒體教學,建設鎮江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完善網路遠程教學平台。
衛生信息化。完善電子病歷、健康檔案資料庫建設,構建覆蓋衛生行政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急救、婦幼保健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系統、醫療救治信息系統、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建立和完善智慧健康服務平台,建成標準統一、功能完善、數據共享、互聯互通、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全市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醫院信息系統和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管理系統。
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網路互聯、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全市統一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服務網路,建設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五險合一”資料庫,建設與全國互聯互通的“金保工程”。
體育信息化。建設智慧型化、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體育會展中心,加大信息技術在承辦高水平比賽中的套用,推進以全民健身中心、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等為重點的體育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推廣全民健身中心IC卡和自動化管理平台建設,建立覆蓋各轄市區的國民體質監測網路系統,完善市民體質健康狀況電子檔案庫,推進業餘訓練管理系統信息化建設,健全運動員訓練、管理、監控系統,全面提升體育事業信息化水平。
2.提升信息化服務能力
文化信息化。深入推進以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檔案館等為重點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發展數字廣播、數位電視、數字電影、數字檔案、移動電視、網路視頻、流媒體等新興文化業態,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資源開發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營造文明和諧的民眾網路文化環境。
社區信息化。構建四級社區服務體系,整合流動人口、出租房、物業服務等各類基礎信息,滿足社區管理、民政服務、計生信息、勞動保障等業務實時數據交換的要求,實現全市社區網路內部使用單位既相互獨立又網路共享、實時數據傳輸的功能。
服務業信息化。通過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打造現代服務業。以網路和信息技術為主要依託,提高服務業的服務能力和運營效率,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促進服務業管理方式從粗放型向精確化轉變。加快發展網路增值服務、電子金融、專業信息服務、諮詢中介等新型信息服務業。
3.提高市民卡套用水平
以“便民、利民、惠民”為宗旨,以智慧型積體電路卡為載體,提供政府公共服務、社會事業服務及商業金融服務三大類套用,具備社會保障、公共運輸、旅遊、衛生、門禁、電子支付等便民服務功能,實現“一卡多用,一卡通用”和“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全面提升我市的社會信息化和智慧型服務水平。到2012年發卡總量達到城鄉全覆蓋(近300萬張),並將部分套用擴展到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互聯互通。不斷擴展市民卡便民服務功能,將鎮江市民卡建設為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綜合服務平台和具有金融功能的社會保障卡試點工程,成為鎮江城市名片和市民第二張身份證。
4.實施智慧旅遊工程
面向遊客、旅遊企業、旅遊管理部門,建設起“智慧旅遊感知體系、智慧旅遊雲服務平台、智慧旅遊運營中心、智慧旅遊產業聯盟、智慧旅遊產業基地”的智慧旅遊框架。通過重點項目及相應示範項目的建設,推動智慧旅遊在全國範圍內的低成本推廣,為行業提供普遍的資源感知能力,有序整合各類旅遊資源,提高旅遊產業中各主體的信息獲取能力和業務運作效率,改善國內旅遊體驗,增強國內旅遊企業競爭力,提升各級旅遊管理部門精細化管理和科學決策能力,加速推進全國旅遊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與共同發展。
(四)深化涉農技術套用,建設信息化新農村
深化信息技術在農村生產、經營、生活等各領域的有效套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村生活質量,提升農民信息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信息化新農村。
1.信息化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廣泛套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豐富信息渠道及時發布和預測農產品供需、價格變化,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加強信息技術套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信息傳播,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建設數字農業大棚,提升蔬菜大棚的生產和管理效率;完善農產品銷售信息平台,提高農產品交易效率和效益;推廣小型工廠化精準農業模式,加強GIS、感測等技術套用,研究和開發精準農業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建設精準農業示範基地。
2.信息化提高農村生活質量
充分利用農業信息平台資源,推動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建設,滿足農民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加快農村數位電視網和寬頻網際網路建設,製作農民喜聞樂見的廣播電視節目、電子出版物,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積極建設農村網頁和農民信箱,促進信息交流。切實加強信息服務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各農村信息服務組織的作用,完善信息服務體系。
3.信息化提升新型農民素質
充分結合信息大篷車流動培訓、信息點自助學習和網路遠程教育,進一步加大信息化培訓力度,豐富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提升農民使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能力,提高農民使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生產、生活信息的能力,逐步帶動農民信息化意識與水平的整體提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五)合理建設基礎設施,構建信息高速公路
應對信息通信技術的持續創新和套用需求的不斷增長,深化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集約建設,促進信息基礎設施在城市新一輪發展中的合理布局和配套建設,形成無所不在、高速互聯、業務融合的新型信息通信服務網路。
1.推動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
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高標準、集約化建設信息基礎設施,避免重複投資,提高信息管道、無線電頻率等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和經營水平。建設面向全市信息系統的城市級數據中心,推動各類數據歸集匯總;建設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形成數據交換與共享機制,推動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實現跨部門業務協同服務。通過數據的統一管理、挖掘分析,為信息資源配置最佳化提供決策依據。
支持虛擬化技術、雲管理、雲存儲、雲中間件以及雲安全等雲計算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傳統軟體企業運用雲計算技術,進行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再創新,加快研發基於雲計算平台的軟體產品,建設雲計算公共服務平台,探索軟體服務化的新型商業模式,形成覆蓋各套用領域的雲計算解決方案,提升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的產業競爭力。
2.構建全面覆蓋的信息高速網路
一是大力發展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規模更大、接入終端種類和數量更多、網路套用更廣泛、傳輸速度更快、使用更安全、運行更穩定、管理更高效的下一代網際網路,推動IPv6網路協定套用。二是全面建設新一代寬頻移動無線通信網。運用先進的無線寬頻技術標準,建成覆蓋全市的移動通信室外網路和覆蓋公共運輸場所、休閒娛樂場所、商務場所的無線寬頻室區域網路絡,建成全面覆蓋的高速無線寬頻網路。三是普及光纖到戶,推動寬頻通信網路、電話網路、數位電視網路的三網融合。
3.推廣三網融合鎮江模式
在我市原有光纖到戶三網融合公共信息服務平台的基礎上,推廣三網融合鎮江模式。進一步在我市新建小區整合各類網路資源,推動“最後一公里”的電話網、電視網、網際網路三合為一;逐步對已建小區的各類網路進行改造,建立通信網路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維護的體系。完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增加豐富的信息服務內容,滿足人民民眾對信息化生活不斷增長的需求。
4.全面打造“無線城市”
一是豐富移動辦公和生活方式。推動基於無線寬頻網路的行政辦公、公共服務、商業套用,實現高速數據傳輸的語音、視頻、圖像、電子郵件、移動上網等完善的功能,提升大眾對信息化環境的滿意程度。二是啟動地面數位電視廣播網建設並完善數字移動電視網。建設並不斷豐富無線數位電視信號源,以公車為重點推廣移動電視接收設備,豐富手機、筆記本電腦等手持設備無線數位電視信號接收方式,構建完善的數字移動電視網。三是加強無線電管理。統籌新頒頻率規劃,大力發展數字對講機。開展行業台站核查,建立健全行業無線電管理組織。實施重點工程和項目頻率跟蹤服務,優先保障台站設定。加快智慧型綜合無線電監測網建設,建成無線電頻譜監測分中心。完善監測站點布局,進行系統設備的改造升級,加強重點區域覆蓋,提升機動監測能力。配備高端設備,增強對複雜信號的監測分析能力。完善無線電管理信息系統,適應頻率台站管理、無線電監測、電磁兼容分析、地理信息等套用系統,實現業務數據和管理信息的安全共享。
(六)完善信息安全體系,保障社會和諧穩定
進一步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識,加強信息安全領導,強化制度建設和組織保障,完善信息安全體系;加大信息安全投入,加強人才引進培養,完善和提高信息安全技術套用,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維持城市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1.完善信息安全體系
深入開展信息安全教育,加強信息安全宣傳,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識;完善信息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強化信息安全責任機制和協調聯動機制建設,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落實信息安全責任制,形成齊抓共管整體合力。加強信息安全專業隊伍建設,全面落實政務信息系統和重點行業信息系統安全檢查監管、風險評估與等級保護制度。
2.加強信息安全設施建設
以基礎信息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為重點,加大信息安全設施投入,加強技術防護手段建設,建立市級容災備份中心和部分重要信息系統同省異地備份中心,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防癱瘓、防病毒、防攻擊等防護能力,提高抗毀能力和災難恢復能力。
3.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建設城市數字證書認證中心和密鑰管理中心,建立面向社會、互聯互通的電子認證體系,建立集風險評估、等級保護、安全測評等功能於一體的信息安全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市級信息安全預警監測平台,完善信息安全應急保障體系,提高信息安全防護、監控應急和打擊網路犯罪的能力。

保障措施

(一)加強行政推動和管理體系保障
完善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體系,進一步加強政府對信息化建設的統籌規劃和巨觀調控,加大行政推動力度,積極做好各重點系統、重點項目的建設規劃和實施。加強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指導信息化巨觀決策,加強信息化發展形勢監測和統計分析,制定信息化發展年度計畫,及時調整信息化發展目標,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需要,做到總體控制,動態協調。
完善市和轄市(區)兩級的信息化組織管理體制,完善信息化工作責任制和配套職能,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分工合理、責任明確的信息化綜合管理體系。增強信息化主管部門的統籌協調職能,促進各行業、各單位的信息部門交流合作,加強縱向和橫向信息化工作的協同配合。
(二)加強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
加強有助於信息產業發展、創新能力提升、信息技術套用的政策配套,制定加快軟體產業、智慧型感測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公共信息系統管理、信息基礎設施規劃等方面法規規範的制定和實施,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在信息安全、無線電管理、電子商務等領域建立相對完善的執法監管體系,提升協同監管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化法規體系,保障信息化推進的法制化、制度化。
貫徹執行國家和行業標準,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參與制訂國際和國家信息技術及套用相關標準;圍繞本市信息產業發展、信息技術套用、信息資源開發共享等需要,組織制訂市民卡技術標準、城市級信息共享交換數據標準等相關配套標準,注重發揮行業協會在標準制定中的組織協調作用,推動制訂聯合企業標準,建立標準符合性測試和評估機制,培育相關服務機構。
(三)加強政府引導和社會資金投入
適當增加財政性資金投入規模,重點投向公共性、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建設和工作推進;社會服務性項目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化投入的收益;商業盈利性項目堅持以社會資金投入為主,積極鼓勵民間資本、社會法人資本、境外資本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進入信息市場;編制信息產業、信息化項目等投資指南,引導各類資本投向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區域。
積極爭取國家、省政策性撥款和低息貸款,充分發揮各級部門信息化建設資金的支持作用。建立風險投資機制,鼓勵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創新發展。適應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新要求,多渠道籌措信息化建設資金,逐步向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方向轉變。
(四)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培養
積極支持建設信息產品製造、軟體開發、信息安全、測試測評等各類信息化研究基地和研發中心,研發核心技術,並在信息化建設中推廣套用。加大信息技術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建立有利於信息技術創新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創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產品和服務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環境,在信息社會建設過程中,以政府採購為槓桿,優先採用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軟硬體產品和服務,拓展自主創新成果的市場空間,促進其產業化。
加強信息化試點示範建設工作。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開展各類信息化試點示範,不斷完善信息化試點示範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鼓勵探索,促進試點示範成為一種規範、有力的信息化推進工作手段。
(五)加強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工作。建立信息化人才戰略高地,完善人才引進配套政策,面向信息技術套用領域進一步實施“331”人才引進計畫,吸引高端信息化人才落戶我市。充分發揮我市高校優勢,加強校企合作,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訓基地,引進和發展信息化培訓機構,培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加強信息化支撐團隊建設,建立完善我市信息化諮詢專家庫。加強農村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基層信息化推廣帶頭人。
支持信息化行業組織發揮好行業服務、行業自律以及維護行業合法權益等作用。鼓勵其在信息化標準制定、教育培訓、宣傳推廣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擴大信息服務平台作用,加強在我市範圍以外的套用,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信息化服務體系。全力提升餐飲、住宿、娛樂等後勤保障服務能力,為信息化人才引進提供配套服務。
(六)加強宣傳普及和對外交流合作
加大宣傳和普及力度。提高全民信息化套用能力,政府引導,發動社會力量,採取多種形式和手段,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市民信息化培訓。加強信息化的宣傳普及工作,推動全社會對信息化推進的關注、支持和參與。支持建立面向大眾的信息化體驗中心,使更多的市民有機會接觸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技術、學習信息技術和套用信息技術。
積極發展國內外信息化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與“長三角”兄弟城市以及國外先進城市的信息化交流與合作,擴大與國內外企業、教育科研機構的信息化項目開發與合作,學習和借鑑先進經驗,完善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不同層面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數字認證、智慧卡套用、網際網路交換、無線電監管、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口岸物流、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區域聯動,促進信息系統互聯和信息資源共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