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錦雞舞
- 民族:錦雞苗族
- 性質:民間舞蹈
- 發源地:貴州省黔東南丹寨縣排調鎮境內
- 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 伴奏樂器:蘆笙
- 所屬地區:丹寨縣、雷山縣
簡介,歷史溯源,錦雞服飾,藝術特色,舞步特點,服飾特點,樂器特點,發展現狀,傳承意義,
簡介
錦雞舞來自錦雞苗族。舞台上,在四名苗族小伙的蘆笙伴奏下,身著錦雞服飾的24名錦雞苗族姑娘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雙手於兩側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超短裙腳邊的“羽毛”銀浪翻飛,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輕盈,雙手於兩側自然放開,悠然搖擺。
錦雞舞

歷史溯源
錦雞舞源遠流長。相傳,“旮弄”支系苗族(錦雞苗族)的祖先住在東方大平原上。在遷徙的歷史進程中,是美麗的錦雞幫助先祖們找到了最後定居的地方,也是她為先祖們帶來了稻穀的種子和創造歡樂的飛歌。苗族祖先遷徒時只有三樣東西:水牛、谷種和蘆笙。在黔東南定居後,帶來的谷種沒田種,他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摘野果,撈魚蝦充飢渡日。有一位老人套到了只錦雞,在清理時將錦囊包丟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誰知便長出小米,次年,他又把小米作種子燒荒播撒,長出了滿坡小米,小米救了苗族祖先的命。於是,在黔東南定居後,苗族的祖先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飢度日。為了感恩,便仿照錦雞美麗的頭飾裝扮自己,在蘆笙舞蹈中,模仿錦雞的求偶奇態、神情跳舞。錦雞舞最初的功能是與祭祖有關,在十二年一祭的祭鼓活動全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蘆笙所演奏的曲目有著嚴格的定製,其曲目傳遞了苗族遠古的信息,如蝴蝶媽媽等,錦雞舞在現實生活中為青年男女架起了愛情的橋樑,在“吃新節”等大型民族活動中讓青年男女吹笙跳月,以舞交心,以樂示愛。
錦雞舞

就這樣,年復一年,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流傳至今。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同胞們特別是女性同胞除了勞作外,閒時都精心地用各種各樣有色花線繡成各種花鳥紋圖案,縫製百鳥衣裙,編織花帶,刺繡花鞋,製備銀飾。節日喜慶時,尤其是在蘆笙會上,只見女性個個綰髮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上身穿開襟短繡衣,下身外著繡花超短百褶裙(有的著彩繡短百褶裙,有的著繡花百褶長裙),裙前後各系一張長方形花圍腰,後腰上面掛滿各色手織花帶,頸戴銀項圈,手戴銀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有的在腳腕繫上小巧玲瓏的銀鈴),打扮得象美麗的錦雞一樣,花枝招展。跳蘆笙舞時,隨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頭上的銀飾錦雞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貌若錦雞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記載的鷚鵒舞。是故,民間稱之為“錦雞舞”。
錦雞舞

錦雞服飾
錦雞,是錦雞苗族兒女的恩人,也是苗家人的文化圖騰。那七彩的顏色代表著苗家人向五彩繽紛的生活,也表現了苗家人對錦雞的崇拜。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錦雞,身上的羽毛色彩為:頭青、頸綠、身紅、尾毛麻花且比身長。錦雞漂亮的羽毛百鳥無比,因此,很受人們喜愛。於是,心靈手藝的苗族姑娘,在崇拜錦雞中師法錦雞,用不同顏色的絲線,仿照錦雞的羽毛刺繡成各種花紋圖案的衣裙穿在身上,就像錦雞一樣美麗。每當逢年過節,喜氣來臨,蘆笙手們吹響蘆笙塘,姑娘們就頭戴打制有數隻錦雞的銀花、頸戴銀項圈、胸配圖騰銀盤,穿戴自己剌繡的盛裝,精心打扮來到蘆笙塘,踩著“四滴水”蘆笙舞曲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斕的服飾,猶如錦雞開展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錦雞舞”。
錦雞舞

藝術特色
錦雞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舉行一次的祭祖活動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間的婚慶、迎客禮儀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過程中也常常表演錦雞舞。錦雞舞以蘆笙伴奏,表演時女性個個綰髮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穿繡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銀項圈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打扮得像美麗的錦雞一樣。
民間錦雞舞多以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等四支規格不同的蘆笙為主要吹奏樂器,苗語稱之“給拉”(GiX LaL),意即如行雲流水、奔放自然。民間錦雞舞的蘆笙曲調豐富,有樂曲一百多首,演奏起來輕快流暢,優美動聽。
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雙手於兩側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婦女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翩翩漫舞中舞者步履輕盈,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每跳一步,舞者雙膝同時自然向前顫動,下肢動作多,上肢動作少。
舞步特點
“錦雞舞”舞蹈動作以四步舞為主,兼以六步舞轉身;起舞以左腳先動為先,即左腳行向左側輕邁一步,右腳隨著踏上靠攏,然後右腳向右邁一步,左腳向右踏上靠攏,又輪到左腳向左邁一步,右腳跟上,到第四回即用六步舞轉身180度,如此往返,側身相隨圍成圓圈緩慢前行。身著盛裝的苗族婦女圍裙厚實,跳舞時兩手斜展於腰間,如錦雞展翅,並不時扇動,悠然自在,十分優美。
服飾特點
錦雞苗族服飾(女裝),絢麗多姿,保留著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其銀飾、繡裙、花帶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麗的錦雞為審美參照,高綰髮髻,形如粽子,光滑圓潤,裙長10-22公分,所掛的彩帶達20多條,垂到腳根,盛裝時,頭戴髮簪,髮鬢插錦雞飛舞造型的銀飾銀梳、銀雀花等,上身穿3-5件短領對襟短衣,最外一件有銀扣裝飾,戴項圈、銀耳環、銀手鐲、銀戒指等,猶如一隻美麗的錦雞。

樂器特點
錦雞舞多以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等四支規格不同的蘆笙為主要吹奏樂器,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其節奏有序、歡快、流暢,音質委婉悠揚,似若高山流水之聲,苗語稱之“給拉”(GiXLaL),意即如行雲流水、奔放自然。跳舞時,男性青年(少者三五人,多則二三十人)吹奏蘆笙於前領舞,女性(以姑娘和中年婦女為主,七八十歲的老人、五六歲的孩童均可隨意參加)排成一字長蛇隊跟在後面,隨蘆笙曲調和舞步的變化而翩翩起舞,舞步時而緩緩前移,時而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有時或前或後、或左或右移動,有時或進或退漫舞。舞蹈動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為主,兼以六步轉身。腿上動作多、上肢動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搖動為舞蹈的基本特點。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雙手於兩側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身上花衣花裙,頭上錦雞銀飾,頸上銀項圈,手上銀手鐲,腳上繡花鞋……猶如錦雞行樂覓食、悠然漫舞。僅以四步舞為例,以左腳為先,左腳先向左側輕邁一步,右腳跟著左腳靠攏,然後右腳向右輕邁一步,左腳則又向右腳靠攏,之後又輪到左腳向左邁步,右腳跟上,反覆四次後即轉換跳六步順時針轉身(轉180度),如此往返,逐步側身相隨圍成圓圈緩緩前行。每跳一步,雙膝同時自然向前嬗動,猶如蜻蜓點水;雙手於兩側自然放開,悠然搖擺。人多時,蘆笙手在中間圍成圓圈吹跳,女性在外圍成圓圈漫舞。
民間錦雞舞的蘆笙音樂輕快流暢,優美動聽,曲調豐富,有100多首。1958年,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的何雲、簡其華、張淑珍編著出版的《苗族蘆笙》一書就收錄了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蘆笙手吹奏的錦雞舞樂曲,譽麻鳥為“蘆笙音樂之鄉”。
發展現狀
如今,蘊藏在雷公山西麓和西南麓與牛角山方圓數百公里地域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錦雞舞從山旮旯里走進了都市,1989年州歌舞團將錦雞舞帶到大連參加“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表演,贏得了專家學者的讚賞;1995年黔東南州人民政府為《錦雞舞》節目頒發創作一等獎。2002年10月,丹寨縣民族文藝工作隊將《錦雞舞》帶到凱里參加“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暨民族服飾文化節”表演,一舉奪得了蘆笙舞蹈藝術大賽一等獎,為丹寨,為黔東南,為貴州,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
傳承意義
錦雞舞表現了苗族人民溫和嫻靜的性格,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友好的精神狀態,凸顯著苗族人民古老而絢爛的美感追求,是民間舞蹈中一枝爛漫的山花。如今,錦雞舞在傳播的過程中,已逐步演變。經丹寨文藝工作者的再創造,其舞蹈動作模仿大自然的錦雞動作,有錦雞覓食、嬉戲、展翅翱翔等,其動作輕盈流暢、優雅自然,很受人們的喜愛,在深閨人未識的錦雞舞從山旮旯里走進了都市,從民間走上了舞台,從國內走向了國外,深受國內外藝術家的讚譽。錦雞舞自搬上舞台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久演不衰。二十世紀80年代,錦雞舞煥發出了藝術魅力的生機,被黔東南州歌舞團采編後帶到義大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奧地利和羅馬尼亞參加國際藝術節演出,博得了西方觀眾的陣陣喝彩;1989年州歌舞團將錦雞舞帶到大連參加"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表演,贏得了專家學者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