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漾位於蘇州市,又名鰭五漾、稽五漾、鯨魚漾,分屬吳江與浙江省,湖泊總面積為4.35平方公里。吳江境內面積約3.84平方公里,周長20808米,常水位2.97米,湖泊容積837萬立方米,湖底平均高程0.79米。漾面寬處約300米,狹處約15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魚漾
- 別名:鰭五漾
金魚漾自西向東,東連橋下水,南接古樓塘河,由5個小漾連成,其狀若平臥的鯽魚,因此得名。金魚漾承浙江湖州苕溪之洪,蓄太湖之水,流水晝夜不息,漾水清澈見底,是天然水產養殖水域。金魚漾東側為震澤八都地域,漾西、北為七都鎮邱田、行軍、李家港、菱盪灣、沈家灣、橋下、文藝兜等村。歷來是七都地區通往南潯、湖州的主航道,南端經八彎橋進入南潯鎮,北經吳漊港入太湖。
位於金魚漾東北隅的雙橋峙塔,是七都獨具特色的一處風情物景。
據史料記載,七都之名源於宋代的都圖設定。後梁開平三年吳江置縣後,共設二十九都,橫扇為四都,廟港為五都,繼而有六都、七都、八都等,其中六都、七都現應屬七都鎮區域。七都早有“太湖十景”之說,均是文人雅士吟詠之景。明末清初時新定“六都八景”,即“春塘疊翠”、“秋”游燈”、“劉漾菱歌”、“吳村煙市”、“朱圩漁舍”、“隱讀耍帆”、“雙橋峙塔”、”古杏籠庵”,其中“雙橋峙塔”為六都第一勝景。在數百年的悠久歲月中,由於世異風殊,大多的景已名存實亡,唯獨”雙橋峙塔”經過幾百年的風吹浪打雨蝕,至今風采依然不減當年,在”合理保護利用”下,雄姿煥發而盎然生輝。
雙橋峙塔即為雙橋、雙塔、一寺。雙橋為雙塔橋,雙塔橋原來有一對“孿生姐妹”三孔拱橋,呈一字長蛇形,鑲嵌在稽五漾與倪家漾中間,後來重建後西側那座改為現在的小平橋,成為現在模樣的一拱一平雙橋。雙塔,原來兩橋的東西橋堍都各鎮一石塔,”文革”期間被雙雙毀掉。一寺,即為現在的雙塔寺,亦稱浮碧庵。雙橋雙塔對峙,非常氣派壯觀,水鄉味道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