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實楮虛論

錢實楮虛論是中國宋代人楊冠卿 (公元1139年~? 年) 對紙幣與銅錢關係的認識。對人們貴重銅錢、輕賤紙幣的原因,他分析說: “人皆曰蜀之鐵 (鐵錢) 與此之銅 (銅錢) 一也,而不知二也。愚聞之蜀之父老曰: 鐵之為質易於腐壞,不可以久藏如銅比也。是則銅者人之所貴,鐵者人之所賤,故蜀之鐵 (鐵錢) 與楮 (紙幣)並行而無弊。今之銅 (銅錢) 所以日乏者正以富家巨賈利於所藏而不肯輕用耳。其意若曰: 楮虛也,其弊又不可言也; 錢實也,藏而無弊也。況夫上所出之楮日至而無窮,民之輸於上則惟銅幣之為貴,吾何若以吾之實 (銅錢) 而易彼之虛 (紙幣)哉! 故錢日乏而楮日輕,州郡之間執虛券(行在會子) 相授殆有終日而不見百錢者,則又何怪其不弊耶?” (《客亭類稿》卷九)楊冠卿認為,銅與鐵自然屬性不同,鐵易鏽蝕,作為貨幣不具有良好的貯藏手段職能,所以為人所輕賤,這樣,鐵錢與紙幣在蜀並行流通就不易出現紙幣驅逐鐵錢的弊害; 銅錢藏而難損,人們樂於寶藏而不願輕易使用,而流通中的紙幣由於各種原因會出現“兌折”、“售而不樂取” 等弊病,人們當然更加看重銅錢、看輕紙幣了。

楊冠卿雖然提出了錢實楮虛論,但他很推崇蜀之交子。他認為南宋在東南地區流通的紙幣雖然出現了膨脹弊害,但其弊可以救治: “夫欲使民之視銅如楮,視楮如銅,此其原不在於下而在於上。今為之法曰: 吾之楮與銅初無輕重也,將以相權而行也。自今日以往,凡遠近之輸於公者,錢楮各半,否則不納也。如是,則非特近者重之,而遠者亦重之。遠者重則近者有所泄,楮之價平必無減折之患,而銅之重亦變而為輕,楮雖不支於官,其價自與官等矣。輕重之權豈不在我哉!” (同前書)楊冠卿主張通過政府財政回籠方式,採取“錢楮各半” 的輸納辦法收回流通中過多的紙幣,以平復紙幣的購買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