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家鄉

錢家鄉

錢家鄉位於德江縣城西北,東鄰青龍鎮,南靠龍泉鄉,西接沙溪鄉,北與長豐鄉、荊角鄉接壤,東西長12.1公里,南北寬11.4公里,國土面積80.6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錢家鄉
  • 地理位置:德江縣城西北
  • 面積:80.6平方公里
  • 人口:1.6萬人
全鄉概述,地理氣候,基礎教育,交通通訊,民俗文化,自然風光,鄉土特產,政府政策,

全鄉概述

撤併村組後,原14個行政村,96個村民組已合併為4個行政村,44個村民組。全鄉現轄沙壩、錢家岩、天台、分水4個村,總人口約1.6萬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94%。鄉政府駐地坐落於馬蹄河上游著名的洋塘河畔,距離德江縣城6公里。轄14個行政村、96個村民組、總人口1.4萬人,耕地面積724公頃,人均純收入1134元。農民主要收入靠水果、蔬菜、玉米和水稻。 本鄉多以土家族、苗族、漢族、聚居所以又稱錢家土家族鄉。

地理氣候

錢家鄉境內地形西北高,東南底,高、中、低海拔兼具,呈立體型氣候,海拔412-1445米,年均溫度16.5℃,降雨量1320mm,全年無霜期達300天以上,適宜各類農作物生長。岩溶面積大,蘊藏礦物多。用於建材原料的礦物主要有石灰石、銅礦石、重晶石、瑩石。石灰石主要分布在沙壩村觀音灘、朗溪、平安和分水村梅家等地;瑩石主要分布在錢家岩村銅油坡和月樹壩一帶。馬蹄河至西偏南向東偏北穿境而過,境內河流全長12公里,從下至上有灤塘、江邊、兩河口、洋塘、老虎曹等五個水庫,水電資源開發優勢多。2008年初前,引資水電開發項目天台村黃土灤塘電站、江邊電站和沙壩村觀音灘老虎曹電站已先後開始營運。氣候適宜,農業資源豐富。全鄉糧食生產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柑橘、蔬菜、烤菸、生漆、釉子、杜仲、銀杏、花生等,其中栽培於清朝時期的黃土柑橘更是名揚縣內外。

基礎教育

全鄉現有初級中學1所(錢家中學),國小11所,其中中心完小一所,片區完小一所,村級完小3所,教學點6個。教職工總數119人,其中中學43人,國小76人,有7人為特崗教師。現有中國小在校生1808人,其中國中552人,小學生1256人,全鄉校舍總面積8963平方米,其中中學3869平方米,國小5094平方米。村村有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建校率達100%

交通通訊

303省道過境分水村梅家馬蹄溪。556縣道從縣城經青龍鎮新寨到洋塘河畔過馬蹄河上著名的洋塘橋沿鄉政府駐地過錢家岩村至沙溪鄉到務川境內。從縣城經青龍鎮廈阡過沙壩村觀音灘到鄉政府駐地的油路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九分”公路從錢家岩村九嶺接556縣道經大坪至青龍已全線貫通,青龍至分水村約3公里已在計畫修建之中。從馬蹄溪接303省道到分水村的分水公路、從鄉政府駐地至下層的下層公路已正在改造之中。從鄉政府駐地洋塘河畔接556縣道經黃土至分水村的公路已全線貫通,且即將實施改造;從青龍鎮新寨接556縣道過馬蹄河上的“江邊橋”至天台村黃土的公路修建通車。從鄉政府駐地至沙壩村平安的平安公路已於2001年修通。到2008年底,全鄉通車裡程91.7公里,其中省道約0.7公里,縣道12餘公里,村級公路41公里,通組公路38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基本實現了組組通公路,60%以上的自然村寨已通公路。眼下也有80%的村組圓了公路夢,鄉黨委、政府正在力爭實現組組通過路,打開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全鄉14個村已全部用上了照明電,並實現了10個村的農電網改造;困惑政府所在地多年的人畜飲水工程於2003年12月總投資48萬元得以啟動,各村人畜飲水灌溉工程已陸續得以實施;通信設施建設方面全鄉現已有5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廣播電視覆蓋率達80%。
貴州省德江縣錢家鄉

民俗文化

錢家鄉民間文化是千百年來人民民眾在生活實踐中創造並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既體現民族的人文風情,又充實民眾的精神生活。鄉內民間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至今仍流傳的主要有花燈、獅子燈、儺堂戲和說伏事、唱民間調子等。花燈曲目有“出唐二,乾妹子情郎調、響錢桿”等,有說、有唱、有跳、穿跳(穿花),通常以男子裝“妹子”,體現民間風情。獅子燈的表演內容主要有“太翁釣魚”、“一柱香”、“觀音坐蓮”、“黃鶯展翅”,通常表演是四人組合,其他人員在旁邊敲鑼、打鼓、吹海角,氣勢熱鬧非凡。儺堂戲主要由“土師”又稱端工或巫神,為其“驅鬼”、“送神”、“解憂”。表演者戴上古面具,手拿牛角、神刀跳唱。說伏事是在立新房和訂大門時,後族前往慶賀時請一人與匠人(師傅)在內外對說,說原根,講祝福,雙方進行順口有韻的說唱。唱民間小調,多為民眾在勞動中解疲勞時個人高聲哼唱。歌詞為民間留傳情調。
古儺文化古儺文化

自然風光

馬蹄河穿境而過,孕育了豐富的旅遊資源。馬蹄河洋塘河畔有100多年歷史的洋塘古石拱橋及500多年的6株翠柏,上有觀音灘風景點,下有馬蹄谷休閒山莊和新開發的江邊電站、灤塘電站等景點。尤其是沙壩村觀音灘的一口洞,洞裡有一對形似觀音菩薩的石頭引人注目,洞口下面是河灘,水流量較大,潔淨透明。春天,悠閒之人來這裡春遊休閒;夏天,疲勞之人來這裡漂流沐浴。另外,黃土坎2000餘畝連片的柑桔林更是鄉內一道亮麗的風景,幾百年生生不息的柑桔王更是聞名遐邇。鄉內旅遊資源豐富,開發潛力極大。

鄉土特產

天台村黃土坎以名優特產柑桔而聞名。黃土坎柑桔發展歷史悠久,同治九年(1870年),黃土坎舉人馮鼎元,從四川涪陵帶回柑桔苗6株,在家人的精心栽培下,後發展為錢家乃至德江名產。後來,黃土坎柑桔也發展到鄉內東南部低海拔區域的黃土、沙壩、觀音灘及馬蹄溪乃至全縣其他底海拔鄉鎮。品種以紅桔為主,有碰柑、米柑、蜜柑、臍橙、甜橙及柚類等十多個品種,其中紅桔以色鮮、皮簿肉厚、質地細膩、酸甜適中、蜂蜜味濃、食後甜味回味悠長等特點走俏市場,雖栽植百餘年,但仍受市場青睞。近二十年來,柑橘種植業發展迅速,種植農戶600餘戶,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年產量400噸以上,年收入近100萬元,形成了鄉內重要的支柱產業。柑桔協會正在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申請註冊“紅橘”商標。
沙壩村主要生產冬春次早熟、夏秋反季節蔬菜和時令鮮菜。為進一步開拓市場,2006年,蔬菜協會組織成立了德江縣惠農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引進貴陽老乾媽公司、雲南永泰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建成醃菜、紅乾椒加工生產線,實行定單種植,契約收購,建立了“公司+協會+農戶”的蔬菜生產加工銷售模式。2007-2008年,先後對醃菜和紅乾椒加工生產線進行技改,擴建成可年產醃菜1200噸、紅乾椒1250噸的精加工生產線。蔬菜協會會員已發展到1152人,2007年,協會會員種植蔬菜5800多畝,產量8000多噸,產值960多萬元,戶均收入8340元,種植大戶楊榮波達3.32萬元。2005年,協會被列為德江縣與省農科院“院縣共建”項目實施點及貴州省第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單位。2006年,協會被中國科協、中央財政部等評為“全國科普膛興村先進集體”和“全國優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獲獎項目資金20萬元。2008年,獲貴州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認證。

政府政策

全鄉以果蔬產業定位發展,緊緊圍繞“縣城‘菜藍子’基地、‘老乾媽’綠色原料基地、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範鄉”的建設目標,大力實施富民強鄉戰略。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壯大扶強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力求在現代農業的建設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實現農業穩鄉;以農產品初加工為重點,抓好馬蹄河流域水資源及礦藏資源的開發,力求在二、三產業的發展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實現興工富鄉;以提高農民素質為重點,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力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實現科教強鄉,全面推動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近幾年來,錢家鄉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鄉黨委、政府結合鄉情,創造良好環境,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蔬菜、水果、畜牧、烤菸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結構網路,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錢家資源豐富,環境優雅,發展情景廣闊;錢家人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錢家這片熱土的開發建設,正期待您來洋塘河畔做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