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旱生菊科植物。分布東崑崙山,生於海拔3800-4300m高寒荒漠。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光、耐寒;生長強健,對土壤要求不高。葉銀白色,株形勻整;可自然於石塊交接處貼合生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蒿
- 學名:Artemisia austriaca Jacq.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屬:蒿屬 Artemisia
- 亞屬:蒿亞屬 Subgen. Artiemisia
- 組:艾蒿組 Sect. Abrotanum
- 種:銀蒿
- 分布區域:中國內蒙古、新疆及伊朗,前蘇聯,奧地利
- 系:矮叢蒿系 Ser. Caespitosae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生長環境,主要價值,化學成份,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時成半灌木狀。主根木質,斜向下;根狀莖細或稍粗,匍地或斜向上,有營養枝,並密生營養葉。莖直立,多數,高15-50厘米,基部常扭曲,木質,直徑2-5毫米,分枝長或短,斜向上或貼向莖;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密被銀白色或淡灰黃色略帶絹質的絨毛。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卵形或長卵形,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6枚,小裂片狹線形,具長葉柄,花期上述葉凋謝;中部葉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4厘米,寬1-2.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再次3全裂或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長2-12毫米,寬0.5-1毫米,先端鈍尖,葉柄長0.5厘米;上部葉羽狀全裂,無柄;苞片葉3裂或不分裂,而為狹線形。頭狀花序卵球形或卵鐘形,直徑1-2毫米,無梗,多數,斜展或下垂,稀少上展,在分枝或小枝上排成密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短小,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背面密被銀白色或灰白色絹質絨毛,邊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卵形,長卵形或長卵狀匙形,半膜質至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3-7朵,極小,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線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稍叉開;兩性花7-8朵,花冠管狀,檐部背面有短柔毛,花葯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瘦果橢圓形,略扁,頂端有小突起的花冠著生面。
生長習性
銀蒿是山地荒漠草原植被中的次要伴生種。生長在乾旱谷底,流過水的地方,稍有坡度的地方不見。常常在一些局部地段形成單一密集的群叢。4月中旬返青,花期8-9月。生育時間長,生活力強,適應極硬的土壤,要求水分條件比博樂蒿、冷蒿、豬毛蒿、鐵桿蒿等蒿類較高。
生長環境
產內蒙古(集寧)及新疆(北部);生於中、低海拔地區的乾旱草地、灘地、疏林下、鹽土性草地、沙質草灘、乾旱地區的溝底及荒地等。
伊朗、蘇聯及歐洲中部和西南部及東部各國均有。
模式標本采自奧地利。
主要價值
- 含揮髮油,作香料用;也含牲畜食用的粗蛋白、纖維素,牧區作牲畜的飼料。
- 適於庭院景觀布置及盆栽觀賞。
- 銀葉蒿是極好的鑲邊及地被植物,適應壞境能力強,基本上無須人工灌溉,就可以獲得較好的觀賞效果。
化學成份
銀蒿中7種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了銀蒿中7種微量元素的含量,結果表明銀蒿中Ca的含量最高,Zn、Na、Fe的含量次之,為銀蒿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