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宗珏

錢宗珏,通信科技專家。在通信電纜研究中有所建樹,在系列通信精密儀表研製中取得創新成果,在組織我國通信科技攻關、主持國家重點項目研究、為國家培養高技術人才、主持制定郵電通信發展政策與技術標準、促進我國通信技術與產業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宗珏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江蘇吳江
  • 出生日期:1930年1月11日
  • 職業:通信科技專家
  • 畢業院校:重慶大學
  • 性別:男
個人履歷,生平簡介,技術成就,初露鋒芒,貢獻突出,提出倡議,人物簡歷,

個人履歷

錢宗珏(1930-- )教授。江蘇吳江人。1950年重慶大學電機系畢業。畢業後在郵 電部科技司等單位工作,並擔任郵電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郵電部儀表研究所所長兼 總工程師。在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長期從事郵電通訊科研工作。曾擔任國家“七五”。 “八五”通訊科技攻關技術總負責人,為國家“863”高科技計畫通信高技術倡議人之一。還在 郵電部主持制定“2000年郵電發展技術政策”,並擔任多項國家項目負責人。多年來,獲3 項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l項郵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全國科學研究發明專利。在國內 外刊物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餘篇。
錢宗珏錢宗珏

生平簡介

錢宗珏,1930年1月11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祖籍江蘇蘇州。父親錢文耀早年就讀於上海華同公學,從事報務員工作多年後考入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公費留日,回國後在電信總局任公務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工作單位隻身赴重慶。母親張心琴帶領幼年的錢宗珏及其兩個姐姐在淪陷區上海渡過了艱苦的8年。錢宗珏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貧困交加的日子裡度過的。父親的好學敬業,母親的勤勞堅韌給予他深遠的影響;而日本侵略軍對中國人民的殘害、欺凌,則在他心中埋下了自強不息的種子。1946年全家遷回南京,錢宗珏由上海民立中學轉學至南京金陵中學,1948年進入金陵大學電機系。1949 年,因其父工作調動舉家遷往重慶,錢宗珏轉入重慶大學電機系電訊專業學習。1951年2月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錢宗珏錢宗珏
1952年錢宗珏自重慶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郵電部門工作,因學習成績優秀被選派至張家口軍事通信學院學習俄文,準備赴蘇聯繼續深造,後因計畫變更而未能成行。在學習期間,錢宗珏獲優秀學員獎。結束了在張家口軍事通信學院的學習生活之後,錢宗珏被分配到原郵電部工程局所屬單位工作。他從最基層做起,爬電桿、挖地溝、扛電纜、睡土洞……由於積極肯乾、吃苦耐勞而深得各方好評。1956年11月錢宗珏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7年他再次被選派到郵電科學研究院學習俄文,1959年參加由蘇聯專家主持的我國首條長途通信電纜建設工程。不久由於國際環境變化,蘇聯專家撤走,於是原郵電部專門成立了(101)工程指揮部,由當時的副部長李玉奎任總指揮,工程進入邊研究開發、邊設計建造的艱難階段。為了解決電纜製造中的技術難題,組織上派錢宗珏常駐瀋陽電纜廠主持電纜研製攻關。在(101)工程中,他作為主要關鍵技術“電纜平衡”的攻關負責人取得了創新成果。我國首條(101)長途通信電纜工程(北京至石家莊)於1964年建設完成,並獲原郵電部重大科技成果獎。1960~1965年,錢宗珏業餘攻讀了北京電視大學(現為北京廣播電視大學)數學系,畢業時獲優秀學員稱號。1963~1969年錢宗珏在原郵電部施工技術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從事通信電纜技術研究。從1953~1969年,錢宗珏經歷了通信工作生涯的基礎階段,他稱此階段為其技術人生的“第一戰役”。
在研究電纜技術時,錢宗珏就深刻認識到通信測試手段及儀表的重要性,進而開始通信儀表的開發研究。1970年他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同軸電纜測試儀的研究開發,帶領攻關組人員與北京市真空儀表廠的科技人員協同作戰,夜以繼日地對50ns同軸電纜脈衝反射測試儀進行攻關,最終取得創新成果。1971年周恩來總理指示要限期完成京滬杭同軸電纜幹線工程,當時急需測試儀表。錢宗珏被調回原單位主持科研攻關,先被任命為項目負責人,後任電信總局510廠技術總負責人。作為總負責人和具體研製者,錢宗珏組織全體科研人員對脈衝反射儀、18.6MHz、100MHz鎖相式傳輸測試儀等系列通信精密測試儀表進行科技攻關並取得創新成果,這三種儀表系列後來均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3年郵電部儀表研究所成立,錢宗珏被任命為副所長兼總工,後任所長兼總工。在此期間,他帶領並指導研究生完成了國家攻關項目“155Mbit/s相位抖動測試儀”、“622Mbit/s誤碼率測試儀”等科研樣機。這兩個項目獲郵電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國家科技攻關成果獎。1970~1982年是錢宗珏在通信測試儀表研究以及推進通信測試技術發展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階段,他稱此階段為其技術人生的“第二戰役”。
1983年起,錢宗珏調任郵電部科技局副總工程師,開始主持國家通信科技攻關工作。在參與主持鑑定由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研製成功的我國市內多模光纖通信光纜(82)工程時,具有豐富工程建設經驗的他,針對工程中阻抗匹配、儀表精度、試驗環境、光纖接續損耗等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為將這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作出了重要貢獻。1984年,我國引進國外關鍵技術建設武漢長飛光纖光纜廠,錢宗珏在主持進行多國談判時成功地打通了我國與西方通信技術先進的國家的技術引進渠道,為我國光通信的起步作出了重大貢獻。1986年錢宗珏提出在國家“863”計畫中增列“通信高科技”的倡議,在他的堅持與倡導下,此項議案於1992年全國科技會議上獲得通過,此後他還參與了國家“863”計畫中“通信高科技”項目的籌建。1988~1996年任郵電部科學技術司總工程師期間,錢宗珏除繼續主持國家通信科研攻關外還致力於電信發展技術政策、標準的制定工作。1983~1996年間是錢宗珏為確立我國通信事業發展策略作出突出貢獻的階段,他稱此階段為其技術人生的“第三戰役”。
20世紀90年代後期,錢宗珏重返科研、教育第一線,他在北京郵電大學和北京市光通信高技術實驗室擔任項目負責人,完成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九五”通信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部級、市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其中多項獲原郵電部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現在錢宗珏仍然鍥而不捨地進行著通信網理論與套用、電信網路管理與測試系統等方面的研究,並正在進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全業務寬頻光接入網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1978年以來錢宗珏在郵電科學研究院和北京郵電大學共培養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50餘人,其科研成果獲發明專利4項,在國內外會議和刊物上發表論文近百篇,並多次被國內外會議邀請作特邀報告,在業界享有盛譽。90年代後期至今,是錢宗珏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和培育通信技術人才桃李滿天下的“豐收季節”,他稱此階段為其技術人生的“第四戰役”。
錢宗珏曾歷任國家“六五”、“七五”、“八五”通信科技攻關技術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屆信息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會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一屆至第五屆常務理事,第六屆常務理事和專家委員會成員;北京通信信息協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曾受聘為國家科委“超級863計畫”軟科學核心工作小組成員,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市光通信高技術實驗室主任。曾擔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三屆至第六屆專家顧問和第八屆顧問團電子信息專家組組長。目前仍受聘為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技術成就

初露鋒芒

1959年,我國開始第一條(101)長途通信電纜工程建設,這是一項由蘇聯專家主持的龐大工程,也是我國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開端。但是由於後來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蘇聯專家紛紛撤離,技術及工程物資的支持相繼停止,致使開工不久的(101)工程陷入危機,其中敷設用電纜的匱乏尤為關鍵。為了抵禦國際封鎖、走獨立自主發展我國通信事業的道路,原郵電部專門成立了(101)工程指揮部,由副部長李玉奎任總指揮。1959~1960年郵電部派錢宗珏常駐瀋陽電纜廠,對長途通信對稱電纜製造技術進行攻關研究。作為技術負責人之一,他帶領攻關技術人員克服了條件艱苦、資料缺乏、任務緊迫等困難,對7種電氣結構的通信電纜進行了研究與試驗。經過1年多的努力,終於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條合格的高頻對稱電纜產品,為(101)工程的順利完成提供了物質保證。1961~1964年錢宗珏擔任(101)工程“電纜平衡”項目攻關負責人期間,運用電磁場和機率論理論,通過分析電纜的電磁耦合特性找出產生串音的原因,成功地解決了電纜的串音問題,並在通信電纜的電磁串擾理論上有所建樹,取得“特種平衡”和“移相網路”等創新性成果,同時在載波機中進行了推廣。錢宗珏在中國電子學會1964年學術年會上發表多篇論文,其中《高頻電纜幹線電路內的線性串雜音》被評選為年會優秀論文,他還主持編寫了我國《電纜平衡指南》,並代表中國赴前蘇聯和波蘭參加了社會主義國家電纜專家會議。由於主持“電纜平衡技術”的攻關研究取得了創新性成果,錢宗珏獲得郵電部全國通報表揚。 在進行電纜技術研究的過程中,錢宗珏深刻體會並認識到通信測試手段及測試儀表的重要性,進而開始了對通信測試儀表的開發研究。70年代初,國際上的通信測試儀表大部分還是電子管式的,特別是脈衝反射測試儀,由於需要大幅度、窄脈衝發生器和低噪音、高增益放大器,因此均採用電子管方案。為了突破技術上的觀念禁錮,走自主創新的道路,錢宗珏在對50ns同軸電纜脈衝反射測試儀進行總體設計和技術攻關時,創造性的採用了電晶體方案並利用二極體雪崩效應和差分放大原理解決了傳送、接收兩大難題,研製成功了電晶體50ns同軸電纜脈衝儀。在18.6MHz鎖相式傳輸測試儀研製中,他針對選頻和窄帶濾波要求穩定性極高的特點,大膽革新技術方案,提出振盪器與電平表連鎖方案,研製出了穩定性、可靠性在當時均屬國內一流水平的精密儀表,並在京滬杭電纜幹線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00MHz頻率綜合儀、鎖相式選頻電平表和電平圖示儀也都是我國當時急需但尚無引進渠道的大型通信精密測試儀表。作為項目總負責人,錢宗珏在總體設計方案上勇於創新,帶領科研人員攻克技術難題取得成功。上述儀表在當時均屬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投產後被廣泛使用。他很早就提出把微機作為儀表組成部分的總體設計,研製成功了微機控制鎖相式傳輸測試儀。除完成十餘種儀表研製外,錢宗珏還指導研究生完成了當時無任何技術資料來源的微機控制100MHz頻率合成器、155Mbit/s相位抖動測試儀、622Mbit/s誤碼率測試儀等數字儀表科研樣機。90 年代以來,在北京郵電大學由他指導完成的V5接口協定分析儀和通信測試系統。

貢獻突出

80年代初國際通信業發生巨變,數字通信的廣泛套用給全球通信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正是由於採用了數世紀字通信技術,才使通信技術和通信網路發展到今天的水平。但當時在我國推進和採用數字通信技術卻遇到了阻力,錢宗珏提出發展通信新技術的若干建議,首先得到國家計委等部門的支持,後來在郵電發展過程中他不斷提出新建議。90年代初由錢宗珏主持重新制定了《郵電部1991~2000年郵電通信發展技術政策》,其中他對應該“淘汰”、“限制”和“優先發展”等項條款的具體內容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和說明,促進了我國數字通信、光通信和移動通信的發展,為我國通信技術的發展確立了正確方向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數字程控交換機的套用是通信網路數位化的一個重要標誌,錢宗珏很早就建議把數字程控交換機列為國家攻關項目,但當時有觀點認為“國外開發此類設備,耗資巨大,需要很多工程師/年才獲成功,中國國力不足,不宜立項”。作為國家通信科技攻關技術負責人,錢宗珏本著自主開發的原則說服了相關領導單位,把數字交換機列入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內容。面對當時外國交換設備已充斥中國市場形成了“七國八制”的混亂局面,作為國家“七五”通信科技攻關計畫的技術總負責人和具體組織者,同時還作為郵電部科技司負責全國通信標準制定工作的總工程師,錢宗珏及時主持制定《我國數字程控交換機總技術規範書》標準,制止了混亂局面的繼續並為自主開發提供了依據。當時鄭州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研製的“04”交換機,由於原設計方案不完善,因此面臨被否決的可能。錢宗珏率領專家組去鄭州審查了“04”機的總體設計方案,他認為“04”機原方案雖不完全符合通信交換機要求,但具有創新性。他指出了該方案的主要缺點並提出三項關鍵性改進意見。隨後“04”機按建議方案進行改進後取得成功並通過了鑑定,成為我國主導機型之一。錢宗珏還及時向一些仍在發展模擬交換機的企業宣傳發展國產數字程控交換機的重要性並建議按照我國標準及早研製,他的建議受到企業重視,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字程控交換設備得到了發展,一批民族企業從此崛起。
數字程控交換機數字程控交換機
通信科技攻關是在國家計委、經委、科委、電子振興辦領導下,郵電部為主辦單位,電子部、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為參加單位,組織全國科技人員對通信新技術進行科研攻關的國家級項目。錢宗珏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在戰略上把握住了正確的方向。在國家“七五”通信科技攻關期間,當時國際光通信技術還在初始階段,方向並不明朗。他提出的以單模光纖系統為主攻方向,以分布反饋型雷射器(DFB)等高速光器件為攻關重點,以架空省內光纜通信系統為突破口,開發地下直埋長途光纜通信系統的攻關戰略得到認可,最後取得了成功。他組織的“揚州—高郵”、“成都—灌縣”架空光纜工程和“合肥—蕪湖”長途地下直埋光纜工程都是我國首批國產單模光纖長途光纜通信工程。錢宗珏提出並主持制定了帶有超前性的我國光同步數字型系(SDH)標準,又在國家通信科技攻關中積極組織SDH光通信設備研製。在對發展SDH存在意見分歧時,他果斷採取了兩個單位同時攻關以促進競爭的策略,使我國光通信技術提前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當波分復用(WDM)技術在北京大學萌芽時,他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和促進。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大力發展色散位移光纖(DSF),並在某重要長距離光通信幹線上部分採用。錢宗珏認為採用DSF光纖必將導致因“四波混頻(FWM)”效應而無法採用密集波分復用(DWDM)先進技術的後果,這會給我國光通信的發展帶來巨大損失。在他的及時建議下,原郵電部立即召開了專家會議進行研究,制止了繼續發展DSF光纖的做法。事實證明,他的建議是正確的。錢宗珏還是提出接入網在我國通信發展中的重要性並進行理論與套用研究的先行者。
80年代末,我國移動通信迅速發展,出現了頻段選擇混亂的問題。不恰當的頻段安排必將給我國未來移動通信發展造成巨大障礙。但當時要糾正這一狀況卻困難重重,因為有些頻段已批給其他部門使用,例如電子部已引進了日本“無中心電台”生產線,廣播電視部也占用了部分頻段。面對這種狀況,錢宗珏提出了必須堅決糾正的建議。他主動聯繫國家無線電委員會並與電子部、廣播電影電視部相關部門進行協商,最後取得了一致意見,使我國移動通信頻段得到了合理安排。錢宗珏主持制定了《我國移動通信網路技術體制》標準,在頻段中限定了模擬移動通信範圍並為數字移動通信預留了頻段。由於預見到未來的發展,他堅持移動通信號碼不隨固定網的正確意見。在國家“七五”通信科技攻關中,錢宗珏把GSM數字移動通信技術作為研究重點,並對CDMA技術進行跟蹤研究。上述工作為我國移動通信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為我國數字移動通信的大發展鋪平了道路。

提出倡議

20世紀80年代初,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學科分類中,“電子學”學科範圍較窄,難以適應新技術的發展。珏提出把“電子學”學科改為“電子學與信息系統”的建議。在信息學科評審委員的一致同意下,該學科改成了“電子學與信息系統”,這不但擴大了學科的研究範圍,也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為以後的通信信息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條件。事實證明,我國有不少通信信息高科技成果就是在有關基金項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86年初,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4位先生提出了我國必須發展高科技的建議。1986年3月中央召開了由全國“民口”100位和“軍口”100位總共200位科技專家參加的會議共商發展我國高科技大計。錢宗珏是該會議僅有的兩位通信科技專家之一。在會上他除參與提出光電子項目外,還提出了把通信高科技列入計畫的建議,並在大會上作了報告。但當時普遍認為通信是郵電部門的事,最終僅把光電子列入了計畫而通信高科技未獲通過。該會議提出並經中央和國務院批准的計畫即國家“863”高科技計畫。
90年代初,錢宗珏在全國科學會議上再次提出將通信高科技增列入“863”計畫的建議。為了增強力度,錢宗珏在會上繼續聯繫楊嘉墀、陳芳允以及葉培大先生(會後還聯繫了王大珩先生),聯名提出了書面建議。該建議得到國家科委同意並組成了以葉培大院士為首的通信高科技戰略研究組,錢宗珏擔任總體組組長和網路交換組組長,最後通信高科技被正式列入了“863”計畫。“863”計畫“通信高科技”項目使我國通信高科技水平有了總體性的提高,及時趕上了國際發展的步伐。

人物簡歷

1930年1月11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48-1949年 在南京金陵大學電機系學習。
1949-1952年 在重慶大學電機系電訊專業學習。
1952-1953年 在張家口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學院學習。
1953-1956年 任原郵電部北京電信工程公司技術員、工程師。
1956-1958年 在原郵電部郵電科學研究院學習。
1959-1962年 任原郵電部工程局313工程處工程師(參加101工程)。
1963-1969年 任原郵電部施工技術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3~1964年參加101工程)。
1970-1973年 任原郵電部電信總局510廠技術總負責人。
1974-1982年 任原郵電部儀表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後為所長兼總工,高級工程師。
1983-1987年 任原郵電部科技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1988-1996年 任原郵電部科技司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1996年至今 任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