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與生成——德希達與維根斯坦對意義之源的思考

《錯位與生成——德希達與維根斯坦對意義之源的思考》是由商務印書館於2020年8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蔡祥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錯位與生成——德希達與維根斯坦對意義之源的思考
  • 作者:蔡祥元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20年8月 
  • 頁數:351 頁 
  • 定價:60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0184076 
  • 叢書系列:中國現象學文庫·現象學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意義是哲學乃至人生的終極關切。它最直接地體現在語言現象之中。傳統語言觀對意義根源的追溯不是失於客觀主義,就是失於主觀主義,最終都難免陷入兩難或悖論。胡塞爾的意向性學說提供出一個進入意義核心的思想契機。德希達與維根斯坦在此基礎上,將意義構成從主體性的“囚籠”中釋放出來,賦予它以最原初的地位。意義的生成首先造就了主體與客體的區分,與此同時,意義又將自己表現為聯結主體與客體的紐帶。語言的“本質”就是這樣一種錯位與生成的遊戲。

目錄

導 論
第一章 意指思路的提出與發展形態
第一節 意指思路的基本形態
第二節 意指思路的自然主義開展及困境
第三節 胡塞爾對意指思路的現象學分析
第四節 符號行為與直觀行為的交織
第二章 現象學的“聲音”
第一節 “內心獨白”在胡塞爾意義學說中的位置
第二節 真實的語言與想像的語言
第三節 時間意識問題
第四節 平行論與語言的可能性
第五節 “聲音”的形上學實質與困境
第三章 私人語言的私人性
第一節 “內心獨白”如何導致私人語言
第二節 實指定義中的意指困境
第三節 私人語言的“私人性”
第四節 意指困境與胡塞爾的意義學說
第四章 從聲音到文字
第一節 “聽自身說”中的間隔
第二節 “內心獨白”中的他者
第三節 話語的實踐功能
第四節 觀念對象的歷史性
第五節 語言文字的生產性功能
第六節 意向性結構的“裂縫”與文字的可能性
第五章 從意指到生成
第一節 遵守規則悖論的提出
第二節 懷疑論解讀及其問題
第三節 決定論方案及其問題
第四節 悖論的真正根源:意指思路
第五節 悖論的出路:意義構成論
第六章 語言的遊戲207
第一節 語言圖像論中的不可說之維
第二節 意義在語言遊戲中的原初構成
第三節 語言遊戲的確定性
第四節 語言遊戲的客觀性及其與實用主義意義觀的區別
第五節 生活形式中的錯位結構
第七章 文字的厚度
第一節 聲音中心主義的“裂縫”
第二節 “差異”的現象學還原
第三節 印跡之為意義的生成
第四節 文字之(為)起源
結語 在語言—界限處的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一
後記二

作者簡介

蔡祥元,1975年生,浙江衢州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現象學、解釋學、解構主義、維根斯坦哲學和中西哲學比較研究。1994-1999年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完成本科學習,2003-2010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後完成碩士和博士的學習,其間(2007-2009年)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公派留學兩年,2010年9月起入職山東大學。入職以來,在《哲學研究》、《世界哲學》、《文史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和省社科等相關科研項目多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