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的人傑

錯位的人傑

錯位的人傑》以人才英傑如何在社會上找準自己位置角度入手,解剖了中國君主時代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指出隨著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人才機制從部落聯盟時代的世襲制逐步發展成為帝制時代的察選和科舉制選任人才,但由於最高統治集團君主的世襲和專制,所有看似公平的人才機制,都只是有限的公平,一方面確也選拔到了許多英才人傑,創造了個人業績、社會道德和歷史進程的輝煌,但也造成了許多英才找不到施展空間、庸駑劣才把持朝堂官場的不堪局面。

基本介紹

  • 書名:錯位的人傑
  • 作者:陳雲發
  • ISBN:9787549611638
  • 頁數:312
  • 定價:25.8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7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主要內容,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錯位的人傑》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雲發,學者,作家、戲劇家。生於常州新北區春汀鎮西灘村,曾先後就讀於原武進縣塘東國小、王下村初級中學及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196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後,進入部隊、上海紡織行業、報刊界、文藝界工作,曾任《上海戲劇》雜誌副社長兼副主編、原《新聞午報》常務副總編。已出版戲劇專著《元雜劇選解》《吟嘯菊壇》《菊壇大淨寫春秋》,文史專著《儒林外史作者對我說》《天子輓歌》,時評集《熱點QQ網評》,小說《新血滴子傳奇》等12部作品,發表大型舞台劇本《夢斷薩迦寺》等3部,另撰有散文、隨筆、評論、學術文章2000多篇。先後4次獲“田漢戲劇獎”,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2006~2007)優秀成果獎”等;曾參與策劃、創辦上海白玉蘭戲劇獎,任第一屆至第九屆評選辦公室負責人及評審;2003年後,轉入網路評論寫作及文史研究。

圖書目錄

引 言
第一章尋覓人生舞台的方法
01、天生一代驕子
02、世襲選才
03、察選制選才
04、科舉制選才
第二章賢才的“上位經”
01、自薦是一門學問
02、伯樂的慧眼
03、野賢的自成
第三章才能的悲劇
01、人才使用點亂鴛鴦譜
02、任人唯親的苦果
03、兄弟鬩牆的悲劇
04、太子不都是幸運兒
第四章欲望的熔爐
01、在朝與在野
02、選擇明主的訣竅
03、煉成官僚的奧秘
第五章專業藩籬內的角逐
01、找準自己的位置
02、最怕入錯行
03、造就英才和魔鬼
04、專家是被逼成的
第六章官場體制中的操戈智慧
01、政治不好玩
02、平安著陸
03、為何做不好官
第七章人傑精英的身前身後事
01、英傑和庸者
02、在弱勢中雄起
03、性格決定命運
第八章誰來為人才錯位買單
01、“君天下”的是與非
02、選才任官的潛規則
03、機會無法均等
後記

後記

一位朋友翻過這部書稿後,認為我是從政治學角度來解讀歷史,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我寫這部書稿的真正目的,研究歷史倒是真的,但亦是興趣使然,而這部書稿的主旨,是想對中國帝制時代的人才機製作一些解構和批評。書稿雖然只寫了八個月,但在我的腦子裡,卻已醞釀了二十餘年。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讀《資治通鑑》等典籍時就發現,古代有許多帝王居然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令人噓唏的是,儘管在其熟悉的領域卓有建樹,但他們在帝王的位置上卻沒有乾好,有的還亡國失身:例如大佛學家梁武帝蕭衍,年輕時很有作為,南齊朝敗亡後,他崛起於群雄紛爭中,建立南梁朝並成為開國君主,晚年鑽研佛學,大力提倡佛教,不料為降臣侯景所惑,造成一系列政治、軍事的錯誤決策,最終被降而後叛的侯景囚禁於台城餓死。南唐後主李煜,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才華橫溢的文學家,但由於他一味迷戀寫詞、盡情享樂,軍事、政治上毫無作為,最終一旦為臣虜,榮華富貴付於一江春水向東流,妻子小周后也被宋太宗淫污,自己被賜牽機藥毒死。北宋書畫皇帝徽宗趙佶,曾獨創瘦金體書法;在畫壇更是堪稱大師級人物,但在治理國家上卻腐敗又無能,面對金人鐵騎威迫束手無策,為逃避責任把皇帝職位的“燙手山芋”扔給兒子。而其子趙桓(欽宗)亦是個比劉阿斗也不如的軟蛋,父子一起被金人所俘,受盡凌辱、折磨後,先後死於金國。
歷史上還有些皇帝自以為是“專家”,更是行為變態,給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災難。所以我覺得,專家帝王現象很值得研究。當時打算選十位專家帝王寫本書,找尋專家學者型帝王為何治國無方的原因。但當我準備著手下筆撰寫時,卻發現寫作的視角太狹窄、也太簡單,很容易就變成表象的羅列,故而後來競沒有動筆。
2012年初,我在讀《梁書》《宋史》《明史》等典籍時,腦子裡又重新翻出了這個題目。這個時候,我的視野有所拓寬,覺得過去要研究的專家帝王治國或守成無方的現象,並不在於皇帝該不該當專家,而是歷史、社會為何選擇他們當帝王的問題。有的皇帝人也挺聰明,也不專事享樂,而想奮發有為,但最後竟然也亡國了,例如明朝的崇禎帝朱由檢。由此又想到了明末三大政治勢力明王朝(含後來的南明)、李白成集團和關外清軍集團,其中論軍事、實力,清軍並不占優勢,結果在三家勢力集團的角逐中,無論明王朝還是李自成集團都不是清軍對手。多爾袞揮師人關,一路南下,勢如破竹,李白成集團先戰敗散亡。此時,文臣武將仍多如牛毛的明王朝殘國,在危急存亡之時,競沒有出現一位岳武穆式的能人,忠臣如史可法、張煌言、李定國等,氣節感人,是民族英烈,但缺乏軍事才能及權威,終究回天乏力。
這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說明歷朝歷代無論是興還是亡,與經濟實力GDP多少無關,與帝王是否是專家無關,而是用人政策問題。現在有人推崇北宋,認為經濟繁榮,GDP為當時世界之最,殊不知北宋末最大的問題是人才上出了問題,找了趙佶、趙桓兩個庸劣之人當皇帝,掌中樞之權者是蔡京、童貫、高俅等六賊,從皇帝到大臣將相,站立於朝堂的沒有一個是中興的人才(包括李綱、張叔夜等忠臣在內),因此在經濟實力弱方的金朝面前變得不堪一擊。
對一個封建王朝來說,人才的擁有是決定性的因素,有漢武帝才有衛青、霍去病,有唐太宗才有李靖、李勛、魏徵。王朝的興盛和延續,既要有會治國會打仗的文臣武將,更要有雄才大略或至少能守成、不擅殺真正人才的君主,例如像唐肅宗、唐代宗擁有郭子儀、唐德宗擁有李泌、渾瑊、李晟、馬燧那樣。
由於自夏朝以後直至清王朝,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君主都是世襲制,因此,在最關鍵的(從第二代起)最高統治者的選擇上,選拔機制便帶有無法彌補的先天性缺陷。雖然歷朝歷代也產生過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康熙帝玄燁、清雍正帝應胤禎、清乾隆帝弘曆等這樣有作為的帝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世襲機制往往是“播下龍種、收穫跳蚤”。
中國古代還有一個不好的機制,就是“官本位”決定一切,知識人才只能擠到一條官道上去,這樣,人才的選拔、使用便受到許多限制;又由於以帝王為首的利益集團一味地任人唯親,甚至任人唯腐,真正的人才往往在“盛世”後期就被各級官場擠出去,造成在王朝腐潰時難覓擎天人才的窘境。
當我把視野轉向考察、探究中國帝王時代人才機制方面以後,頓覺茅塞洞開,許多原來的疑難就迎刃而解了。我個人覺得,在帝制時代,人才的選拔主要目標是讓知識人才找到自己在社會中最適合的位置,這是王朝興盛、人才建功立業的前提。但不幸的是,在古代中國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帝王選拔機制上,是一直沿用很不靠譜的血緣世襲制。在這種機制下,哪怕是白痴、嬰兒,也都有機會成為統治者,而他周圍則是勾心鬥角的后妃、皇戚、權臣,國家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
我覺得研究中國的帝王時代,不能單純講朝代更替和政治經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把帝王時代人才機制的弊端剖析開來給人看,這應當成為開啟歷史之門的一把鑰匙。但可惜,幾乎所有的斷代史、通史都未曾涉及這方面的問題,一些史學家在熱衷於研究科舉時期如何“公平”的時候,卻忽略了指出最重要的帝王選拔機制上的最大的不公平弊端,這又何嘗不是史學界的尷尬?
在這部書稿醞釀和寫作過程中,文匯出版社的樂渭琦先生針對我擬定的詳細提綱和具體撰寫意圖,提出了很好的方向性意見。可以說,沒有他的幫助和支持,我是難以樹立起撰寫這樣一部自己並不熟悉領域專著的信心的,在此謹向他表示由衷感謝。在撰寫之初,我曾請上海社科院青年學者蔣潔撥冗從青年人角度審看我試寫的部分章節,並獲得了她的首肯和鼓勵,這是應當感謝的。
我不是歷史考古出身的學者,而這部拙著所講的從頭到尾都是歷史。因此,疏漏或謬誤恐難避免,在此很渴求專家及讀者的批評指正。
特別要感謝文匯出版社和社長兼總編桂國強先生、副總編輯張衍先生。這部拙著是我的第十四部專著,在文匯出版社有關編輯的提攜下,這兩年使我的術業又有所長進,研究成果亦能化為社會的精神收穫。我不奢望廣為傳播,但求學術園的話語權領域有一席之地足矣。在此,我謹對文匯出版社和桂國強先生表達由衷的謝意。
陳雲發
2013年5月30日於採薇齋

序言

小時候在家鄉常州農村生活,每當夏夜,都要在堂屋門口前的場地上乘涼,這時,母親便會指著頭頂上方的無限蒼穹,指著鑲嵌在天幕上的無數星星告訴我:凡間的傑出人物,都是天上星宿轉世的,一顆流星落下,就是玉皇大帝又派一位星宿下凡了。所以,我從小就陷入了一種認識誤區:人世間各類傑出人物,都是天上星宿下凡。再大一點,村里大人們也常常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星宿”下凡的故事,稱唐太宗李世民是天上紫微星下凡,他的大將薛仁貴是白虎星;宋仁宗是上界赤腳大仙下凡,有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輔佐,還說太白金星下凡後成為盛唐著名詩人李白,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界,等等。
後來讀書了,長了知識,才漸漸懂得天上並沒有星宿,世間英傑人物都是靠自身的智慧和奮鬥煉成的。大幹世界,自古至今,在汪洋的人海中,每個人都想施展自己的抱負,有的還為此奮鬥畢生,成為創造歷史的成功者。當然,成功是有條件的,在奮鬥或施展中,必須找到自己最合適、最準確的人生位置或舞台,成功者都懂得自己該乾什麼,適合乾什麼,奮鬥的平台在哪裡,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搏擊中遊刃有餘,鑄造成功的人生。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社會精英在歷史恢弘中演繹了壯闊的人生,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成為叱吒風雲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或能工巧匠、奇異人物,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輝煌。但是,也有一些人本質上德才兼備,曾是有很大社會影響的“大佬”、政壇寵兒、風流文人、商界老手,卻由於未能正確認識到自己擁有的優勢,未找準施展才能的空間,終於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劇:有的亡國失家,有的廢政害民,有的身敗名裂,有的損毀事業,有的荒廢專長,有的錯失良機。所以,人間英傑的準備,不在於學識有多淵博、物質有多優裕,甚至是血統有多高貴還是多卑賤,而是在於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空間、謀成的社會位置,做到不錯位、不僭位、不避位;同時,精英也要善於控制自己的非分欲望,及時調整個人的目標,把智慧、才華、時光奉獻給適合自己的事業。
天生我才,何處安放?所謂“星宿”,如何歸位?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碰到,人皆有理想,凡有理想者,必須要找準自己的職業、實現抱負,達致為自己設計的人生目標;每個人都不能脫離自己頭頂的一片天空,這就是人生的第一智慧,把握好了,就能登臨古人的“天人合一”境界。
這裡,我想用歷史上兩位巨賈沉浮的故事,來詮釋“星宿錯位”這個現象:
話說秦王嬴政十年(前237),正在渭河之南洛陽的秦國前丞相、文信侯呂不韋剛剛送走一批賓客,突然接到鹹陽宮中秦王發來的文書,那位後來成為中華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嬴政,在詔書中嚴厲地申斥了實際是他生父的權臣呂不韋,稱:“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詔書聲言要把呂不韋進一步放逐到蜀中去,這使昔日炙手可熱的呂不韋感到十分恐懼,當夜他在床上輾轉反側,回顧自己作為商界梟雄做成的一樁大買賣,把整個秦國都贏到手了,卻不料獲巨利之後,竟會受!IIJL子逼迫,如今自己雖坐擁這大筆贏利,卻無法再享用,為免再受誅殺之辱,他最終選擇了飲鴆自殺。
呂不韋的不幸結局,表面上是敗於政壇角逐,實際上這場父子相搏,仍不過是生意場上的角斗。呂不韋生意做砸,血本無歸,這和現代許多做虧本生意、欠債無法償還的老闆沒有實質上的差別。
呂不韋的悲劇,源於他在商場上對暴利的無限貪慾。
呂不韋曾在政治商界掘得大桶巨金,當了大秦國的丞相,還封了食邑十萬戶的侯爵。但身在官場的他,本質上依然是個商人,他只關心從“企業(秦國)”繼續獲得高額的利潤回報。作為商人,呂不韋最初的投資方向是對的。
據《史記》等史書記載,呂不韋是戰國時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往來於魏、趙等國,擅長於將貨物販賤賣貴,獲利甚多,家中積累的財富達黃金數千兩,成為能打通政界人物門路的大商人。一次偶然的邂逅,促成了他將投資方向從貨物生意到政治領域的轉型。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9),因太子病死,秦國以昭王次子安國君嬴柱為太子,嬴柱生有20多個兒子,其中有個庶出兒子叫嬴子楚,因生母夏姬並不受嬴柱寵愛。秦國為了與趙國搞外交,便把嬴子楚派到趙國當大使(實際是人質)。由於秦國經常攻打趙國並蠶食趙國領土,嬴子楚在趙國的處境很尷尬,常常受到冷遇甚至粗暴對待。更可憐的是,秦國供給他的車乘簡陋、經費微薄、住處狹小,有時連零花錢也沒有。
呂不韋此時因生意上的往來,正在趙國都城邯鄲。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秦國派駐趙國的人質兼大使嬴子楚一副寒酸樣:車子是舊的,頂篷布已經破了。呂不韋得知這個人是秦國的王孫,他那根尋找商機的“生意弦”便被撥動了,發出了“此奇貨可居”的感慨,這話不單是創造了一個漢語成語,更引出了他此後投資秦國政界的一筆大買賣。
呂不韋雖是有眼光的商人,但此次投資前,他仍諮詢父親:“種田獲利幾倍?”呂父說:“十倍。”呂不韋又問:“做珠玉生意獲利幾倍?”呂父答:“一百倍。”呂不韋再問:“投資政界人物,立一個國君獲利幾倍?”呂父答:“無數倍。”論證已罷,呂不韋很快便去拜見子楚,對子楚說:“我能讓你成為秦國政壇的顯貴。”子楚不相信這個生意人有如此能力,便帶著嘲諷口吻說:“你先讓自己成為顯赫人物,再來幫我變成顯貴吧。”呂不韋說:“這你就不懂了,我的顯貴要靠你先變成顯貴人物才能實現。”他告訴子楚:這不是做白日夢,據我所知,你父親安國君現已被立為秦國太子,安國君正妻華陽夫人雖得寵,但沒有兒子,她必定要在諸子中選一個作為她的嫡嗣。你們兄弟有20多個,若將來大王薨逝,安國君接了位,你和你的兄弟便要爭太子之位,你的年齡處於中間,又長期在外國當人質,便沒有優勢。子楚說,這是客觀事實,可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呂不韋說,這好辦,我以千兩黃金為你到秦國進行一次公關,保證說服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立你為嫡嗣,但有一個條件:事成後別忘了分給我利益。子楚馬上朝呂不韋磕頭拜謝,並說:“君之策若成功,我一定分秦國的領土給你共享。”
於是,呂不韋開始規劃這筆投資。他先將五百兩黃金交給子楚,讓他去賄賂權勢人物及收買手下人,自己花五百兩黃金買了許多奇珍寶物帶到秦國,通過關係見到華陽夫人。他對華陽夫人說,賢達的子楚日夜思念夫人恩惠,以夫人為天;華陽夫人很高興。呂不韋進一步說:夫人您今天因美色而獲得太子的歡心,但若日後年老色衰就有後慮,不如早點選一位賢者認為嗣子,然後讓安國君立為嫡嗣,這樣,即使將來安國君百年之後,你也不會失勢。此乃“一言而萬世之利也”。如今,在趙國的子楚知道他的地位不占優勢,母親又不得寵,假如夫人在安國君前美言,收他為養子,又以您的能力立他為嗣子,他將來接了大位,豈不永遠感戴您嗎?
呂不韋的生意經打動了華陽夫人,隨即他又以子楚的名義給華陽夫人送上厚禮。華陽夫人決定與呂不韋合夥做成這筆大生意,她運用自己的影響,使安國君刻下玉符,立子楚為嗣子。安國君和華陽夫人不僅賞賜子楚許多財物,還聘請呂不韋輔導子楚,呂不韋這樁生意先贏了一筆。
作為精明商人的呂不韋,他雖然與子楚、華陽夫人合了伙,但還要進一步確保自己的利益不虧本,增大獲利的保險係數。他出錢在邯鄲文藝界包養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歌舞演員趙姬,等這女人為自己懷了孕,再把子楚請到家裡來,讓趙姬在宴席上表演歌舞,她的美貌一下把子楚迷住了。子楚色性頓起,提出要呂不韋把美女轉讓給自己。呂不韋裝出一副既生氣、又不得不忍痛割愛的樣子,答應了子楚的要求。子楚不知趙姬已懷孕,還以為得了大便宜,帶回去日夜玩樂。不久,趙姬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子楚一直以為嬴政是自己的兒子,哪知這兒子竟是呂不韋投資所獲取的“暴利”。
此後的事情照著呂不韋設計的方向發展,他和華陽夫人、子楚共同經營的“生意”越做越大:秦昭王於五十六年(前251)薨逝,太子安國君接位,稱秦孝文王,華陽夫人成為王后,子楚被立為太子。趙國很快就把子楚及夫人趙姬、兒子嬴政送回到秦國。秦孝文王即位僅三天就死了,太子子楚接位,稱秦莊襄王,華陽王后成為華陽太后,趙姬成為秦莊襄王的王后,趙姬與呂不韋的私生子嬴政,順利地被立為太子。呂不韋被“董事長”秦莊襄王任命為“總經理”即丞相。“股份公司”業務範圍擴大到整個秦國,呂不韋獲利十分豐厚,封了文信侯,食邑十萬戶。
已獲暴利回報的呂不韋仍不滿足,認為他們的“股份公司”仍有繼續取得利潤的空間。他以丞相的權力資本進一步運作,把昏庸的“董事長”秦莊襄王玩弄於股掌之中。僅僅三年,秦莊襄王被酒色所喪,年紀輕輕就死了,大秦國“董事長”位置傳給了莊襄王的兒子嬴政。這時,嬴政才13歲,他哪有什麼能力當秦國的“董事長”?於是,“大秦公司”的一切權力便都落到“總經理”呂不韋的手中,這是呂不韋最得意的一段時期,“大秦公司”幾乎成為他的獨資公司,“公司”里他的“股份”最大:秦王是他的兒子,王太后趙姬是他的舊歡。秦王嬴政不僅尊呂不韋為相國,還認呂不韋為“仲父”——乾爹。
呂不韋的事業達到頂點,當初投入的資本千兩黃金和一個寵姬,現在取得的豐厚利潤,何止他投資的千倍、萬倍?按一般人想法,呂不韋可以憑賺得的豐厚利潤坐享一生,即使退就文信侯國,那十萬戶封邑的收入也足以保證他過上帝王般的生活了。但呂不韋商人的本性是無度、無限地逐利,在生意場上瘋狂地追求利潤不止。
正如《資本論》所引鄧寧格在《工會與罷工》中所指出的: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地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躍起來;有500k,,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呂不韋就是這樣一個商界賭徒,做生意賺了一個國家,仍然不肯歇手,還想繼續牢牢地控制秦國的一切“生意”。他的“公司”內,光是食客就養了三千多人,還開展了一個巨大的著作工程,集“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為自己樹功德碑,這巨著之名就叫《呂氏春秋》。
呂不韋似乎忘記了,他經營的“公司”,其性質叫政治,“政治公司”的經營,與物貿生意是有區別的,它更複雜、風險更大,搏殺也更殘酷,常常要押上身家性命。如果商場博弈無父子親情的話,那么封建政治疆場上的搏殺更無情,是你死我活、爾虞我詐、不講任何親情的格鬥。
骨子裡仍是商人、只知道將本求利的呂不韋,在理念上還停留在生意經上。控制一家公司,需要遵循的是商業規則;但控制一個國家,需要遵循的則是政治規則,兩者規則不同,手段也應該不同。在這方面,呂不韋沒能與時俱進,又不願控制自己的欲望,在功成名就獲得大利後不肯及時退休享老,焉得不身敗名裂?他的兒子便以政治家手段對付只相信無限獲利的商人父親呂不韋,兩人在“特殊商場”一交手,呂不韋立刻敗北。秦王嬴政九年(前238),已長大成人的嬴政先消滅了淫亂、囂張的嫪毐集團。繆毐是呂不韋扶植起來為自己頂替給王太后(即趙姬)當性伴侶的替身,由於案子牽連到呂不韋,嬴政毫不手軟地對親爹下手,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將他逐出京城,出就河南封邑,繼而又將其逼得飲鴆自殺。大商-人呂不韋最終還是虧得把性命賠了進去。
憑呂不韋的才智,他若一直做生意,一定可以成為列國首富。但可惜,他未能找準自己的位置,錯誤地把資本投向了政壇,終於在“賺過一把”後血本無歸,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起春秋時的一位商界首富,他的名字叫范蠡,號稱“陶朱公”,他與呂不韋一樣,在政治商場和物貿商場都賺了個盆滿缽滿,不同的是,他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及時轉變投資方向,所以他得到了善終。
范蠡在當代小說、戲劇作品中都是以政治人物形象出現的,但其實他骨子裡是個精明的商人,他的經商經歷與呂不韋正好相反,是先投資政治,後投資物貿,成就了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第一位成功的商人。
古籍記載中的范蠡的來歷較難確證,高誘的《呂氏春秋·解》說范蠡是春秋時楚國三戶人,字少伯;太史公《素王妙論》稱范蠡是南陽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正義”中引《會稽典錄》說:“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將軍也。本是楚宛三戶人。”而《列仙傳》則稱范蠡是“徐人”。看來,范蠡的籍貫和出生地,後人至今也沒有弄清,但他是楚國人的可能性極大。
范蠡年輕時雖有經商的才幹,但缺少運作的資本,所以生意做不成,窮困潦倒,整天牢騷滿腹,史稱他“佯狂倜儻負俗”,不為一般人見容,可卻引起宛城(今南陽)令文種的注意。文種派吏役去禮聘他,但派去的小吏回來匯報說,范蠡是“狂人”,不堪用。文種笑著說,我聽說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他必定懷抱獨特見解理想,卻為公眾不解,這樣的人,你們普通人是不懂的。經此一番折騰,范蠡估計文種會親自來禮聘自己,便對哥嫂說:今天會有貴客臨門,請將哥哥的衣服帽子借我一用。果然,當天文種親自坐著車子去拜謁范蠡,兩人一見如故,抵掌而談。
這時楚國適逢昏庸無道的楚平王當政,他不僅奪媳逐子,還殘殺正直的大臣伍奢。伍奢的兒子伍子胥逃到吳國,輔佐吳王闔閭富國強兵。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吳國在伍子胥的竭力主張下,會合唐、蔡二國聯合伐楚,第二年聯軍攻入郢都,時楚平王已死,在位的是他的兒子楚昭王,失敗後狼狽逃出了郢都。這場吳楚大戰,對楚國破壞極大,也刺激了楚地的俊傑,他們不滿吳軍的暴行,紛紛投奔吳國的敵人,以圖報仇。估計就在此後,文種攜范蠡投奔了越國的國王勾踐。果然到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吳、越兩國就在李(今嘉興市西南)發生大戰,闔閭受傷而死;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闔閭之子夫差為報仇而在夫椒(今蘇州市西南太湖中)擊敗越軍,NNN,俘虜了越王勾踐。後賴大夫文種賄賂吳國太宰伯瓠,使吳王夫差釋放勾踐回國,成為藩屬。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越王勾踐回國後,悄悄地積蓄力量準備報仇,臥薪嘗膽,採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策,重用文種、范蠡二謀士,范蠡更推薦自己的老師計然為越王獻上“九策”,范蠡當上了越王的相國,竭盡全力輔佐越王治理國家。為了用女色去迷惑吳王夫差,范蠡又在芋蘿山(今諸暨市)搜選到兩名美女西施和鄭旦,進行培訓,“飾以羅毅,教以容步”,然後親自送往吳國。兩美女獲得吳王夫差歡心,夫差放鬆了對越國的警惕。周元王三年(前473),勾踐勢力養成,起兵伐吳,攻破吳宮,夫差自殺。
這時候,范蠡的遠見卓識便表現出來了,他也可能厭倦了政治舞台上的搏殺,對做生意當富商更感興趣,認為憑自己智慧計謀,定能為家族獲得最大利益,此即《史記·貨殖列傳》中范蠡所說的“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這段話的動因。產生這個想法的導火線,是勾踐在滅吳後舉行的一次慶賀宴會上,范蠡突然發現,當越國將相們都歡欣鼓舞之際,勾踐卻面無喜色。范蠡立刻想到,越王很愛疆土,現在勝利了,他一定不肯裂土封給有功的臣子。若臣下索要,他是不惜殺掉功臣的,必須趕快離開他。范蠡私下對大夫文種說,我們該走了,否則,越王必定殺我們。文種不相信,范蠡給他寫信道:
吾聞天有四時,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終必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賢人乎?蠡雖不才,明知進退。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子若不去,將害於子,明矣。
可是文種自認為有大功,不相信范蠡說的話,因為他剛剛輔助勾踐滅吳,在“董事長”勾踐控股的“公司”中有較大的股份,現在滅吳的大生意成功了,當然想分得巨大的紅利而不肯放棄。這樣,他最終沒能逃掉被勾踐逼迫自殺的命運。
范蠡決定離開可能遺禍於自己的勾踐,便致書越王,大意是說:當年您受辱於夫差,臣就應該死;但為了復仇,臣不敢死;現在您已成湯、武之功,當年我未盡臣子責任,所以不敢竊居祿位,決定與您告別。勾踐假惺惺地說,現在我們成功了,正打算“分國共之”,同享富貴,你怎么可以一走了之?如果你棄寡人而去,就不怕寡人殺你的妻子嗎?范蠡不受威脅,說:我對大王已盡忠職守,我既然辭官去,妻子有什麼罪呵?請大王三思。范蠡不辭而別後,勾踐很惱火,但又不敢真殺了范蠡的妻子,便封贈給范蠡妻子百里之邑,將她和子女軟禁起來。
范蠡從會稽(今紹興)乘一葉扁舟,改名換姓稱自己為“鴟夷子皮”,獨自出三江口,進入大湖,又北上赴齊,在陶地(今山東定陶)定居下來,改姓朱。陶地為商貿之都,范蠡開始從事貨物買賣,政壇高手“下海”後,在生意場上得心應手。十九年之間,三次獲得千金巨利,積累起雄厚資本,資助貧友、昆弟,讓他們開起“分公司”,把生意做得更大;又對親友行善,在當地名氣很大,後被尊為“陶朱公”。
平心而論,呂不韋和范蠡都是高智商的人傑,但最後一個圓滿善終,一個獲得巨大利益後卻身敗名裂,其中關鍵,便是當事者能否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合適位置。呂不韋性格中具有的只是商人元素,故其本質上始終只是個商人,取得紅利後不肯罷休,繼續以經商的理念、策略、手段去經營政治,錯把政治權力當作“公司”。相反,范蠡儘管開始時從政,但他僅以此賺“第一桶金”,還知道自己有著無限欲望的商人性格,不適合久在宦海沉浮,便毅然辭職下海經商,終於找準了自己位置,成就了一段歷史件話。

主要內容

錯位的人傑》以人才英傑如何在社會上找準自己位置角度入手,解剖了中國君主時代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指出隨著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人才機制從部落聯盟時代的世襲制逐步發展成為帝制時代的察選和科舉制選任人才,但由於最高統治集團君主的世襲和專制,所有看似公平的人才機制,都只是有限的公平,一方面確也選拔到了許多英才人傑,創造了個人業績、社會道德和歷史進程的輝煌,但也造成了許多英才找不到施展空間、庸駑劣才把持朝堂官場的不堪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