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為鞘翅目,芫青科。分布在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廣東、廣西、台灣;日本等。寄主有幼蟲捕食蝗卵等,危害大豆、菜豆、豇豆等豆科植物,還有甜菜、雍萊、甘薯、棉、茄、桑等作物。 成蟲是豆類、花生等的害蟲之一,也取食其他植物。幼蟲寄生於蝗蟲卵塊內捕食蝗卵。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鋸角豆芫菁
- 拉丁學名:Epicauta gorhami Marseul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secta
- 目:鞘翅目
- 科:芫青科
- 分布區域:中國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廣東、廣西、台灣;日本
-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體筒形,長 10.5-18.5毫米;體寬2.6-4.6毫米。外形與暗頭豆蕪菁十分近似;重要的區別是:1)頭紅色,複眼內側每邊各有一個圓形、黑色、光亮的“瘤”;2)腹部腹面沿各腹節後緣有一條灰白色毛組成的橫紋;3)雄蟲後胸腹面無圓凹,腹部腹面中間不凹下;4)雌蟲觸角形狀不同:雄蟲觸角3一7節扁平。略成櫛齒狀,每節的外側各有條縱凹槽;雌蟲觸角絲狀。
發生規律
與暗頭豆蕪菁相似。一般一年一代,個別地區有一年兩代的。以幼蟲越冬。成蟲5、6月出現。一年兩代的,第2代成蟲於10月下旬到11月上中旬大量出現。幼蟲捕食性。成蟲食害大豆、菜豆、豇豆等豆科植物,殘食葉片和花瓣,並能為害甜菜、雍萊、甘薯、棉、茄、桑等作物。
生活習性
豆芫菁在東北、華北一年發生一代,在長江流域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每年發生2代。以第5齡幼蟲(假蛹)在土中越冬。在一代區的越冬幼蟲6月中旬化蛹,成蟲於6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現為害,8月份為嚴重為害時期,尤以大豆開花前後最重。2代區越冬代成蟲於5~6月間發生,集中為害早播大豆,以後轉害蔬菜。第一代成蟲為害大豆最重,以後數量逐漸減少,並轉至蔬菜上為害。成蟲白天活動,在豆株葉枝上群集為害,活潑善爬。成蟲受驚時迅速散開或墜落地面,且能從腿節末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黃色液體,如觸及人體皮膚,能引起紅腫發泡。成蟲產卵於土中約5厘米處,每穴約70~150粒卵。
豆芫菁成蟲為植食害蟲,但幼蟲為肉食性,以蝗卵為食。幼蟲孵出後分散覓食,如無蝗蟲卵可食,則飢餓而死。一般一個蝗蟲卵塊可供1頭幼蟲食用。
防治方法
(1)冬耕可消滅部分越冬的偽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