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骨沙雞子

針骨沙雞子,Phyllophorus spiculata (Chang,1935),沙雞子科沙雞子屬的一種海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針骨沙雞子
  • 拉丁學名:Phyllophorus spiculata (Chang,1935)
  • :動物界
  • :棘皮動物門
  • 亞門:游移亞門
  • :海參綱
  • 亞綱:海參亞綱
  • :枝手目
  • :沙雞子科
  • 亞科:沙雞子亞科
  • :沙雞子屬
  • 亞屬:擬沙雞子亞屬Phyllophorella
  • :針骨沙雞子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分類信息

拉丁名稱 Phyllophorus(Phyllophorella)spiculata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中文目名 枝手目
拉丁目名 Dendrochirotida
中文科名 沙雞子科
拉丁科名 Phylloporidae
中文屬名 沙雞子屬
拉丁屬名 Phyllophorus
分布類型 海水

形態特徵

中等大,體長40-9Omm,直徑15-3Omm。體呈黃瓜形,前端常較粗壯。管足很多,遍布全體。觸手20個,分兩圈排列(15+5)。肛門周圍有5組細疣,疣下各有1個齒。石灰環發達,各輻板前端被一深的缺刻分為左右兩個不等部分,後端有不很長的分叉後延部,各後延部由3-4塊板構成;石灰環間輻板為五角形,前端尖,後端略凹。體壁較薄,有許多桌形體骨片。桌形體底盤較大,呈圓形或帶方形,周緣不平滑,有發達的棘狀突出,有4箇中央孔和6-8個或者更多的周緣孔。
桌形體塔部低,由4個立柱和1個橫樑構成,塔頂中央有一小孔,孔緣有4-6個小齒。觸手內有密集的花紋樣體和小的桿狀體。翻頸部僅有花紋樣體。管足內有端板,端板周圍有穿孔板。酒精標本為灰黃色,夾有黑色斑塊。
分布 福建廈門到廣西北海,北部灣沿岸和海南島;新加坡和澳大利亞西部。體稍呈紡錘形,前端較粗鈍;長為3.5-6.5厘米,橫斷面直徑為1.5-2.5厘米。管足很多,散生在全體表面。口和肛門皆端位。觸手20個,15個較大,5個較小,排列為內外2圈。肛門周圍有5個小齒。波里氏囊和石管都是一個。
石灰環各輻片的前端被一個深缺刻分為左右兩個不等的部分,各部分又分為2個齒狀突起;各輻片的後端連有2個分離的延長部,每個延長部包括3-4節。石灰環的各間輻片為五角形,前端成長圓錐狀,後端略凹(3)。
體壁較薄,皮膚內的骨片有密擠的桌形體和針形體(2)。桌形體的底盤較大,為圓形或略帶方形,周緣具棘,有4箇中央孔和6-8個邊緣孔;桌形體的塔部低,由4個短立柱構成,塔頂有4-6個小齒連結成一環孔(1)。泄殖腔部分的皮膚內,除桌形體和針形體外,還有C形骨片。觸手內有密擠的花紋樣體和小桿狀體,桿狀體的兩端略膨大且有1-2個小孔。翻頸部皮膚內有密擠的花紋樣體。管足內有大形桿狀體。胃壁內有小形桿狀體。酒精標本為黃灰色並帶有黑色點。

生活習性

動物生活在潮間帶到水深30m的沙泥底。
拉丁目名:
DENDROCHIROTIDA
中文目名:
枝手目
中文科名:
沙雞子科
拉丁科名:
Phyllophoridae
中文亞科:
沙雞子亞科
拉丁亞科:
Phyllophorinae
中文屬名:
沙子雞屬
拉丁屬名:
Phyllophorus
拉丁亞屬:
Phyllophorella
中文亞屬:
擬沙雞子亞屬
拉丁種名:
spiculata
定名人:
Chang
年代:
1935
中文名:
針骨沙雞子
原始文獻:
Contr. Inst. Zool. natn. Acad. Peiping, 2(3):8, figs.6-8
模式產地:
福建廈門
生境:
生活於潮間帶到水深30m的沙泥底
國內分布:
福建(廈門)到廣西(北海), 北部灣沿岸, 海南島
國外分布:
新加坡, 澳大利亞(西部)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棘皮動物門 海參綱:217-21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