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酒肆留別欣賞

金陵酒肆留別欣賞

《金陵酒肆留別欣賞》是由李白寫的一首惜別的詩,雖然短,卻情意深長。全詩語言如同白話,但很有特色,洋溢著鄉土氣息。詩人寫情飽滿酣暢,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陵酒肆留別欣賞》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生平,

作品原文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吳姬:吳地女子。
壓酒:酒熟時將酒汁壓出。
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子弟:年輕人。
盡觴:喝乾杯中酒。觴:酒器。

作品譯文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地的女子壓好了酒請客人品嘗。金陵的年輕朋友們多來為我送行,送與被送的人都頻頻舉杯盡觴。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水,離情別意與它相比究竟誰短誰長?

作品鑑賞

楊花飄絮的時節,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裡,即將離開金陵的詩人,滿懷別緒,獨坐小酌。駘蕩的春風,捲起了垂垂欲下的楊花,輕飛亂舞,撲滿店中;當壚的姑娘,捧出新壓榨出來的美酒,勸客品嘗。這裡,柳絮濛濛,酒香鬱郁,撲鼻而來,也不知是酒香,還是柳花香。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畫面,該用許多筆墨來表現。此詩只“風吹柳花滿店香”七字,就將風光的駘蕩,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東風的情調,生動自然地浮現在紙面之上;而且又極灑脫超逸,不費半分氣力,脫口而出,純任直觀,於此,充分顯示了李白的才華。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和風吹著柳絮,酒店裡溢滿芳香;吳姬捧出新壓的美酒,勸客品嘗。“金陵”,點明地屬江南,“柳花”,說明時當暮春。這是柳煙迷濛、春風沉醉的江南三月,詩人一走進店裡,沁人心脾的香氣就撲面而來。這一“香”字,把店內店外連成一片。金陵古屬吳地,遂稱當地女子為“吳姬”,這裡指酒家女。她滿面春風,一邊壓酒(即壓酒糟取酒汁),一邊笑語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間,真是如沐春風,令人陶醉,讓人迷戀。
這兩句寫出了濃濃的江南味道,雖然未明寫店外,而店外“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楊柳含煙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見。此時,無論是詩人還是讀者,視覺、嗅覺、聽覺全都調動起來了。
“柳花”,即柳絮,本來無所謂香,但一些詩人卻聞到了,如傳奇“莫唱踏陽春,令人離腸結。郎行久不歸,柳自飄香雪。”“香”字的使用,一則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則這個“香”字代表了春之氣息,這不但活畫出一種詩歌意境,而且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筆。其實,對“滿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於“其柳花之香”,那當是春風吹來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飄香,大概還有“心香”,所謂心清聞妙香。這裡的“店”,初看不知何店,憑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實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會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書肆,在情景的協調上,恐怕也還當不起“風吹柳花滿店香”這七個字。所以這個“香”字初看似覺突兀,細味卻又感到是那么妥貼。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金陵的一群年輕人來到這裡,為詩人送行。餞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將要走的和不走的,個個乾杯暢飲。也有人認為,這是說相送者殷勤勸酒,不忍遽別;告別者要走又不想走,無限留戀,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揚州。他後來在《上安州裴長史書》說:“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白之輕財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遊,當時既年輕富有,又仗義疏財,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時也當如此。一幫朋友喝酒,話別,少年剛腸,興致盎然,沒有傷別之意,這也很符合年輕人的特點。“盡觴”,意思是喝乾杯中酒。“觴”,酒器。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金陵一行,詩人是快樂的。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節,一個讓人留戀的地方,詩人卻要走了。面對美麗的江南風物和朋友們的盛情挽留,詩人依依不捨,他在想:怎樣才能表達自己的無限惜別之情呢?也許餞別的酒店正面對大江,詩人順手一指,以水為喻:“請你們問問那東流的江水,離情別意與它相比究竟誰短誰長?”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濃,也看不見摸不著;而江水是形象的,給人的印象是綿綿不絕。但詩人不是簡單的相喻,而是設問比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以想像的空間。採用這種表現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啟發,如謝朓就寫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寫得更加生動自然。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詩構思巧妙。首句”風吹柳花滿店香“,是闃無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吳姬壓酒勸客嘗“,當壚紅粉遇到了酒客,場面上就出現人了,等到“金陵子弟”這批少年一涌而至時,酒店中就更熱鬧了。別離之際,本來未必有心飲酒,而吳姬一勸,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來,更覺情長,誰也不願舍此而去。可是偏偏要去,“來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熱鬧場面上潑了一盆冷水,點出了從來熱鬧繁華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離開金陵了。但是,如此熱辣辣的訣舍,總不能跨開大步就走吧。於是又轉為“欲行不行各盡觴”,欲行的詩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盡觴,情意如此之長,於是落出了“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結句,以含蓄的筆法,悠然無盡地結束了這一首抒情的短歌。
很多人寫離別,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謂“離愁別緒”。然而,李白這首詩中連一點愁的影子都不見,只有別意。詩人正值青春華茂,他留別的不是一兩個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這種惜別之情在他寫來,飽滿酣暢,悠揚跌宕,唱嘆而不哀傷,富於青春豪邁、風流瀟灑的情懷。

作者生平

李白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