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生平十二講》是作者錢之俊關於錢锺書先生的文章的合集。《錢鐘書生平十二講》分為十二個主題,每篇文章的內容都緊緊圍繞著主題寫作,介紹了錢锺書的生平,包括“少年時期的讀書與作文”、“為何不讀研究生”、“為何要拆‘金玉良緣’”、“當家庭教師”、“為什麼沒有被打成右派”、“是‘御用翻譯’嗎”、“編輯工作”、“住房變遷與文人際運”等方面,以主題方式從側面勾勒了錢锺書作為學人的一生,也折射了其所經歷的時代變遷。夾議夾敘,議論謹慎,敘述詳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鐘書生平十二講
- 外文名:Twelve stories of Qian Zhongshu's life
- 書名:錢鐘書生平十二講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004212
- 作者:錢之俊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頁數:230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錢鐘書生平十二講》共分為十二講,分專題講述了錢鐘書生平的幾件事,包括讀書、日記、翻譯、編輯工作、家庭教師經歷、住房變遷等,最後一講還涉及了錢父的人生遭際,部分內容鮮為人知,在細節之處豐富了讀者對錢鐘書的印象。《錢鐘書生平十二講》引述史料豐富,敘述嚴謹通暢。
作者簡介
錢之俊,男,1982年生。安徽省無為縣人。中學語文一級教師。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2005年畢業於皖西學院中文系。在《同舟共進》、《書屋》、《名作欣賞》、《出版史料》、《文史雜誌》、《文史月刊》、《中華讀書報》、《文匯讀書周報》等報刊發表文史文章一百多篇,在《語文建設》、《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辭書研究》等專業刊物發表教育類論文多篇。《新華文摘》等多家報刊曾對其文章進行轉載。現為無為縣某中學語文教師。
圖書目錄
序 范旭侖
第一講 錢锺書少年時期的讀書與作文/1
第二講 錢锺書與(《桃塢學期報》/14
附:天擇與種變(譯作)/25
第三講 錢锺書為何不讀研究生? /29
附:曹禺談錢锺書 /52
第四講 錢锺書為何要拆“金玉良緣”? /53
附一:金玉緣譜/65
附二:錢锺書與葉崇范小姐 /70
第五講 錢锺書當家庭教師/75
第六講 錢锺書與合眾圖書館/82
附:《顧廷龍年譜》里的錢锺書 /92
第七講 錢锺書為什麼沒有被打成右派? /97
第八講 錢锺書是“御用翻譯”嗎? / 110
第九講 錢锺書的日記/126
第十講 錢锺書的編輯工作/141
附一:1948年的《寫在人生邊上》/ 164
附二:丁聰與《圍城》及其他/168
第十一講 錢锺書的住房變遷與文人際運/171
第十二講 錢锺書父親的遭際/197
附一:錢基博的日記被誰“付之一炬”? /213
附二:錢基博為人取名及其他/220
後記/227
第一講 錢锺書少年時期的讀書與作文/1
第二講 錢锺書與(《桃塢學期報》/14
附:天擇與種變(譯作)/25
第三講 錢锺書為何不讀研究生? /29
附:曹禺談錢锺書 /52
第四講 錢锺書為何要拆“金玉良緣”? /53
附一:金玉緣譜/65
附二:錢锺書與葉崇范小姐 /70
第五講 錢锺書當家庭教師/75
第六講 錢锺書與合眾圖書館/82
附:《顧廷龍年譜》里的錢锺書 /92
第七講 錢锺書為什麼沒有被打成右派? /97
第八講 錢锺書是“御用翻譯”嗎? / 110
第九講 錢锺書的日記/126
第十講 錢锺書的編輯工作/141
附一:1948年的《寫在人生邊上》/ 164
附二:丁聰與《圍城》及其他/168
第十一講 錢锺書的住房變遷與文人際運/171
第十二講 錢锺書父親的遭際/197
附一:錢基博的日記被誰“付之一炬”? /213
附二:錢基博為人取名及其他/220
後記/227
後記
當這本小書正式付梓之時,內心既高興,又不安。收在本書中的部分章節曾在《同舟共進》、《書屋》、《名作欣賞》、《出版史料》、《中華讀書報》、《文匯讀書周報》等報刊上不完整地公開發表過(《新華文摘》、《黨史天地》、《報刊薈萃》、《讀報參考》、《作家文摘報》等也有轉載),有些還引起過一些關注與爭議,但時間跨度較大,質量上並不整齊,還有些想收而不便收的文章也沒有收錄,準備的大量圖片資料幾乎沒用,留下了不少遺憾。但不管優劣,文章總是出於自己的手筆,現在匯總一冊,算是對青年時期讀“錢”的一次總結吧。
最早的一篇是2004年寫的,那是讀書時在公開刊物發表的第一篇涉“錢”文章(《錢基博為人取名及其他》,《書屋》2004年第12期),恍然間已近十年矣。2005年畢業到一所農村中學參加工作後,在兩三年間有過沉寂,基本沒有再寫過什麼東西。意志的消沉,自我的放縱,看不見希望的生活,幾乎就這樣沉淪。看到今天身邊很多青年教師在抱怨生活,放棄理想,不再努力地工作與生活時,我能理解,但感到憂心。人生總是需要一些理想和追求的,即使身處僻野,即使在別人看來那些東西毫無價值,或渺無希望,也該奮起一搏,鍥而不捨。我很欣賞這句話:你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當我重新拾起那些塵封的書籍,把自己一點一滴的思考變成文字時,我樂在其中,也收穫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有關錢锺書的文章就是這樣重新寫起來的。近些年來,愈來愈覺得生命的逼仄、緊迫,感到還有很多的事應該去做,但日子總是耗費在很多無意義的事上。生存的壓力,世俗價值的認同,還有尖銳的現實,讓許許多多和自己一樣的年輕人低下了曾經倔強的頭顱,變得世故與消沉。朝氣漸遠,唯有沉沉暮氣。
在我的部落格中,有關錢锺書的文章都歸類在“草根錢學”一欄。因為自己從來沒有把這些文章歸在高頭講章的學術論文之列,我自忖不夠層次。一切只為興趣而作,興起則始,興盡而止。對於那些批評與商榷,我毫不在意。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寫有關“二錢”(錢基博與錢锺書)的文章,你們是有什麼關係,還是因為同一個姓氏?令人糾結的問題。讀書寫作和家譜或姓氏有何干係呢?如果追根溯源,或許都是吳越錢氏一脈,可這毫無意義。錢氏父子是我敬仰的大師中的兩位,高山仰止,後輩小子豈能望其項背?讀“錢”寫“錢”只是一些偶然。中學時讀《圍城》,初知其人。及至大學中文系讀書時,才機緣巧合地“被”讀了一些錢锺書的書及相關研究著作。2002年在中文系辦的文學社內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涉錢文章(《錢锺書眼裡的文化名人》)。從那個時期開始,才作了一些研究性閱讀。那時莽撞膽大,還就有關問題直接去函請益中國社會科學院“錢學”專家李洪岩先生。沒想到李先生不僅回信,還送我三本研究錢锺書的著作,並囑我“先讀一些西方哲學”,因為“只有先具有哲學的修養,才能透徹領悟”(2004年8月28日與筆者信)。慚愧的是,自己至今對西方哲學了無研究。這段經歷,使我對李先生一直抱有感恩與敬意,是他給了我許多鼓勵。雖然他早已不再研究“錢學”。有關“二錢”的文章也不是自己關注的全部。近些年來,基礎教育領域的一些問題也是自己沒有放下的課題。目前已經整理出一本有關教育的集子,等待出版。傅宏星兄曾非常善意地建議我,跳出“錢學”的圈子,會發現一個更大的學術空間,可能有更大的收穫。近年所撰錢文,只是想解開錢氏生平與思想上的一些疑點,以達還原錢锺書本來之目的,並沒有給自己設下“圈圈”,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一切順乎自然。
走出校園後,對於我們這些遠離文化中心的人來說,做點研究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巢湖學院中文系主任方習文教授,寫過一篇博文,叫《博友錢之俊》。其中,方先生對我身處僻處而能作文,感到驚訝:“我只是奇怪,他的錢锺書研究偏向‘史述’,而他處在一個偏遠的鄉下,那些原始豐富的史料是怎么收集怎么得到的?”這些年,斷斷續續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餘寫一些東西,除了自己“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去查閱資料,如果沒有師友同學的無私幫助很多事也是完成不了的。
在這本小書出版之際,我要感謝一路走來的很多師友同學。湖南科技學院國學研究所傅宏星兄這幾年對我的激勵、提攜和幫助我銘記於心。現居美國的范旭侖先生通過郵件往來亦多有指導,此次小書出版,先生更是“建言獻策”,不吝賜序,深為感動。淮北師範大學紀健生先生、廈門大學出版社王依民先生、蘇州市地方志編委會俞菁女士等都曾無私為我提供過資料。安徽師範大學何更生教授、夏家順老師,淮北師範大學劉彩霞教授,巢湖學院方習文教授,在教育教學研究上曾多次給予我關心和鼓勵。編輯朋友中,王洪波先生、續小強先生、王朝軍先生、梁思慧女士、陳菁霞女士等都曾不嫌煩瑣,為我改稿,提供發表機會;王立威女士還曾將期刊網的賬號長期供我使用,讓我省去諸多麻煩。同學李正在南京大學讀研究生期間,為我提供了大量最新的論文。這本書沒有黃曙輝先生也是不可能順利出版的。感謝本書責任編輯林凡凡女士的細心編校。中學時期的老校長潘恆俊老,一直對我鼓勵有加,如今我們已成忘年之友。在此一併深深致謝。
還要特別感謝母校皖西學院諸師友:文化與傳媒學院(原中文系)院長馬啟俊博士,副院長陳尚達教授,圖書館研究員舒和新老師等。馬啟俊老師是我學術研究上的啟蒙老師,在校讀書期間我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有關文字學的論文,就是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陳尚達老師是位年輕而富有思想的教授,近年來和我亦師亦友,對我啟發很大。正是在諸師長的鼓勵和信任下,2012年5月,我回母校參加了第三期校友論壇,和學弟學妹們重溫大學生活,交流讀書體驗,更加鞭策自己不斷地去讀書思考。這幾年在媒體上幾次見到舒和新老師,學校圖書館珍貴古籍善本若沒有他可能還會繼續淹沒下去。他的人生遭際,讓我知道,任何人只要肯努力、願鑽研,總有一天會發光的。皖西四年,也是和圖書館在一起的四年,讀書、查閱資料、撰寫文章,和舒老師一起整理古籍,畢業以後,每每夢及於此,不勝唏噓。
最後,謝謝一直以來默默支持我的工作,為家庭和孩子辛苦付出的妻子董亞藝,謹以此書獻給她。
錢之俊
2013年9月1日於安徽無為
最早的一篇是2004年寫的,那是讀書時在公開刊物發表的第一篇涉“錢”文章(《錢基博為人取名及其他》,《書屋》2004年第12期),恍然間已近十年矣。2005年畢業到一所農村中學參加工作後,在兩三年間有過沉寂,基本沒有再寫過什麼東西。意志的消沉,自我的放縱,看不見希望的生活,幾乎就這樣沉淪。看到今天身邊很多青年教師在抱怨生活,放棄理想,不再努力地工作與生活時,我能理解,但感到憂心。人生總是需要一些理想和追求的,即使身處僻野,即使在別人看來那些東西毫無價值,或渺無希望,也該奮起一搏,鍥而不捨。我很欣賞這句話:你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當我重新拾起那些塵封的書籍,把自己一點一滴的思考變成文字時,我樂在其中,也收穫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有關錢锺書的文章就是這樣重新寫起來的。近些年來,愈來愈覺得生命的逼仄、緊迫,感到還有很多的事應該去做,但日子總是耗費在很多無意義的事上。生存的壓力,世俗價值的認同,還有尖銳的現實,讓許許多多和自己一樣的年輕人低下了曾經倔強的頭顱,變得世故與消沉。朝氣漸遠,唯有沉沉暮氣。
在我的部落格中,有關錢锺書的文章都歸類在“草根錢學”一欄。因為自己從來沒有把這些文章歸在高頭講章的學術論文之列,我自忖不夠層次。一切只為興趣而作,興起則始,興盡而止。對於那些批評與商榷,我毫不在意。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寫有關“二錢”(錢基博與錢锺書)的文章,你們是有什麼關係,還是因為同一個姓氏?令人糾結的問題。讀書寫作和家譜或姓氏有何干係呢?如果追根溯源,或許都是吳越錢氏一脈,可這毫無意義。錢氏父子是我敬仰的大師中的兩位,高山仰止,後輩小子豈能望其項背?讀“錢”寫“錢”只是一些偶然。中學時讀《圍城》,初知其人。及至大學中文系讀書時,才機緣巧合地“被”讀了一些錢锺書的書及相關研究著作。2002年在中文系辦的文學社內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涉錢文章(《錢锺書眼裡的文化名人》)。從那個時期開始,才作了一些研究性閱讀。那時莽撞膽大,還就有關問題直接去函請益中國社會科學院“錢學”專家李洪岩先生。沒想到李先生不僅回信,還送我三本研究錢锺書的著作,並囑我“先讀一些西方哲學”,因為“只有先具有哲學的修養,才能透徹領悟”(2004年8月28日與筆者信)。慚愧的是,自己至今對西方哲學了無研究。這段經歷,使我對李先生一直抱有感恩與敬意,是他給了我許多鼓勵。雖然他早已不再研究“錢學”。有關“二錢”的文章也不是自己關注的全部。近些年來,基礎教育領域的一些問題也是自己沒有放下的課題。目前已經整理出一本有關教育的集子,等待出版。傅宏星兄曾非常善意地建議我,跳出“錢學”的圈子,會發現一個更大的學術空間,可能有更大的收穫。近年所撰錢文,只是想解開錢氏生平與思想上的一些疑點,以達還原錢锺書本來之目的,並沒有給自己設下“圈圈”,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一切順乎自然。
走出校園後,對於我們這些遠離文化中心的人來說,做點研究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巢湖學院中文系主任方習文教授,寫過一篇博文,叫《博友錢之俊》。其中,方先生對我身處僻處而能作文,感到驚訝:“我只是奇怪,他的錢锺書研究偏向‘史述’,而他處在一個偏遠的鄉下,那些原始豐富的史料是怎么收集怎么得到的?”這些年,斷斷續續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餘寫一些東西,除了自己“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去查閱資料,如果沒有師友同學的無私幫助很多事也是完成不了的。
在這本小書出版之際,我要感謝一路走來的很多師友同學。湖南科技學院國學研究所傅宏星兄這幾年對我的激勵、提攜和幫助我銘記於心。現居美國的范旭侖先生通過郵件往來亦多有指導,此次小書出版,先生更是“建言獻策”,不吝賜序,深為感動。淮北師範大學紀健生先生、廈門大學出版社王依民先生、蘇州市地方志編委會俞菁女士等都曾無私為我提供過資料。安徽師範大學何更生教授、夏家順老師,淮北師範大學劉彩霞教授,巢湖學院方習文教授,在教育教學研究上曾多次給予我關心和鼓勵。編輯朋友中,王洪波先生、續小強先生、王朝軍先生、梁思慧女士、陳菁霞女士等都曾不嫌煩瑣,為我改稿,提供發表機會;王立威女士還曾將期刊網的賬號長期供我使用,讓我省去諸多麻煩。同學李正在南京大學讀研究生期間,為我提供了大量最新的論文。這本書沒有黃曙輝先生也是不可能順利出版的。感謝本書責任編輯林凡凡女士的細心編校。中學時期的老校長潘恆俊老,一直對我鼓勵有加,如今我們已成忘年之友。在此一併深深致謝。
還要特別感謝母校皖西學院諸師友:文化與傳媒學院(原中文系)院長馬啟俊博士,副院長陳尚達教授,圖書館研究員舒和新老師等。馬啟俊老師是我學術研究上的啟蒙老師,在校讀書期間我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有關文字學的論文,就是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陳尚達老師是位年輕而富有思想的教授,近年來和我亦師亦友,對我啟發很大。正是在諸師長的鼓勵和信任下,2012年5月,我回母校參加了第三期校友論壇,和學弟學妹們重溫大學生活,交流讀書體驗,更加鞭策自己不斷地去讀書思考。這幾年在媒體上幾次見到舒和新老師,學校圖書館珍貴古籍善本若沒有他可能還會繼續淹沒下去。他的人生遭際,讓我知道,任何人只要肯努力、願鑽研,總有一天會發光的。皖西四年,也是和圖書館在一起的四年,讀書、查閱資料、撰寫文章,和舒老師一起整理古籍,畢業以後,每每夢及於此,不勝唏噓。
最後,謝謝一直以來默默支持我的工作,為家庭和孩子辛苦付出的妻子董亞藝,謹以此書獻給她。
錢之俊
2013年9月1日於安徽無為
序言
《管錐編增訂》出版的時候,錢之俊先生剛出生,現在也才三十出頭。之俊少年英爽,好學深思,和我文字往還數載,極銳發。他得知我作《錢默存先生年譜長編》,就將自己幾萬字的初稿舉以相贈;儘管沒有溢出的,還是教人不勝感刻。漸漸看到之俊先生斐然述作,大塊文章常登大報,益喜其思理深密,文筆鬯利。
已刊行的治錢先生歷史的著作,數李洪岩先生的《錢锺書生平與學術》頂好。之俊先生如何後來居上或者別開生面呢?這一二十年來發掘和曝露的文獻,作者差不多料簡一過,另出手眼,聚類鉤元(縷述編輯生涯獨闕The Chinese Year Book之consulring editot),成茲一編,有機會成為比較文學所謂“媒介者”(intermediary),在“發播者”(transmitter)和“收受者”(receptor)之間大起搭橋牽線的作用。“為何不讀研究生”也,“家庭教師”也,“住房變遷與文人際運”也,這些題目就足以開張耳目,也見得作者的善逞狡獪以見奇妙。
信信疑疑,善善惡惡,史家之職志也。《我們仨》數計“锺書的拜門學生:一姓周,一姓錢,一姓方”;此地只淡淡地說:“第二位學生似乎不姓錢,姓何,叫何靈琰。”不大聲以色,而作作生芒——所謂“微而顯,婉而辯”的“春秋之筆”。辯折“翻譯工作”為“工具而已,奉命而已,僅此而已”,健論卓識,想錢先生亦當驚知己於千古。
已刊行的治錢先生歷史的著作,數李洪岩先生的《錢锺書生平與學術》頂好。之俊先生如何後來居上或者別開生面呢?這一二十年來發掘和曝露的文獻,作者差不多料簡一過,另出手眼,聚類鉤元(縷述編輯生涯獨闕The Chinese Year Book之consulring editot),成茲一編,有機會成為比較文學所謂“媒介者”(intermediary),在“發播者”(transmitter)和“收受者”(receptor)之間大起搭橋牽線的作用。“為何不讀研究生”也,“家庭教師”也,“住房變遷與文人際運”也,這些題目就足以開張耳目,也見得作者的善逞狡獪以見奇妙。
信信疑疑,善善惡惡,史家之職志也。《我們仨》數計“锺書的拜門學生:一姓周,一姓錢,一姓方”;此地只淡淡地說:“第二位學生似乎不姓錢,姓何,叫何靈琰。”不大聲以色,而作作生芒——所謂“微而顯,婉而辯”的“春秋之筆”。辯折“翻譯工作”為“工具而已,奉命而已,僅此而已”,健論卓識,想錢先生亦當驚知己於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