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充

《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充》是明代詩人楊慎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前兩句寫敘別的地點,送行者的情誼;三四句寫辭離故鄉,遠行邊荒;五六句寫感慨,借用蘇武傳札得歸事,表達詩人對赦免的期待;最後兩句以動物的戀故土設喻,道出詩人無法排解、無法抑制的戀鄉情愁。全詩一氣呵成,渾成自然,且情真意切,淒婉動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充
  • 作者:楊慎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升庵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充
錦江煙水星橋渡,惜別愁攀江上樹。
青青楊柳故鄉遙,渺渺征人大荒去。
蘇武匈奴十九年,誰傳書札上林邊。
北風胡馬南枝鳥,腸斷當筵蜀國弦。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錦津:指錦江發舟處,即望江樓附近,為劉善充對其送別處。劉善充:作者友人,其事跡未詳。
2.星橋: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橋”。《華陽國志》:“(成都)西南兩江有七橋。”楊雄《蜀記》:“星橋上應七星也,李冰所造。”
3.故鄉遙:楊慎回雲南貶所,故離故鄉遙遠。
4.征人:楊慎自指。大荒:指雲南貶所。
5.蘇武:西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不屈,被留十九年。十九年:此楊慎以蘇武借指自己遭貶十九年。
6.“誰傳”句:相傳漢昭帝索求蘇武不得,乃遺使者謂單于天子射雁上林中,得雁足帛書,言武等在澤,乃得放還。此處言“上林無書”,指自己還期渺茫,遭遇比蘇武還壞。
7.“北風”句“:古詩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之句,此處借喻自己遭遇還不如鳥獸。
8.蜀國弦:屬樂府相和舊曲名。此指思鄉之曲。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在煙波朦朧的錦江碼頭星橋旁邊,送行的船兒正泊在那裡,朋友感傷我的離去,惆悵地折柳相贈。
帶著故土芬芳、朋友情誼的楊柳顏色尚青,而故鄉的影子就越來越遙遠,前途茫茫的征人去往那荒涼之地了。
蘇武被匈奴拘禁了十九年得以放還,又有誰從皇帝的身邊為我帶來赦免的詔書!
胡馬越鳥尚且懷戀故士,自己此刻聆聽鄉音、對筵道別,又怎能不腸斷心碎!

創作背景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楊慎受聘回成都纂修《蜀志》(即《四川通志》),事靖還滇,至東瀘因病又回成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楊慎病體康復,與內弟、妹夫同游青城山,去觀看了新修的都江堰,後不久就取道江陽(今瀘州)回滇,在他離蜀時,劉善充曾到錦江發舟處為他餞行,他在暫歸故鄉又當遠行之時,心中無限依戀,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首聯道出劉善充為之置酒送行的地點和折柳贈別的情誼。“惜別”寫內心感情,“愁攀”寫外在動作。仔細傳神,將詩人遠行,朋友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的矛盾與苦澀,形象地勾勒了出來。楊慎久戍荒域,暫假歸家又當長別。臨行之際,內心的苦痛不言而喻。詩人不言自己的傷感,卻寫為之餞行的劉善充的情態,給人留下充分的想像餘地。朋友相別,常常折柳贈送以祝平安:“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跳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折楊柳歌辭》),“傷見路旁楊柳青,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施肩吾《折楊柳》)。此處雖亦是折柳送行,卻不落俗套,讀者既知所攀之樹就是楊柳,又不與頷聯的“青青楊柳”重複。
頷聯寫詩人行色之匆匆,戍地之荒涼遙遠。“青青楊柳故鄉遙,渺渺征人大荒去。”朋友贈送的,帶著故土芬芳、朋友情誼的楊柳顏色尚青,故鄉的影子就越來越遙遠了。“青青楊柳”暗示離別的時間很短,“故鄉遙”以見詩人行程之快,行色之匆忙。“大荒去”,言詩人所去的地方之偏遠,環境之惡劣。上句從詩人切身的感受落筆寫故鄉之遠去,內心的戀與悲苦;下句從朋友的眼光所及著手,寫詩人離去之迅速,所去之地的荒涼,朋友的惆悵。進一步反襯詩人內心的苦痛。
頸聯用典自寓,抒發詩人渴求自由、渴求免的強烈願望。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漢昭帝即位,使人求索不得,漢使謂單于曰“天子射獵上林中,得雁足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乃放還。”楊慎嘉靖三年謫成永昌,到此時正好十九年,尚無赦免的音訊,所以發出“誰傳書札上林邊”的呼救聲,上林苑本是漢天子打獵的場所,此處借指明世宗。此意其呼救之聲哀傷悲絕。。
尾聯以動物的戀故土設喻,道出詩人無法排解、無法抑制的戀鄉情愁。“北風胡馬南枝鳥”,化衍“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之句。舟中對酒,愁緒更濃,無法排解,無法述說,只好將柔腸寸斷的滿腔情愫,傾瀉到那思鄉戀土的蜀國弦歌之中。詩人借弦歌以抒胸,傾吐自己眷戀故土不欲離去的情感,哀絕婉轉,催人淚下。
這首詩結構嚴謹,抒情寫意真摯自然。詩歌由朋友的不忍別,想到馬上會天涯相隔。再由戍地的荒涼,希望赦免還家。赦免無望更加依戀故土,最後是絕望悲歌聲淚俱下。層層相轉,感情一層濃於一層。

名家點評

清代文學家王夫之:通首渾成,方是作者。何大復但於句句覓渾,何得不入俗。(《明詩評選》)
清代文人沈德潛:五言近體有“江花與江草,異國看春生”句,同一悽惋。(《明詩別裁集》)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鄔國平:全詩一氣呵成,渾成自然。詩人將傳統的思鄉主題與個人悲苦的身世經歷結合起來,真愁真怨,悽惋感人。沈德潛評道:“才人遠竄,千古恨事,讀數詩(指《宿金沙江》《賦得千山紅樹圖送楊茂之》及本詩等),令人百端交集。”評斷甚確。(《元明清詩鑑賞》)
江蘇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豐家驊:詩到最後兩句,感胡馬飛鳥尚戀故土,自己卻要在鄉音中,別人遠去,又怎么不腸斷心碎!可謂是情真意切,淒婉動人。(《楊慎評傳》)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年),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