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鐵器,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後期開始使用金屬,首先用銅器,春秋戰國之際廣泛使用鐵器。銅鐵器的使用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見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鐵器
- 用途:祭祀、生活用具及農具、兵器
- 歷史意義:中國古代文明見證之一
- 銅器年代:商周
- 鐵器年代:春秋戰國
- 銅器發源:四千年前的黃河流域
銅器,早期銅器,商周銅器,鐵器,早期鐵器,戰國鐵器,冶鑄技術,
銅器
早期銅器
考古發現的商以前的銅器約三百餘件,出土於黃河流域及其以北的燕遼地區古文化遺址中。時代最早的是馬家窯文化遺址和馬廠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刀,年代是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2300年。成批發現的早期銅器以甘青地區齊家文化遺址為最多,達四十多件。器類有鏡、指環、斧、刀、錐、匕,等等。其中既有紅銅器物,也有青銅器物。在黃河流域中下游的龍山文化遺址中,也陸續發現一些早期銅器。這些發現表明,在距今四千年前,黃河流域已進入早期青銅時代。
商周銅器
商周是中國青銅器製作的鼎盛階段,銅器大都是銅和錫、鉛合金的青銅器。
據考古發現,商早期青銅器既有鼎、爵、斝、觚、盉等容器,又有刀、錐、錛、鑿、戈、鏃、魚鉤等工具及鑲嵌綠松石的銅牌飾。鑲嵌工藝和青銅容器的較多出現,標誌著商代早期青銅冶鑄業已相當發達。商代中期的銅器發現更多,容器類達十多種,有大方鼎等大型器物。普遍出現銅器花紋裝飾,主要是饕餮紋。其次是小圓圈紋、渦紋、乳釘紋、弦紋。商代晚期的重要青銅器大多發現於安陽殷墟,有禮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特別是禮樂器,素為中外學者所矚目。其代表作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知的時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青銅器。成批器物的發現,首推1976年發掘的婦好墓。墓中出土青銅器四百六十多件,幾乎囊括了殷墟出土銅器的所有類別和品種。其中一些銅器造型和工藝都十分精湛;又有刻銘銅器一百多件,可為殷商文化分期斷代提供可靠的實物標準。
(見彩圖) 商代婦好鴞尊 河南安陽小屯出土 商代婦好銅鉞 河南安陽小屯出土 商代大型青銅人立像 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 商代車馬坑 河南安陽郭家莊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繼承殷商晚期的傳統,造型莊重結實,花紋裝飾崇高繁縟,流行饕餮紋、夔紋、襯以雷紋的通體紋飾,並逐漸出現有重要史料價值的長篇銘文。西周中晚期,銅器造型趨向簡樸,殷末周初常見的方鼎、觚、爵、斝、方彝基本消失,富有神秘感的獸面紋、饕餮紋已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帶狀紋飾,流行竊曲紋、瓦紋。到了東周時期,酒器明顯減少,烹飪器和盛食器增多,鼎甁均成組使用。在東周銅器中,以各國諸侯和卿大夫的禮器最多。區域性的特點亦更為明顯。在春秋中期以後,青銅鑄造工藝和加工技術有了進一步改進。青銅器,不僅數量多、體型大,而且器壁薄,造型更加合理、和諧、美觀。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器四千餘件,總重量十噸左右,其中有各重三百二十公斤的溫酒器二件,楚王賻贈的重達一百三十五公斤的銅鎛,還有錯金銘文的編鐘六十四枚,每鐘兩音,不僅是聲學、律學上的創造,也是青銅鑄造工藝的傑作;特別是使用失蠟法鑄造的尊盤,造型精巧,結構複雜,通體纖細透剔,突出地反映了當時鑄造技術的卓越成就。
(見彩圖) 鐘簴銅人 曾侯編鐘鐘架的一部分 東周曾侯編鐘 湖北隨州擂鼓墩出土
但是,殷周青銅冶鑄業很少鑄造農業生產工具。只是在長江下游和一些邊遠地區發現有較多的東周青銅農具。
鐵器
早期鐵器
中國開始冶鐵和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有些學者認為,早在殷朝早期人們已經接觸了金屬鐵,不僅能識別鐵和青銅在性質上的差異,並且熟悉鐵的熱加工性能,將其鍛打成器。
考古發現的人工冶煉的最早鐵器屬於春秋時期,目前已知的大約有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鋤(臿)刃、梯形錛刃、削、刮刀、劍(包括銅柄鐵劍、玉柄鐵匕首)、鼎等。經金相核驗,多數屬固態還原的塊煉鐵。其中的鋼劍,可能是從固態還原的鐵再滲碳鍛造而成。長沙窯嶺出土的鐵鼎和六合程橋出土的鐵塊,乃白口鐵冶鑄而成。
戰國鐵器
戰國早期的鐵器,品類與春秋晚期差不多,但開始在鐵器上採用錯金嵌玉工藝,而且在冶煉技術上發明了韌性鑄鐵。韌性鑄鐵工藝是用退火方法,使白口鐵中與鐵化合的碳(Fe3C)成為石墨而析出,以降低白口鐵脆性的柔化處理工藝。這一發明,大大提高了鐵器的實用性能,為戰國中期以後的鐵器大量套用于軍事和農業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戰國中期以後,發現的鐵器已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並見於北方的胡貉和南方的百越。出土總數已近千件,器類包括農具、手工業工具、兵器和雜器,而以農業、手工業工具為大宗。農具有、鋤、臿、鏟、鐮等品種。由於各地土質不同,同一類型的農具又有不同的形式,如有長方板楔形和長條橢圓孔形;鋤有六角形、梯形、凹形鐵口鋤和多齒鋤;鐮有矩鐮、爪鐮;等等。手工具有斧、錛、錐、鑿、錘;兵器有劍、戟、矛、匕首、胄;雜用器有削、刮刀、環、鉤、帶鉤等。(見彩圖) 北齊出行圖壁畫 山西太原婁叡墓
戰國後期,鐵器的使用推廣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在農業生產中,鐵農具已經基本上代替了木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青銅器,初步取得支配地位,為擴大耕種面積,改良土壤,深耕細作,提高作物產量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手工業中,工具也以鐵制為主。成書於戰國晚期的《管子·輕重》說:“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椎一銍,然後成為農;一車必有一斤一鋸一祦一一鑿一一軻,然後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瓮,然後成為女。”可見鐵器已成為社會生產各部門所必需的工具。
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的掌握,為大量生產優質武器創造技術條件。地下發現的戰國鐵兵器,以楚、燕兩國為最多,主要是劍、戟、矛。經金相考察,劍戟中的多數是將塊煉鐵增碳後多次加熱鍛打成形,並經淬火而成的,具有堅硬銳利的刃部和韌性的實體。
冶鑄技術
各地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鐵器,各單類器物的基本形制和外形特徵大體一致;其冶煉製作方法幾乎完全相同;各種器形演變的因襲發展關係也比較清楚。這些都反映了當時列國文化的共同性。再從當時邊境地區出土的鐵器來看,時代一般較晚,造型與內地沒有大的區別。由此可以證明,中國的古代鐵器冶鑄技術是獨自發生、發展的,並從中原向其四周推廣。大約在戰國晚期,中國鐵器由燕國傳入朝鮮,繼又傳入日本,從而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早期鐵器文化圈。
世界各國的冶鐵技術發展過程,一般經歷從固態還原的塊煉法到生鐵冶煉兩個階段,即先有鍛造的不含碳的鐵,然後才發明鑄鐵,兩者之間相距的時間很長。中國出現塊煉鐵的時間比西方晚,使用生鐵的時間卻遙遙領先。從塊煉鐵到生鐵的出現,時間可能是相銜接的,而且鑄鐵和用生鐵制鋼一直是主要的冶煉方法。這是中國古代冶鐵業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