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2009年4月22日報導:一月3期,一期399頁、200餘篇論文,每個頁碼索價600元。有舉報者聲稱《商場現代化》雜誌4年內版面費收入就以數千萬元計,從2004年起就開始瘋狂斂財。舉報者指出,如果是為了學術期刊的生存,還在情理之中。然而,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不顧學術道德,整天搞錢稿交易見文就發,這樣斂財就讓人無法接受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稿交易
- 報導時間:2009年4月22日
- 事件:整天搞錢稿交易見文就發
關於期刊收費,國外情況,概況,值得注意,評論,公開的秘密,誠信的谷底,悲哀,治標不治本,
關於期刊收費
涉及錢稿交易的《商場現代化》封面
關於期刊能否收費的爭執已經持續了20多年。1988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關於建議各學會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通知》,通知說: 目前學術期刊因紙張、出版、發行費用劇增,絕大多數期刊財政上都有虧損,且虧損額日益增大,許多編輯部承受著很大壓力。因此,建議各學會的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
自從這一紙通知下發以來,就成了贊成收費者的最有力的“救命稻草”。2007年,中國科協又發布了一組數據稱,目前國內科技期刊總收入的36.2%來源自文章發表費(版面費),為期刊收入的一筆最大來源。收取論文“版面費”歷來是公眾爭議的“潛規則”話題,此次發布相關調查數據是首次。科協負責人認為: 收取版面費屬於“國際慣例”。於是,這一發布又將話題引到收費的“國際慣例”上來。
決不是“國際慣例”
“不能說這是慣例!國外大部分期刊是不收費的呀!”世界報業協會唯一中方工作人員、中國教育報高級記者陳中原告訴記者。他說,國外收費的比較少,美國稍微多了一點,現在中國發論文收費的情況有點太“美國化”了。他說,自己接觸最多的一本國外雜誌是《傳媒經濟學》,這是在國際上公認的媒介經濟學的“老大”,“在這上發表文章是研究媒介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的一份榮耀,而這本雜誌是從不收取任何發表費用的。”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劉長秋一直是版面收費的堅決抵制者,為此還與學界持相反意見的人士“口誅筆伐”過。他表示,“國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刊物一般不收費。”對於“國際慣例”一說,他的態度非常強硬,“不少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中總是‘言必稱希臘’——不要說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實際上根本就稱不上是什麼國際慣例,即便這一現象真的是一個國際慣例,我們拿來用之也未必就是什麼好事。”
在學界,支持劉長秋觀點的大有人在。而相關部門也一直在為這種不好的“苗頭”採取了相應措施。新聞出版總署早就發布過《關於禁止收費約稿編印圖書和期刊的通知》:任何出版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和手段向供稿個人和單位收取任何費用,一經發現,將嚴肅處理。在近些年裡,新聞出版總署也公布了許多非法期刊的名錄,其中就有借刊發論文之名大肆斂財者。
國外情況
概況
據了解,國外的確有一些刊物發表論文是收費的。但其收費與“花錢才能發論文”不是一個概念,也談不上“錢稿交易”
國外學術期刊向作者收取的論文發表費用主要有版面費、超版面費和圖版費三種。對於版面費,收費標準最低的每頁10美元,高的100美元,極少數高達150美元,一般在60~80美元。還有一些刊物,其收費標準隨作者人數而不同,如知名的《商務評論》對單人署名的論文收498美元出版費,雙人署名的增至688美元,三人署名的788美元。
超版面費是因為刊物對論文篇幅有統一要求,超出規定篇幅後即予徵收超版面費。如日本的《植物學雜誌》(Botanical Magazine)要求每篇論文(包括圖、表和參考文獻)應限制在16個印刷頁之內,每超一頁收取2000日元。圖版費的收取因黑白圖和彩圖而異。著名的《科學》雜誌不對黑白圖及圖版收費,但對於彩圖或彩版,每篇文章的第一幅彩圖要收費600美元,其餘各幅每幅收400美元。
值得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收費在美國等國家的存在並未降低這些國家學術論文的質量,也未導致“錢稿交易”等問題。陳中原說,紐約有一個機構,叫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它每年會公布核心期刊的“引用指數”。雖說在美國的核心期刊很多,“引用指數”公布後也沒有強制的退出機制,但對其聲譽、地位是有影響的。同時,英、美等國實行期刊登記制而非審批制,創辦新的學術刊物不存在政策壁壘,因此學術期刊市場始終保持著一種新競爭者可隨時進入的態勢。這種競爭與壓力使得任何刊物都不敢在質量上“開玩笑”,否則,絕對是“自殺行為”。
“在國外,如果你因經濟壓力而交不起費用,你可以向編輯部提出申請,只要論文質量好,編輯部仍會刊登。”曾到英國華威大學留學、目前在奧組委工作的張先生接受採訪時表示。
奧組委的張先生告訴記者,國外的核心期刊,尤其是頂級的,定價一般都比較高,最高可達每冊千元,主要是供專業人員、機構、圖書館使用的。“我留學的時候曾問過老師,他說許多定價高的期刊,只要賣到幾百冊,就可以盈利了。走絕對的精品、小眾路線。”他說。
“另外,國外的員工開支會比較少,因為編輯多是來自業內的兼職人員。”陳中原介紹道,編輯主要是看稿件的質量,刪刪減減一類的文字處理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如果修改量太大,編輯會把意圖說明,交由作者本人修改。《傳媒經濟學》編輯部只有一個人,而且這個人是負責管理4本雜誌的。
評論
公開的秘密
“錢稿交易”早就是公開的秘密。這就像文物鑑定中的名詞術語“做局”一樣,期刊和作者合作做了一個局,而且做得很逼 真,很多人都給誆過去了。他們“做局”的目的昭然若揭,都是為了個人私利,一拍即合,蛇鼠一窩。損害的則是民眾對學術的公信力,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誠信的谷底
舉報人稱,他痛恨的是斂財無度,而為了學術期刊的生存,則情有可原。這裡也就引出一個隱晦的問題,難道為了生存就可以明碼標價賣版面這樣的潛規則就可以容忍?顯而易見,這樣的邏輯是站不住腳的,易言之,正是因為這樣的學術道德底線一步步地潰退,才會讓《商場現代化》逐漸淪為毫無羞恥的論文販子。由此引伸出來的學術敗德或學術腐敗才會肆無忌憚、泛濫成災。從北大教授剽竊,到中科院行賄醜聞;從文憑上的權錢交易,到學術成果的偽造……中國的知識精英已跌落到誠信的谷底。
悲哀
於是有的人為了取得學術上的認同,只得轉而取道外國的權威期刊,孰不知外國的學術“權威”除了先得頭籌的歷史淵源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之外,還得益於中國學術界的自甘墮落。這正是中國知識精英和整個社會的悲哀。
有人說,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學術界是一塊淨土,一座象牙塔,是中國人最後的道德底線,但是,它如今卻遭到侵蝕,不能不讓人心顫。而且,這些知識精英正在向這個社會的各個領域發起衝擊,登堂入室,甚至入主政壇。但他們的高學歷顯然並不與道德修養成正比。因此,他們一旦如學術界般做局,並腐敗起來,這恐怕是中國最危險的腐敗了。
而論諸根源,除了學術道德淪喪之外,跟學術評價機制的不健全有直接的關係。有專家曾指出,社會資源仍然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門的手中,而且對資源的管理方式更多的是行政手段。於是,得到資源的學術機構中的行政部門只能制定各種考核的硬指標,即所謂的“定量管理”,比如要想獲得什麼職稱和學位,或是科研經費,就得要發表多少論文,多少專著等等。這樣的管理和考核方式,必然會促成學術泡沫甚至學術垃圾的出現。在有的學術機構,有的學者一填表就是一年中發表幾十篇論文,但學術價值可能很少甚至根本沒有,但這些並不妨礙他們晉升和獲得經費。
治標不治本
所以,如果不改變學術資源的配置體制和方式,即使是給知識精英立下再高的道德標桿,即使如新疆高校使用反剽竊軟體,這種機械主義式的治理學術不端,亦很難遏制學術腐敗等醜惡現象,和扭轉這種浮躁的學風。進一步說,要根除這類弊端,“破局”的關鍵在於學術要去行政化和官場化,否則只是取消《商場現代化》這樣的“學術敗類”的辦刊資格,還是治標不治本,新版的《商場現代化》仍然會改頭換面,繼續招搖撞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