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毛龍葵,雙子葉植物綱茄科茄屬,原產於南北美洲。全身有毒,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潛在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毛龍葵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屬:茄科茄屬
- 原產:南北美洲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傳播途徑,危害情況,檢疫與防治,
形態特徵
銀毛龍葵是一種直立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30-80厘米;莖直立,分支,覆蓋著許多細長的橘色刺。表面有稠密的銀白色絨毛;葉互生,長2.5-10厘米,寬1-2厘米,邊緣常呈扇形,葉脈上常具刺。花紫色,偶爾白色,通常直徑為2.5厘米左右,但也可到4.0厘米,具5個聯合的花瓣形成的花冠和五個黃色的花葯,果實為光滑的球狀漿果,直徑為1.0-1.5厘米,綠色帶暗條紋,成熟時呈黃色帶橘色斑點。種子輕且圓,平滑,暗棕色,直徑為2.5-4毫米,每個果實里大約有75個種子。
銀毛龍葵經常與Solanum esuriale Lindl.相混淆,後者具橢圓形的葉片,淺黃綠色的果實,短而粗的花葯,且通常無刺。
銀毛龍葵10—11月可從根上進行營養繁殖。植物在11月或12月到4月開花、結果。死亡的莖帶有漿果,通常會保留幾個月。種子秋季萌發,幼小的植株在幾個月內就可形成龐大的根系。根深,分支多,垂直和水平的根一般超過2米。銀毛龍葵生命力極強,即使經過收割,仍會重新生長出來,甚至處在收割後2-3周乾燥環境下,仍不能阻止花的形成。
生長環境
常生長於麥田和牧場等地。
分布範圍
原產南北美洲,現被認為其能適應不同的氣候帶,在美國、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智利、印度、南非、澳大利亞均有分布。 1909年,第一次記錄出現於澳大利亞北墨爾本,現已遍布各大洲。在維多利亞,銀毛龍葵分布於年降雨量在300-560mm的許多地區。
傳播途徑
種子傳播或由其多年生的根進行營養繁殖,根的各個部分都能形成枝芽,1厘米左右的根,就可成活。種子還可由風、水、機械、鳥類、動物(或內部或外部)攜帶傳播,大約10%的種子經綿羊的消化道也可保持活力。帶有成熟果實的死亡植株,種子從母體脫落後,常由風傳播。
危害情況
常侵入麥田和牧場,銀毛龍葵常與其他植物爭奪水和養分,是耕地和牧場的主要雜草。
植物各部分,尤其是成熟果實對動物有毒。常有家畜因此而受損失,牛比綿羊更易受影響,但山羊不受影響。中毒跡象為流涎,鼻音失控,呼吸困難,浮腫,顫抖,糞便稀鬆。
檢疫與防治
檢疫
在生長期或開花期,到可能生長地進行踏查,根據該植物的形態特徵進行鑑別,確定種類,記載混雜情況和混雜率。對進出口和國內調運的種子進行抽樣檢查。種子每個樣品不少於1千克,檢驗是否帶有該檢疫雜草的種子。
防治
機械防治:對銀毛龍葵傳播地須用機械工具進行徹底的清除。一旦發現銀毛龍葵出現立即對其進行處理,避免讓牲畜吃銀毛龍葵的果實,因為會增加種子傳播的機會。家畜離開銀毛龍葵傳播地後須隔離6-7天以防止種子通過消化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