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經銅陵市政府同意,銅陵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3月3日印發銅陵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陵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3月3日
  • 發布單位:銅陵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進一步明確銅陵市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依據《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銅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開啟創新型城市建設新征程
第一節 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在突出企業創新主體、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創新平台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化科技創新環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1.創新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R&D)支出占GDP的比重3.3%,居全省第3位,較2015年增長42.2%。2020年底全市擁有發明專利3322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0.24件,居全省第5位,是2015年底的5.67倍;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627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3.84件。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5.61%,較2015年增長40%。我市成為安徽省創新型城市、全省唯一的“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市。
2.企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260家,是2015年底的1.95倍,高新技術企業數占規上工業企業數的比重53.5%,居全省第3位,是2015年的1.94倍。2020年,規上企業研發投入總額30.9億元,較2015年增長55.4%,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1.28%,較2015年增長82.8%;企業吸納技術契約成交額28.11億元,是2015年的10倍;經科技部備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237家。高新技術企業藍盾光電子成功上市創業板,旋力特鋼、六國化工入列省高新技術企業百強榜,有色控股入列省發明專利百強榜,旋力特鋼、銅陵海螺、松寶智慧型、銅冠機械成為省研發投入“雙百強”企業。
3.高新技術產業穩步發展。銅陵獅子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建設,銅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科技部績效考核優秀,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入列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依託精細化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推進產業延鏈和科技創新,催生出半導體、5G、電子化學品等一批高端新興產業。2020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25.8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8.8%;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0.9%。
4.創新平台建設紮實推進。國家印製電路板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安徽)、精達股份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2個國家級研發平台先後獲批組建。截至2020年底,全市擁有省級以上研發平台數99個,較2015年底淨增加29個,其中:國家質檢中心2個,省製造業創新中心1個,省工程研究中心6個、省重點實驗室2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3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工業設計中心15個、省新型研發機構1個;擁有省院士工作站2個、省級以上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8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7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以上眾創空間9個(其中國家級5個)、國家星創天地7個、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20個;組建市重點實驗室13個、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1個,全市規上企業擁有市級以上各類研發平台199個,規上企業研發平台覆蓋率41%。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成為安徽省新型研發機構、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綜合服務平台,安徽先進結構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中科大醫藥和新材料研究院成功組建,進一步增強了全市科技創新承載能力。
5.科技成果轉化彰顯成效。“十三五”期間,累計爭取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畫6項、省科技重大專項27項、省重點研發計畫58項,爭取上級科技計畫項目資金7870萬元;累計招引64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落戶我市,其中22個團隊入列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共爭取省政府扶持資金1.35億元,位居全省前列;累計申請發明專利7848件,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620件;累計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5項。市政府與合肥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礦冶科技集團、吉林大學、江南大學等大院大所共建的一批技術轉移機構落地並實質性運作,成功舉辦長三角(銅陵)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暨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對接會等各類產學研對接活動,簽訂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300多項,開發各類新技術、新產品300多項,為企業累計新增產值400多億元,新增利稅40多億元。鎵特4英寸自支撐氮化鎵襯底、銅都流體超大直徑盾構機常壓換刀裝置、文一三佳180T 大噸位可控真空度全自動封裝系統等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得以攻克,實現替代進口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6.科技創新環境持續最佳化。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的銅陵市創新驅動發展(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台《中共銅陵市委 銅陵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設立市創新創業專項資金,並及時根據國家和省、市政策調整,每年對《銅陵市創新創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修訂一次。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獅子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意見》《銅陵市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實施辦法》《銅陵市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畫實施方案(2020-2025)》《進一步加大我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檔案。“十三五”期間,市本級套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投入1.98億元,落實國家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抵扣企業所得稅7.3億元,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4.2億元。
二、面臨形勢
1.機遇和優勢
(1)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興起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以及“碳中和”、“碳達峰”目標設定,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加快重構。同時,安徽省大力推進以“芯屏汽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以新型“銅牆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以“融會觀通”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以“大智移雲”為牽引的數字產業,有利於我市發揮良好的工業基礎,集聚創新資源,加快建設以銅基新材料為首位產業的現代產業體系。
(2)“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強力引領
我國將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科技創新將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由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由支撐世界製造工廠的體系向支撐世界創新工廠的體系轉變,有利於我市抓住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機遇,主動對接國家、省科技重大專項,瞄準“卡脖子”核心技術、關鍵環節,改進技術攻關的組織方式,構建自主、安全、可控的科技創新攻關體系。
(3)國家區域戰略機遇多重疊加
“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向縱深推進,同時安徽省正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圈五區”、“三地一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G60科創走廊加快建設,合肥都市圈建設深入推進,有利於我市更好發揮區位優勢,在更高層次集聚資本、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和增強產業配套優勢,打造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示範區。
(4)區位優勢利於科技資源共建共享
我市作為長三角的27箇中心區城市之一,地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和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向東高質量承接滬蘇浙產業轉移,向西與“武漢經濟圈”開展分工協作,向北積極融入以創新為特色的合肥都市圈,將成為“合肥都市圈”通江達海的重要港口轉運基地,有利於我市發揮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交通區位、市場腹地、土地及人力資源等優勢,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產業分工,推動形成產業互補共贏、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2.挑戰與不足
一是創新主體數量偏少。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體數量少,電子信息、半導體等行業缺乏創新型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有待強化。二是產業支撐能力較弱。傳統產業大而不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體量不大,關鍵技術研發瓶頸突出,創新產品缺乏。縣區重點產業錯位互補、統籌聯動不夠,企業間協同度低,未能形成共生耦合的產業生態。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台缺乏,對產業發展技術支撐不足。同時,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較低,產品疊代更新緩慢,行業領先優勢不明顯。三是創新資源集聚不足。全市創新開放程度不高,對長三角地區的人才、資本、成果等創新資源吸引力有限,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科技要素集聚不足,高端研發和管理人才、高素質產業技術人才等缺乏。四是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縣區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視程度、組織培育力度以及進行成果轉化的基礎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大量的中小企業技術力量薄弱,生產設施落後,投入資金不足,吸納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不強。五是創新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全市科技管理未能形成集中力量、高效協同的工作格局,項目管理、科技評價、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等體制機制改革還需加強,各項科技創新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落實,科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強化。
第二節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智造新銅都,生態幸福城”城市定位,堅持科技創新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目標,努力在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端研發平台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開放融合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建設“四創兩高”現代化幸福銅陵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引領。突出“科創+產業”,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資金鍊深度融合,突破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構建銅陵特色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企業主體。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企業”培育全鏈條,支持各類主體培育創新精神,開展創新活動,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匯聚,推動企業成為研發投入、成果轉化、創新發展的主體力量。
——堅持開放融合。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加強與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對接,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創新成果與產業高效對接,企業與高校院所協同創新。
——堅持人才優先。堅持培養與引進並舉,緊扣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強化銅陵創新創業基因,增強創新意識,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落實產業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實施柔性引才等新模式,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堅持服務民生。落實“兩強一增”行動,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撐鄉村振興計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立足“生態幸福城”定位,依靠科技創新,打造智慧城市,改善環境質量,保障平安銅陵建設,創造高品質生活。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實現“三突破四倍增五提升”,即: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端研發平台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等三項重點工作取得突破;高新技術企業數、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企業吸納技術契約成交額等四項考核指標實現倍增;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開放融合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滾動實施省、市科技重大專項100項,在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突破。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實現倍增,達到1500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實現倍增,達到3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45%以上。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3.5%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5%,每萬名就業人口中從事研發活動人員達到100人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實現倍增,達到520家,經備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500家。
——提升開放融合創新能力。深化市校(院)合作,重點推進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新一輪三方共建,推進安徽先進結構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中科大醫藥和新材料研究院建設,打造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示範區,在高端研發平台建設上取得突破。新增技術(產業、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台1-2個;省級以上研發平台總數達到150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平台覆蓋率達到50%,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平台全覆蓋;企業吸納技術契約成交額實現倍增,超過60億元。
——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在科研管理、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體制機制改革上取得突破,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更加完善,科研誠信監督體系更加健全。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2個,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總數達到12個;新招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50個,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總數達到50個;柔性引進高層次產業技術人才1000人。
——提升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6%,市本級套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投入年均增長15%,達到1億元。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資源環境、生命健康、平安銅陵建設等社會和民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5%,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創新主體活力競相迸發,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良好環境。
第二章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技術鏈、人才鏈、資金鍊,實施科技重大專項,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力爭在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突破。實施重點研究與開發計畫,最佳化提升傳統產業,支撐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加快構建銅陵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一節 加強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圍繞先進結構材料、積體電路與半導體、5G和大數據、高端裝備、精細化工、資源環境等六大產業領域,加強對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前沿技術的分析研判,常態化開展重大技術需求徵集工作,充分發揮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安徽先進結構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大院大所在銅建立的技術轉移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的優勢,瞄準長三角等創新資源發達地區,主動承接先進技術與創新成果,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託等方式,實施市科技重大專項,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省科技重大專項等支持,推動產業重點企業和大院大所聯合開展重大技術攻關,攻克一批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和重大關鍵技術。到2025年,滾動實施省、市科技重大專項100項
第二節 最佳化提升傳統產業
圍繞高性能金屬材料、電子材料及元器件、基礎化工材料、新型綠色建材、特色專用裝備、節能與清潔生產技術、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傳統產業升級需求,突出綠色化、低碳化、智慧型化,運用工藝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等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產品疊代更新,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生產流程再造、能耗梯級利用和廢物淨零排放,引領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相結合,在傳統產業每年組織實施20項重點研究與開發計畫項目,提高全產業鏈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傳統產業信息化、自動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水平,促進傳統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升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三節 支撐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趨勢,發揮內生培育和外部招引雙輪驅動,扶持龍頭骨幹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成創新聯合體,著力攻堅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綜合創新實力。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慧型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六大新興產業領域創新需求,通過聯合科研攻關、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等方式,在新興產業領域每年組織實施30項重點研究與開發計畫項目,著力培育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大院大所為技術依託、科技型中小企業廣泛參與的產業鏈協同創新生態,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興產業集群。
第三章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深化“政產學研用金”融合,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匯聚,全面落實涉企各項優惠政策,引導規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倍增提質高新技術企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促進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投入、技術研發、人才引育、成果轉化的主體。
第一節 引導規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骨幹帶動作用,支持其牽頭實施國家、省、市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畫,將研發投入占比達2%及以上作為企業承擔項目的必備條件,引導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鼓勵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實施規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分類補助政策,對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且研發投入占比重達2%及以上的規上企業,按研發投入總額、研發投入占比較上年增長率、首次進規三個檔次給予補助。鼓勵規上企業組建各類研發平台,將研發投入占比達3%及以上作為企業組建市級以上各類研發平台的必備條件,推動規上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到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5%,規上工業企業研發平台覆蓋率達到50%。
第二節 倍增提質高新技術企業
以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為核心,以“科升高”“規進高”“招引高”為主要抓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專項行動計畫,建立高新技術後備企業培育庫,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組建市級以上各類研發平台,推進產業向高新技術化發展。強化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全面落實產業強基專項行動計畫,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獎補,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在人才激勵、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大引導力度,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推動更多企業站上更高平台,充分嫁接國內國際創新資源,加快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品牌優勢明顯的領軍企業。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20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占規上工業企業數的比例達到60%。
第三節 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
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引導行動計畫,重點從產業布局、企業培育、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專利運營等方面部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任務。運用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市場化創新引導政策,帶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繼續實施租用儀器設備補助政策,推動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共用,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產品開發、試驗檢測提供服務。加大“科技貸”政策支持力度和範圍,著力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試點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產品首張訂單和推廣套用激勵政策,加快小微企業創新產品等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加大科技孵化資金投入力度,支持種子期、初創期小微企業發展,孵化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源。到2025年,經備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500家。
第四章 高標準推進創新載體建設
圍繞“1+3+3+N”產業體系,推進產業技術研發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強化銅陵獅子山國家高新區引領示範作用,提升銅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力爭在高端研發平台建設上取得突破,支撐園區錯位發展,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
第一節 推進產業技術研發平台建設
圍繞先進結構材料、半導體、精細化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依託重點骨幹企業,聯合大院大所,引入第三方社會投資機構,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推進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新一輪三方共建,推進安徽先進結構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中科大醫藥和新材料研究院建設,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出題、院所破題”思路,探索“揭榜掛帥”、“契約科研”、“項目經理制”等方式,推進平台實體化、市場化、企業化運營,重點開展產業前沿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承擔行業重要檢測試驗任務,轉化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帶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壯大,打造創新資源集聚、組織運行開放、治理結構多元的綜合性產業技術研發平台,對標爭創國家和省技術創新中心或產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新增技術(產業、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台1-2個。
第二節 推進公共創新服務平台建設
打造科技企業孵化器“升級版”,支持各類社會資本把閒置工業廠房、商業房產改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各開發園區結合現有優勢條件,建設適合自身產業發展的專業化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更多技術先進、創新力強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同時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增值服務能力,鼓勵在孵化器內建設公共服務平台,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廣泛的專業技術服務,提升孵化器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度。“十四五”期間,力爭全市科技企業孵化器每年累計新入駐孵化企業120家,每年累計孵化畢業企業30家。發揮好國家銅鉛鋅及製品質檢中心和國家PCB質檢中心兩個“國字號”檢測中心作用,加強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產業集聚發展。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進科技信息資源平台建設,為廣大科技型企業和科技人員免費提供信息服務。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網建設,推動高校院所、省級以上各類研發平台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共享,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第三節 推進企業研發平台建設
圍繞“1+3+3+N”產業體系,依託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特級建築企業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企業自辦或與外單位合辦一批技術中心、研究院所、實驗室、試驗基地等內部研發平台,常態化開展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認定與績效考核工作,擴大市級研發平台總量,推動平台加大研發投入、實施項目攻關,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提昇平台對外承接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的能力,為申報建立省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平台創造條件。到2025年,省級以上研發平台總數達到150個,力爭規上工業企業研發平台覆蓋率達到50%,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平台全覆蓋。
第四節 高標準建設創新型園區
實施園區轉型升級工程,推進園區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制定完善高新區加快發展的各項配套政策,進一步推進銅陵獅子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推動銅陵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推進銅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推動各園區錯位發展,由速度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對標長三角先進園區成功做法,持續推動開發園區改革創新,落實與松江區、常州市等合作框架協定,積極主動構建友好園區結對關係,探索園中園、委託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合作形式。支持各開發園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聚力主攻1-2個重點產業,加快形成規模優勢明顯、核心技術領先、產業配套完善的特色產業集群。完善園區技術創新人才引進政策,不斷充實人才創新載體,促成平台凝聚人才、人才服務園區、園區帶動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五章 提升開放融合創新能力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積極貫徹“四創兩高”部署,借力中部崛起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打造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完善技術市場體系,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積極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在更高的起點上、更大的範圍內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不斷提升開放融合創新能力。
第一節 打造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
加強對接G60科創走廊節點城市,推進科技孵化器擴容布局,高效能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支持我市企業與長三角區域為重點的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深度參與長三角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引進轉化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聚焦重點產業鏈、園區發展、科技孵化器等核心領域,建立完善“創新成果+園區+資本市場+三重一創”體系,構建金融與技術互通平台,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第二節 完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
以安徽科技大市場為依託,對接長三角技術交易聯盟,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和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打通科技成果供給通道,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技術交易服務能力,培養一批職業技術經理人,匯聚“政產學研用金”各界資源,提升技術供給和交易水平。推動技術轉移平台建設,以績效考核的方式,重點支持礦冶科技集團(銅陵)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吉林大學(銅陵)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武漢理工大學銅陵技術轉移中心、江南大學(銅陵)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在銅實體化運作。
第三節 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
最佳化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和政策環境,加強與長三角區域為重點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平台的合作與交流,構建在市級、行業和企業層面產學研合作體系,建設多種形式的技術創新平台,催生更多原創科技成果和引入先進成熟技術。引導和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創新合作,在創新戰略研究、重大項目聯合攻關、創新人才引進培育等方面加強對接合作、開放互通。積極引進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在銅設立分支機構,進一步深化與銅陵學院的戰略合作。到2025年,企業吸納技術契約成交額超過60億元。
第四節 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吸收、承接、利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的科技創新資源,加快融入長三角地區創新協同體系,重點在先進結構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精細化工等先進制造業,推動與長三角區域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實施長三角聯合攻關計畫,採取“揭榜掛帥”、定向委託等方式,支持一批重點企業與長三角高校院所合作,開展產業關鍵技術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和重大技術難題制約。積極發展“飛地經濟”,探索科技成果“外部孵化、內部轉化”新模式。積極參與中國科創會、進博會、世界製造業大會和徽商大會,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體系內外整合。
第六章 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堅持“雙招雙引”和本土培育並重,深入實施“銅都英才”計畫,健全人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引培機制,加快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第一節 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深入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和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更大力度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廣泛匯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銅創新創業。圍繞“1+3+3+N”產業領域,完善和創新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政策,扶持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先進科研成果的高層次團隊來銅落戶發展,進一步增強引進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吸引力。創新人才流動機制,改進科研人員薪酬、兼職和崗位管理等制度,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創新人才雙向流動,推動“柔性引才”和“剛性引才”並進,引進一批“星期天工程師”和“銀髮專家”等候鳥式人才。實施“歸雁興銅”計畫,完善銅陵籍在外信息人才庫,引導人才、項目、資金回流,智力回歸。到2025年,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總數達到50個,力爭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規模、人才素質、人才投入、人才貢獻率等人才發展主要指標處於全省前列。
第二節 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鍊相結合、市內培養和發達地區交流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培養體系。加強實踐培養,依託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平台,建設一批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基地。依託新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轉移機構等平台,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技術骨幹和專業技術人才。充分發揮“銅陵市科技專家服務團”作用,精準選派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管理型人才來銅掛職,提升產學研合作層次和人才培養能力。
第三節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升
深入實施知識更新工程和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畫,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培養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廣泛開展各類專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勵政策措施。推進“青年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等創建命名工作,加強青年技能人才培養。收集發布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定期舉辦高技能人才招聘會,推進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鼓勵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津貼制度。
第七章 最佳化科技創新服務環境
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健全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推進科技金融融合發展,強化專利創造與運用,力爭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
第一節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發揮企業和企業家在創新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層次、常態化的企業技術創新對話、諮詢制度,吸收更多企業家參與研究制定技術創新規劃、計畫、政策。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落實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機制,完善項目形成機制和組織實施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對科研項目實行審計、監督、檢查結果互認,探索建立科研項目盡職免責負面清單,完善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歸屬制度。深化科技領域“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際網路+監管”,建立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簡化科研項目申報評審和實施管理流程,提升科技創新管理服務效能。
第二節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深化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完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常態化路演和科技創新諮詢制度。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對創新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推進技術轉移機構、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引導各類創新主體更加主動創造高質量、高價值科技成果。
第三節 健全科技人才評價機制
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理念,健全多元化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更好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探索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完善面向企業、基層一線科技人才的職稱評價標準,落實職稱評審許可權下放等改革措施。建立科研誠信評價體系,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綜合評價制度,將科研誠信狀況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指標。完善創新人才政策,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精心做好人才安居、醫療、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等保障。加強人才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努力構建功能齊全、運轉高效和服務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
第四節 推進科技金融融合發展
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吸引社會創業投資機構在銅註冊或設立分支機構,引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投資機構加速集聚,支持本地企業家從事天使投資,加快將民間金融資本轉化為促進銅陵創新創業的產業資本,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引領帶動作用,建立健全國有資本投入和退出機制,提升基金市場化運作水平。以現有的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為基礎,支持我市金融機構設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事業部等專營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機構,面向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股權質押、智慧財產權質押、科技保險等新型金融產品。對接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設立銅陵市科技成果轉化子基金,對於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科技人才團隊項目予以引導性支持,降低企業創新風險,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第五節 強化專利創造與運用
突出高價值專利創造激勵導向,進一步提升我市專利質量。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和產業化計畫,重點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等領域形成一批創新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高價值專利,在主導產業關鍵技術領域形成一批高價值專利組合,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實現倍增,達到1500件。將專利指標納入科技計畫項目全過程管理,完善項目驗收專利目標評估體系。推動建設專利公共服務平台,構建企業、高校院所、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專利運用體系。建立健全專利市場化運營機制和金融支撐體系,促進專利有效運用。實施銅基新材料產業專利導航行動計畫,推動重點開展產業規劃類和企業運營類專利導航、專利技術轉移轉化、專利保險、專利質押貸款等工作。積極搶抓中國(合肥)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的機遇,加強智慧財產權政策支持和市場監管,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提高智慧財產權保護社會信用水平,營造公平公正、開放透明的智慧財產權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
第八章 支撐全社會可持續發展
聚焦鄉村振興、生命健康、社會民生等領域,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兩強一增”行動計畫,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的示範套用,促進農民增收,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全面提升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一節 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為著力點,強化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統籌推進星創天地、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農(林)綜合試驗站、農(林)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等建設,增強農業創新平台服務和支撐能力。支持重點農機企業研發製造適應丘陵山區和特色經濟作物生產的小型、輕便、多功能農機裝備,支持適應養殖業發展的洗消飼餵、尾水淨化、糞污處理等農機裝備研製。加快農機智慧型調度信息平台建設,聯通農機化服務大數據,實現管供需智慧型化對接,提升農機管理、服務和應急能力。持續推進銅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樅陽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發揮園區高水平、高質量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集聚區。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生產過程數位化轉型升級,建設數字農業工廠、數字農業套用場景。組織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專項,圍繞農產品與現代食品加工、智慧農業、農機裝備、林下經濟等領域,強化和江南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專項行動計畫,加大科技特派員選任力度,進一步拓展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
第二節 推動生命健康領域發展
全面推進健康銅陵建設,完善疫病防控技術體系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聚焦病原監測、疾病流行監測與預警、快速診斷臨床救治等關鍵技術,加大對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研發攻關支持力度,著力提升我市傳染病、慢性病、食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水平及危重病救治能力。在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精準醫療等重點領域,加強關鍵技術攻關與先進技術引進,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鼓勵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支持創建國家、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市臨床醫學實驗室等醫學平台,支持生命科學領域套用研究。提高人口質量和生殖健康水平,推進主動健康管理、青少年健康促進、智慧養老的實施和創新發展。
第三節 支撐社會民生領域發展
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對社會民生髮展的支撐作用,提升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聚焦綠色低碳發展方向,積極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對重大自然災害、公共安全事件的主動應對和保障能力,在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工業固廢處理、稀貴金屬回收、生物安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氣象監測、食品安全、防震減災、消防安全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和套用示範。重視婦女、兒童、殘疾人以及應對老齡化方面的科技研究。強化軍民協同原始創新和系統布局,開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協同攻關。深化法治銅陵、平安銅陵建設,開展城市日常運行管理突發事件監測、預警預防、處置救援等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提高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型化、專業化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強化信息融合與數據共享。
第四節 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
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市創建工作,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依託現有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質量監督、林業、地震、氣象等行業類、科研類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推動各類培訓基地和文化場所增加科普教育內容,引導科技館、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動植物園、旅遊景區、地震台站等公共設施增強科普功能,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利用“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節點,廣泛宣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創新理念,大力普及科普知識,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深化中國小科學領域課程教學改革,切實加強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加大對社會公眾的科普教育和培訓力度,提升農民、城鎮勞動者、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5%。
第九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圍繞我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科技投入,強化督查考核,營造創新氛圍,保障規劃制定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創新發展意識,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探索建立健全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領導機制和工作體系,深化創新工作例會制度,加強多部門溝通協作,充分調動縣區科技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形成緊密聯繫、協調一致、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圍繞重點任務,明確目標,細化方案,確保主要措施銜接到位、落實到位。
第二節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十四五”期間市本級套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投入年均增長15%,到2025年,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6%。推動財政科技投入向研發活動傾斜,引導社會資本流入科技創新領域,放大公共財政投入的撬動效應。全面落實國家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優惠政策。貫徹落實省支持科技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最佳化市級科技創新配套政策,引導縣(區)加大財政科技投入。
第三節 強化督查考核
構建突出創新導向的績效考核體系,將創新發展成效作為市直各單位和縣(區)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指標。構建以創新投入、創新產出、自主創新能力、人才貢獻、成果轉化率等要素相結合的創新發展考評體系,建立合理、最佳化、完善的考評指標和考核辦法。定期跟蹤規划進展情況,建立健全督查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狠抓工作落實。
第四節 營造創新氛圍
加強對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典型創新創業人才和創新型企業的宣傳,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人員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積極倡導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讓創新驅動發展理念成為全社會共識,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政策解讀

一、決策背景和依據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進一步明確銅陵市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依據《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銅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二、制定意義和總體考慮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聚焦“智造新銅都、生態幸福城”城市定位,聚力“創新驅動、創業強基、創優提質、創富惠民,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新階段現代化幸福銅陵”的關鍵五年。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對我市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規劃主要描繪未來五年我市科技創新發展藍圖,是指導我市“十四五”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檔案,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期限為 2021-2025年。
  三、研判和起草過程
  1.2020年12月-2月,規劃編制工作公開招標、開標、評標,確定中標單位,簽訂規劃編制契約。
  2.2021年3月-4月,總結全市“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蒐集部門、縣區、園區和重點企業相關“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工作思路的基本資料。
  3.2021年5月底-7月底,2021年5月底前規劃編制單位拿出了規劃初稿;6月15日召開了第一次局長辦公會議,對規劃初稿進行了專題研究;7月底前形成規劃第一輪徵求意見稿。
  4.2021年9月中旬-11月中旬,省科技廳召集16個地市召開專題會議;11月中旬,由局分管領導牽頭,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集中封閉,對規劃編制單位提供的規劃徵求意見稿進行修改完善,形成第二輪徵求意見稿。
  4.2021年12月-2022年1月18日,2021年12月,先後組織召開銅陵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徵求意見會和專家評審會;12月31日,規劃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2022年1月18日第二次召開局長辦公會對規劃送審稿進行了專題研究,最終形成規劃送審稿。
  5.2022年1月-2月,2022年1月27日通過了市法制辦的合法性審查,2022年2月17日通過了市委政法委的風險評估備案”。
  6.2022年3月3日,《銅陵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正式印發。
  規劃全文共分9章32節。規劃全面總結了“十三五”以來科技創新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客觀分析了當前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四、工作目標
  到2025年,全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實現“三突破四倍增五提升”。
  三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端研發平台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等取得突破
  四倍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企業吸納技術契約成交額等實現倍增
  五提升: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開放融合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滾動實施科技重大專項100項,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實現倍增,達到1500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實現倍增。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3.5%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1.5%,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實現倍增,達到520家。
  ——提升開放融合創新能力:推進皖江中心、先進結構材料研究院、中科大醫藥和新材料研究院建設,高端研發平台建設取得突破。省級以上研發平台總數達到150個,企業吸納技術契約成交額實現倍增,超過60億元。
  ——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科研管理、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突破。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2個,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總數達到12個,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總數達到50個。
  ——提升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市本級套用技術研發資金達到1億元,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資源環境、生命健康、平安銅陵建設等社會事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五、主要任務
  (一)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強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在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突破。實施重點研究與開發計畫,最佳化提升傳統產業,支撐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加快構建銅陵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引導規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倍增提質高新技術企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促進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投入、技術研發、人才引育、成果轉化的主體。
  (三)高標準推進創新載體建設
  圍繞“1+3+3+N”產業體系,推進產業技術研發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強化銅陵獅子山國家高新區引領示範作用,提升銅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力爭在高端研發平台建設上取得突破,支撐園區錯位發展,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
  (四)提升開放融合創新能力
  積極貫徹“四創兩高”部署,借力中部崛起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打造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完善技術市場體系,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積極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在更高的起點上、更大的範圍內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不斷提升開放融合創新能力。
  (五)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深入實施“銅都英才”計畫,健全人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引培機制,加快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六)最佳化科技創新服務環境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健全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推進科技金融融合發展,強化專利創造與運用,力爭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
  (七)支撐全社會可持續發展
  聚焦鄉村振興、生命健康、社會民生等領域,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兩強一增”行動計畫,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的示範套用,促進農民增收,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全面提升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創新舉措
  (一)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發揮企業和企業家在創新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業家參與研究制定技術創新規劃、計畫、政策。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完善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歸屬制度,建立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託等多種科技項目實施方式,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團隊和個人積極參與科技項目研發活動,開展重大技術攻關,攻克一批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產業重大關鍵技術。
  (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專項行動計畫。以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為核心,以“科升高”“規進高”“招引高”為主要抓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專項行動計畫,建立高新技術後備企業培育庫,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組建市級以上各類研發平台,推進產業向高新技術化發展。
  (三)試點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產品首張訂單和推廣套用激勵政策。通過政府首購、推廣套用補助、科技保險補貼等多種途徑支持銅陵本地製造,鼓勵我市科技型小微企業自主創新,加快創新產品推廣套用,降低中小微企業新產品開發風險,引導企業開展創新產品開發,幫助科技型小微企業開拓市場。
  (四)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
  加強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與交流,構建在市級、行業和企業層面產學研合作體系。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創新合作。引進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在銅設立分支機構。進一步深化與銅陵學院的戰略合作。重點在先進結構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推動區域科創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飛地經濟”,探索科技成果“外部孵化、內部轉化”新模式。
  (五)推進科技金融融合發展
  吸引社會創業投資機構在銅註冊或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本地企業家從事天使投資。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引領帶動作用。支持金融機構設立專營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機構。面向中小科技企業發展智慧財產權質押、科技保險等金融產品對接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設立銅陵市科技成果轉化子基金。
  七、保障措施
  圍繞我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科技投入,強化督查考核,營造創新氛圍,保障規劃制定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領導機制和工作體系,充分調動縣區積極性,圍繞重點任務,明確目標,細化方案,確保主要措施落實到位。
  (二)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市本級套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投入年均增長15%;進一步最佳化市級科技創新配套政策,引導各縣(區)加大財政科技投入。
  (三)強化督查考核
  構建創新發展考評指標體系,定期跟蹤規划進展情況,建立健全督查工作機制。
  (四)營造創新氛圍
  加強宣傳,弘揚科學家精神;積極倡導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解讀機關:銅陵市科學技術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