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栲(鉤栲)

鉤栲(鉤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鉤栲,別名:鉤栗、藏采、硬葉櫟、大葉錐栗、巢鉤子、長甜櫧子、(木都)子、栲櫧、猴栗、木栗、猴板栗。喬木,高達30米。產於富寧、廣南,生於海拔1000—1550米濕潤的山地疏林中。

基本介紹

來源,形態,生境分布,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方,用途,文獻來源,

來源

藥材基源
鉤栲鉤栲
為殼斗科植物鉤栲的果實
採收和儲藏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去殼,種子曬乾,研粉。
鉤栲鉤栲
鉤栗鉤栗

形態

喬木,高達30m。樹皮暗灰色或紅褐色;淺縱裂;幼枝無毛,皮孔微凸起。葉互生;葉柄長1.5-3cm;葉片厚革質,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5-40cm,寬5-20cm,先端漸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兩側不對稱或近對稱,邊緣中部以上具鋸齒,葉下面被紅褐色或灰棕色鱗秕,老葉下面通常灰白色,羽狀側脈15-18對。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圓錐狀或穗狀,較疏散,長15-20cm;雌花序長可在達30cm,花序軸無毛,雌花單生於總苞內。
果序長達10-20cm,無毛,殼斗具1果,球形,連刺徑6-8cm,4瓣裂,殼斗壁厚3-4mm,刺長1.5-2.5cm,多次分枝,基部匯全生成束,全部遮蓋殼斗,刺密生;堅果為頂部壓扁圓錐形,直徑2-2.8cm,高1.5-1.8cm,密生褐色絨毛,果臍與果底部幾同大。花期4-5月,果期翌年8-10月。
鉤栲鉤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200-1600的山地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東部、貴州、雲南東部等地。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厚腸;止痢。主痢疾
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
《浙扛天目山藥植志》:"治痢疾:果實(去殼)用水磨法製成澱粉,曬乾。服時取澱粉用溫開水調成漿狀,加糖,再用拂水沖熱服。"

用法用量

內服:研粉,15-30g,沸水沖。
可以加入適量白糖熱水沖服。

附方

治痢疾:果實(去殼)用水磨法製成澱粉,曬乾。服時取澱粉用溫開水調成漿狀,加糖,再用沸水沖熟服。

用途

木材供建築、車船、家具等用材;種子含澱粉25—30%,可食用或釀酒;樹皮含單寧6—7.4%,是栲膠原料。

文獻來源

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1873); A. Camus(1929); 陳嶸(1937)*; 圖鑑(1972)*; 徐、任(1975)*.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