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丁丁腔

銅山丁丁腔,徐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戲曲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山丁丁腔
  • 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在清代,由於黃河及大運河從徐州改道,徐州北的利國驛成為大運河流入微山湖的停靠碼頭,所以微山湖一段的厲灣、寄堡一帶,經常停泊著南方運糧的船隻及停有保衛運糧船安全的砲划子船,船上的南方人、北方人會演唱很多小調。天長日久,岸上的農民學會了那些腔調,越是到太平豐收的年景,唱的人也就越多。

文化特徵

有時很多會唱的農民便自發地在一塊兒唱和。開始由一個人哼著玩,後發展到兩人對唱。那時,人們把它稱為“太平歌”,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琴聲“叮叮咚咚”清脆悅耳,故稱“丁丁腔”。丁丁腔在聲腔曲調的風格上不但有北方戲曲的剛健挺拔的特色,而且也具備了南方戲曲清婉抒情的格調。新中國成立初期,徐州戲校招收50多名丁丁腔學員,聘請利國鎮丁丁腔藝人授課,“丁丁腔”曾改名為“徐劇”,學習班命名為“徐劇班”。現在的丁丁腔共有八句腔,平韻、陽韻、花韻、發腔、對口、對口煞板、平韻垛板、五字韻垛板、掃腔、腰鑼釵等18個主要聲腔。“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是銅山丁丁腔的藝術特色,曲調變化較多,但關鍵是哼哼,即在實字唱前或唱完後,加入“哼”、“嗨”或“哎哎哎哼嗨”等虛字來美化腔調。銅山丁丁腔的唱詞較注意押韻,韻腳的選擇是為了美化聲腔,詞格的選擇是為了強化節奏。韻腳變化愈多時,節奏愈顯得緊張,則表達的感情也就愈強烈。傳統劇目主要有《降香》、《送茶》、《站花牆》、《下山》、《勸嫁》等;近現代劇目主要有《土地還家》、《一家光榮送參軍》、《新結婚》、《挑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