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燭台盛行,這起因於蠟燭工藝的改進和提高,可見光源的革新帶動了燈具的發展,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錘胎琺瑯燭台
- 館藏地點:北京故宮博物院
- 所屬年代:清
- 材料: 銅胎琺瑯
基本資料,介紹,
基本資料
錘胎琺瑯燭台
材料: 銅胎琺瑯
規格: 高47厘米,大盤徑18厘米,足徑13厘米
介紹
明代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昌盛的時代,並且在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至清康雍乾三朝社會經濟更為繁榮。在工藝美術和建築發展的大氣候下,這時期的室內裝飾十分講究,廳堂、臥室、書齋內均有相應的配套家具,人們也就愈加重視燈具,不論是材料還是造型種類都更為豐富、工藝更加講究,民間和宮廷都在已有的基礎上追求更加優美的造型和富麗的裝飾,應該說此時的燈具達到了中國古代燈具歷史上的一個新高峰。
早期蠟燭的主要原料是蜂蠟和白蠟,明清時期,南方先行開始用植物油摻入白蠟製作蠟燭,這就為蠟燭生產開創了一條新路,清代宮中多以此燭代替過去點燈,因而燭台興起。在斯里蘭卡科倫坡博物館有一塊漢語碑記載著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奉獻給當地寺院的禮物,其中就有戧金座全黃銅燭台五對,戧金座全黃銅燈盞五個,當時國內燈具製造的面貌由此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宮廷用燈的製作是由內務府造辦處統一管理的,不僅有陶瓷的還有金屬的。此時景泰藍工藝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燈具中也有廣泛使用,並且造辦處利用其優勢可以將名工巧匠召進宮內精心設計製造。
圖中此燈是故宮中保留下來的一件錘胎琺瑯燭台,器胎為全銅鍍金,呈雙盤連座式,燭台與燈座均作六瓣葵花形,燈柱也相應為六稜體,全身錘以勾蓮紋,填淺藍色琺瑯,花芯以紅珊瑚嵌成,座與中盤、柱與燈盞銜接處都加了過渡造型體,線腳嚴謹,各部分比例恰當,其內部為素金,外面金地上飾以琺瑯紋飾,素雅相間,匠心獨運。整個燭台透露出貴重典雅、富麗堂皇的神氣,據考證此燭台是用於佛堂的供器之一。
由於我國琺瑯器出現的較晚,而且產品製作也大多局限在皇家造辦處等有限的範圍內,無法得到普及和推廣,民間流傳的器物中很少見到有精品,因此,這個工藝品類一直未成為文物收藏的熱點。但目前也仍然有一些仿品出現在市場上。在鑑別時,要注意這樣的皇家御用工藝品一般製作均十分精美細緻,工匠們都是以一種認真、謹慎而又安詳的心態去製作的,故此,即使是現代工藝也很難作出像那樣精緻的工藝品,粗製濫造的作品更是絕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