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道坐標系和旋臂結構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朱紫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道坐標系和旋臂結構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朱紫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針對目前銀道坐標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高精度測量銀河系精細結構的需要,通過多波段巡天觀測資料重新測定平均銀道面,從而建立在ICRS框架下的新銀道坐標系和建立銀道系-赤道系的轉換關係,推進IAU關於銀道系問題的新決議來替代IAU1958決議。根據大量的天體測量、視向速度和多波段測光觀測數據,完成一部集合天體測量參數、視向速度數據和多波段測光資料的綜合星表,為銀河繫結構、運動學和動力學研究提供比較完備和可靠的數據來源,並根據未來新的觀測資料實現便利的實時更新。根據利用紅外測光等方法新發現的遠距疏散星團,利用綜合星表和PPMXL資料,測定百餘顆星團的天體測量參數,並開展大尺度銀河系旋臂結構和演化研究。同時,採用綜合星表,開展盤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研究。
結題摘要
針對當今銀道坐標系中存在的問題,分別採用射電連續譜觀測數據、近紅外和中遠紅外巡天資料,包括SPECFIND V2.0射電連續譜觀測資料、2MASS近紅外巡天觀測資料、中遠紅外AKARI和WISE巡天資料,直接在ICRF框架下測定了銀道坐標系基本面的定位。綜合不同波段下的測定結果,給出了銀道坐標系和由ICRF所定義的赤道坐標系之間的轉換關係。結合微角秒精度水平天文參考系研究,深入分析了銀河系光行差效應對未來Gaia恆星參考架的影響,在銀河系盤星平坦旋轉曲線和銀心處剛性旋轉曲線的假設下,統計上分析了銀河系光行差對恆星視自行的觀測影響,發現近銀心處銀河系光行差對恆星視自行的影響可達到150微角秒/年,這對Gaia微角秒觀測精度將是非常顯著的,並對銀河繫結構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為了儘早準備好利用Gaia數據開展銀河系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部集天體測量與天體物理參數為一體的綜合星表編制。通過細緻分析建立了一部以Tycho-2為骨幹的ACAD星表(Astrometric Catalog associated with Astrophysical Data,),更新了其中的天體測量參數。分析和比較了近年來諸如RAVE等多部視向速度觀測數據,綜合給出7.8萬餘顆恆星的視向速度數據。由GCS等巡天數據,得到1萬餘顆恆星的豐度和年齡等資料。同時收入了35萬多顆星的光譜型數據等。利用ACAD完備的天體測量和天體物理資料,對不同年齡或不同豐度的恆星,分別測定了Oort常數和太陽本動速度等參數。結果顯示,相對“冷盤”的太陽本動速度在銀河系旋轉方向上的分量明顯大於Dehnen & Binney(1998)所給出的結果,反映出盤的演化不同與Dehnen & Binney的結論。分別利用數百顆疏散星團、經典造父變星、O-B型超巨星等,研究了銀河系在太陽附近約3—5kpc的旋轉曲線,利用運動學方法重新測定了包括銀心距在內的銀河系常數。為了結合未來Gaia空間速度場數據分析,開展了LAMOST光纖光譜數據的分析,發現目前LAMOST視向速度系統可能存在比較大的系統問題,獲得了銀河系常數和旋轉曲線的初步測定結果。 結合參考系理論和方法研究內容,項目還開展了與深空探測密切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套用研究,以滿足我國空間天體測量和深空探測計畫的迫切需求。項目共發表研究論文8篇,其中SCI論文4篇,另向航天部門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