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布

戰國時銅幣的稱謂。見於《韓非子》等書。稱銅幣為錢始於春秋末。戰國文獻中也經常提到錢幣﹐而且名稱各異﹐如《荀子》稱“刀布”﹐《管子》稱“錢幣”﹑“刀幣”﹑“布泉”等﹐雲夢秦律則稱貨幣為“金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布
  • 類型:貨幣
  • 時代:春秋末戰國初
簡介,歷史,

簡介

中國戰國時銅幣的稱謂。文獻中也稱刀布、錢幣、刀幣、布泉、金錢等。
錢本為鏟形農具之名。有人以為古時曾用鏟為交換媒介,稱鑄幣為錢當與此有關。布和幣的本意是指麻布或絹帛。古代用布帛為交換媒介,布和錢有一定的比價。有人以為布和農具之“ ? ”音相近, 故鏟形銅幣名為布幣 ,但此說不確。從秦簡來看,在銅幣取代麻布之後,人們仍慣於把銅幣稱為布。
以往的布帛﹑海貝等物﹐只是一般的等價物﹐雖在交換中起到貨幣的作用﹐還不算是真正的貨幣。春秋末到戰國初﹐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簡單的商品生產﹐海貝等物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金屬鑄幣遂應運而生。鑄幣以青銅為原料﹐由國家發行﹐有一定的形狀﹑重量或面值。《國語.周語》說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曾鑄大錢﹐這是現存古籍中有關鑄錢的最早記載。約從這時到戰國初﹐銅幣大量出現﹐各國所用之錢﹐也形狀不一。

歷史

春秋末到戰國初,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簡單的商品生產,海貝等物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金屬鑄幣遂應運而生 。鑄幣以青 銅為原料 ,由國家發行 ,有一定的形狀、重量或面值。但各國所用之錢,形狀不一。在晉、周一帶通行鏟形幣 ,後人稱之為布 。鏟柄有銎 , 即所謂空首布。布上或有標記性的單字或地名。稍後,空首布又為不帶銎的平首布所取代。平首布的兩足有尖足、方足、圓足之分,其使用時間長,通行地區也較空首布廣泛,三晉的平首布往往分成大小三品或兩品。戰國晚期,有的布上的面值為一兩或十二銖,十二銖即半兩,秦漢用半兩,即由此而來。齊和燕的錢幣以刀幣為主。約和平首布同時或略晚,在三晉和周又出現了圓 錢 ,其孔為圓形 。齊和燕 也有 圓 錢 ,但皆為方孔。楚除用銅布外,還鑄造過貝形的銅幣,俗稱蟻鼻錢,上面有一字或幾字。其流通範圍多在楚的東部。
齊和燕的錢幣以刀幣為主。齊刀上有“齊法化”(近人或釋“齊大刀”)﹑“安陽之法化”﹑“節墨墨法化”等文記。燕國的刀上有一“明”字﹐俗稱為明刀。趙可能受燕﹑齊影響﹐除用布外﹐也鑄造一部分刀幣﹐刀上有邯鄲﹑白人等地名。
約和平首布同時或略晚﹐在三晉和周又出現了圓錢﹐其孔為圓形。錢上有“垣”﹑“共”﹑“藺”﹑“離石”﹑“東周”等地名。齊和燕也有圓錢﹐但皆為方孔。齊圓錢上有“賹六化”﹑“賹化”等文記。燕錢上有“明刀”﹑“一刀”等文記。兩國之圓錢都分大小几品﹐鑄造量較大﹐故傳世遺物比三晉多。秦在戰國晚期也發行過方孔圓錢﹐上有“兩甾”﹑“半兩”﹑“文信”等文記。楚除用銅布外﹐還鑄造過貝形的銅幣﹐俗稱蟻鼻錢﹐上面有一字或幾字。這種錢多出土於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等地﹐可知其流通範圍多在楚的東部。
地下出土的黃金貨幣以楚為最多。楚的金幣一般製作成錠形版塊,上面打上郢爰(近人或釋為爯)、陳爰之類的戳記。還有的作成圓形金餅,使用金餅者除楚外,應還有三晉等國。這兩種金幣在使用時,都可切割成不同大小的塊,它和具有固定重量、形態的銅鑄幣不同,是一種稱量貨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