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新月:發現梁實秋及其他

鉤沉新月:發現梁實秋及其他

《鉤沉新月:發現梁實秋及其他》集陳子善先生二十餘年對“新月派”文人研究之精華,尤以對代表人物徐志摩,梁實秋等多位作家散佚作品的發掘和生平行誼的考證為特色,不僅把對“新月派”的研究推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更是一部以細節激活現代文學史的力作。

基本介紹

  • 書名:鉤沉新月:發現梁實秋及其他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309頁
  • 開本:32
  • 作者:陳子善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中華書局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鉤沉新月:發現梁實秋及其他》中研究文人間交遊的點滴往事、挖掘整理他們散佚的篇章文字,在給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往他們現實生活的時空之門、讓我們得以現身於他們的生活情境之中的同時,也打通了文化史上的諸多脈絡,讓書中的歷史、故事鮮活起來。

作者簡介

陳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現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數據與研究中心主任。先後就讀於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長期致力於張愛玲、周作人、郁達夫、梁實秋等現代作家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著有《遺落的明珠》、《中國現代文學側影》、《文人事》、《撈針集》

圖書目錄

胡適編
新發現的胡適《(嘗試集)第二編初稿本自序》
胡適與林語堂日記中的平社
從“獅子”到“法國王”
胡適佚文鉤沉——關於《(建設理論集)編選感想》
徐志摩編
徐志摩佚詩與狄更生
徐志摩佚詩與佚簡重光
徐志摩佚詩與佚簡重光(續)
“極妙的一段文學因緣”——泰戈爾、徐志摩與姚茫父
徐志摩《猛虎集》簽名本
關於話劇《卞崑岡》的對話
書比人長壽——為徐志摩百年誕辰而作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關於《愛眉小扎》及其他
徐志摩愛情日記出版考略
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徐志摩未刊日記》序
《徐志摩與滬江大學》序
聞一多編
新發現的聞一多佚詩和筆名
聞一多集外情詩
關於聞、梁佚詩的通信
梁實秋編
青年粱實秋的五首新詩
梁實秋早期情詩《尾生之死》
遺落的明珠——新發現的雅舍佚文瑣談
《星期小品》與“雅舍”佚文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雅舍小品補遺》編後
梁實秋也寫過小說
新發現的新月書店史料
研究魯迅雜文藝術第一人——粱實秋
梁實秋筆下的“‘五四’奇人”辜鴻銘
君子之交淡如水——略說吳宓與粱實秋的交往
梁實秋與老舍的文字交
梁實秋與陳衡粹
梁實秋與胎死腹中的《學文季刊》
尺牘短寸心長——粱實秋致王敬羲佚筒淺說
葉公超編
水木清華地文章新月篇——《葉公超批評文集》編後
一筆重要的文學遺產——“葉公超佚文專輯”前言
葉公超的佚文《買書》
關於葉公超兩題
“新月”諸子編
孤高的真情——《朱湘書信集》序
碩果僅存的“新月”詩人孫大雨
孫大雨和泰戈爾
新詩先驅的成就和遺憾——讀《孫大雨詩文集》
詩人與學者的完美結合——粱編《林徼因文集》讀後
陳夢家的處女作
簡說《夢甲室存文》
一個人的談話——《洵美文存》編選者吉
“賭博”小說和“影射”小說——邵洵美小說集《貴族區》序
邵洵美的自畫像

後記

本書是我從1980年代後期至今,研究“新月派”諸子文章的結集。“新月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已不必我再辭費了,我只在這裡對我研究“新月派”的歷程作一簡要的回顧。
與許多同道一樣,我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是從魯迅起家的。具體地說,是從注釋《魯迅全集·書信卷》起步的,逐漸擴大到與魯迅關係密切的郁達夫、周作人、臺靜農等作家,再擴大到與魯迅意見相左、乃至發生過嚴重衝突的“新月派”諸子。我認為,這是一個自然而正常的過程。因為現代文學史本來就是豐富多彩、錯綜複雜的,不研究魯迅的對立面,甚至對魯迅的對立面簡單地全盤否定,都不是嚴肅的現代文學研究者應持的態度。如果這樣做,魯迅研究其實也無法再進一步深入。
當我開始關注“新月派”諸子時,我發現除了梁實秋還在台北、孫大雨還在上海,其他各位都已經謝世了。時不我待,我多次向孫大雨先生請教,獲取了一些“新月派”的寶貴資料。但當我打算設法聯繫粱實秋先生時,卻傳來了他於1987年11月30日在台北溘然長逝的墨耗。我前所未有地強烈感受到時問的無情。隨著。新月派”那一代人幾乎凋零殆盡,研究他們的難度大大增強了。譬如,粱實秋使用過不少筆名,如果他還健在,就可一一向他求證,但他作古以後,就只能摸索考查了,有的筆名很可能就會成為永遠無法破解的謎。
大約從1988年起,我把我的研究重心向“新月派”諸子傾斜,尤其注重對粱實秋、徐志摩的研究。當時,我的同行已在“新月派”諸子研究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位的研究資料集已經出版,我只不過做了一些“新月派”諸子生平交遊的探幽發微、集外詩文的補闕拾遺而已。因為這些一直是我的治學興趣和路徑之所在。 毋庸諱言,在“新月”諸子中,我在粱實秋研究上所下功夫最多。我編纂7《梁實秋著譯年表(1920—1949)》(刊於1988年11月至,1989年6月《香港文學》第47—54期),考證了一些粱實秋筆名,編訂了多種梁實秋集外文編,編注了《粱實秋文學回憶錄》和《回憶梁實秋》等書,從而為粱實秋研究文獻保障體系的初步建立盡了一點綿薄之力。我一直認為只有當這項基礎性的工作做好了,對一位作家的研究才可能真正開始。
現在,承中華書局上海分公司美意,我把歷年所作關於“新月派”諸子的長長短短的研究文字編成一書,以供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新月派”感興趣的讀者參考。書中有考證,有論析,有書評,有序跋,還有對話和通信,部分篇章是首次結集。由於寫作甘間跨度較大,各文體例不一致,為了儘可能保持文章原貌,除了個別錯漏略加訂正、注釋格式稍作調整外,均不作統一。
是為跋。
陳子善
2013年6月24日於上海梅川書舍

序言

2009年秋季,胡適的新詩集,也是中國新詩運動的開山之作《嘗試集》第二編初稿本驚現杭州西泠印社拍賣會。這是近年來首次出現如此集中又相對完整的不為人知的胡適詩稿,是胡適作品版本研究上的一個重要發現。
這部《嘗試集》第二編初稿本為毛邊紙合訂本,總計58頁,胡適墨筆所書,又有多處紅筆修改補充,編訂於1918年6月。而《嘗試集》1920年3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初版,換言之,該稿本是《嘗試集》初版本所收第二編的初稿本。由此也可見,早在《嘗試集》問世兩年前,胡適就已著手編選這部被文學史家認定為劃時代的新詩集了。
把這部《嘗試集》第二編初稿本與《嘗試集》初版本里的第二編作一比較,是很有意思的。初稿本共收《一念》、《鴿子》、《人力車夫》、《十二月五夜月》、《老鴉》、《三溪路上大雪裡一個紅葉》、《新婚雜詩(五首)》、《老洛伯》、《四月二十五夜》、《看花》、《你莫忘記》、《如夢令》、《十二月一日奔喪到家》、《關不住了!》、《希望》15題19首詩,其中《老洛伯》、《希望》兩首是英文譯詩並附原文鉛印3頁,另有《生查子》、《丁巳除夕》、《戲孟和》三首已分別用黑筆或紅筆圈去。到了《嘗試集》初版本第二編,抽出其中的《十二月五夜月》一首,補入《應該》、《送叔永回四川》、《一顆星兒》、《威權》等11首詩。《嘗試集》1920年9月再版本的第二編,又補入《示威?》、《紀夢》等6首詩。《嘗試集》的定本是1922年10月出版的“增訂四版”。把增訂四版本第二編與初稿本比較,就增刪更大,差別更大。因此,這部第二編初稿本對探討《嘗試集》從手稿開始的版本變遷的價值是不容置疑的。
更令人欣喜的是,《嘗試集》第二編初稿本前有胡適本人的一篇自序(以下簡稱《初稿本自序》),這是海內外胡適研究界以前不知道的。《嘗試集》初版本中,第一編有序,附錄的《去國集》也有序,唯獨第二編無序。《初稿本自序》的發現,說明《嘗試集》第二編原來也是有序的!現把這篇序照錄如下:
我初到紐約時,看見那些方塊形的房子,覺得沒有詩料可尋。不料後來居然做了許多詩。《嘗試集》的第一編,除了一首《百字令》,兩首《如夢令》之外,全部是在紐約做的。自從我去年秋間來北京,——塵土的北京,齷齪的北京,——居然也會做了一些詩。我仔細想來,這都是朋友的益處。紐約的詩,是叔永、杏佛、經農、覲莊、衡哲五個人的功,北京的詩是尹默、玄同、半農三個人的影響。有人說過。思想與文學都是社會的出產物,這話真不錯。西洋人著書往往把他的書“貢獻”給他所最敬愛的親人師友。我若真箇仿行此俗,一定把《嘗試集》的第一編貢獻給叔束們五個人,——只怕有人不肯受這種旁行小道的貢獻!——一定把第二集貢獻給尹默們三個人。我想這三位或者不至於不肯受這種貢獻了。
這一編與第一編不同之處全在詩體更自由了。這個詩體自由的趨向,我曾叫他做“詩體的釋放”。詩體有四個部分:一是用的字,二是用的文法,三是句子的長短,四是音節。(音節包括“韻”與“音調”等等。)音節是釋放與未釋放的詩體都該有的。如“關門閉之掩柴扉”,以音節論,有什麼毛病可指摘?姑且不論。我的第一編只做的第一、第二兩層的一部分。只因為不曾做到第三步的釋放,故不能不省時夾用文言的字與文言的文法。後來因玄同指出我的白話詩里許多不白話的所在,我方才覺得要做到第一第二兩層,非從第三層下手不可。所以這一編的詩差不多全是長短不齊的句子。這是我自己的詩體大釋放。自經這一步的釋放,詩體更自由了,達意表情也就能更曲折如意了。如《老鴉》一首,若非詩體釋放,決不能做這種詩。若把《老洛伯》一篇比《去國集》里的《哀希臘》十六章,那更不用說了。
這種詩體的釋放。依我看來,正合中國文學史上的自然趨勢。詩變為詞,詞變為曲,只不過是這三層(字,文法,句的長短)的釋放。詞是長短句了,但還有一定的字數和平仄。曲的長短句中,可加襯字,又平仄更可通融了,但還有曲牌和套數的限制。我們現在的詩體大釋放,把從前一切束縛自由的枷鎖鐐銬,攏統推翻: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要怎么說,就怎么說。詩的內容,我不配自己下批評,但單就形式上,詩體上,看來,這也可算得進一步了。
民國七年六月七夜,胡適。
這篇《初稿本自序》是否全文?開頭部分似有缺失,待考。
有意思的是,在耿雲志主編的《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十一冊中,也收有一篇《(嘗試集>第二編自序》。這篇《自序》僅兩段文字,經仔細核對,這兩段內容與《初稿本自序》的第二、三段完全一致。換言之,這篇《自序》缺了《初稿本自序》的第一段,也許是《初稿本自序》的第二稿。而且從筆跡判斷,這篇《自序》是他人的抄本,並非出自胡適本人手筆。為何後來《嘗試集》正式出版時,第二編《初稿本自序》和抄本的《自序》都棄之未用,也待考。不過,這兩篇自序中關於“詩體大釋放”的一些意見,經過修改充實後,已經寫入《嘗試集》初版本的自序中了。
儘管如此,《第二編初稿本自序》仍應引起重視。胡適在序中回顧了自己當時在紐約和北京嘗試創作新詩的經歷,以及他所先後得到的任鴻雋(叔永)、陳衡哲、楊杏佛、朱經農、沈尹默、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鼓勵和支持此序初步闡釋了胡適的“詩體大釋放”觀點,簡要論述了中國詩歌從詩變為詞、詞變為曲、曲再變為白話詩的過程,並且探討新詩創作“把從前一切束縛自由的枷鎖鐐銬,攏統推翻”如何成為可能,對研究胡適新詩觀的形成、對研究早期中國新詩都有不容忽視的參考價值。
2012年12月17日是胡適誕辰120周年,就以這篇小文作為對這位“但開風氣不為師”的中國新詩倡導者的紀念。
(原載2012年12月18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