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莊文廟

金莊文廟

金莊文廟位於縣城東5千米處的金莊村西,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古廟,這便是遠近聞名的金莊文廟。金莊文廟占地1056.4平方米,古建築面積406.4平方米。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莊文廟
  • 地址:縣城東5千米處的金莊村西
  • 占地:1056.4平方米
  • 面積:406.4平方米
主體結構,歷史由來及傳說,歷史由來,有趣的傳說,大成殿,

主體結構

文廟坐北朝陽,現存三進院落。前院有山門(不存)、明倫堂,中院有狀元門(不存)、狀元橋、泮池、神庫、神廚(不存)、東西講學堂,里院有三街門(不存)、大成殿、東西耳殿(不存)、東西配殿等十五座古建築。現存總建築面積為500餘平方米,占地1056.4平方米。大成殿面闊三間,硬山斗拱五鋪作單昂,門窗為格扇式,殿內原供孔子、四配、十哲像,後加有若和朱熹二哲像,廊下存清碑碣共五通。院內還有五爪柏一株。
外門外門
結構圖示結構圖示

歷史由來及傳說

歷史由來

大成殿為三楹加前廊青磚瓦建築,無琉璃,五脊六獸硬山頂。據清光緒八年(1882)《平遙縣誌·禮志·祠廟》載:“金莊村舊有文廟一,區舊志未載。茲按廟中原碣,系元至順四年(1333)閏三月,進士李
明倫堂實拍圖明倫堂實拍圖
郁、李鐸、李居敬、李日新、郭文質、張傅霖等十餘人所建,皆不詳里居科分。父老相傳元時有秀才十餘輩結廬於此,後俱舉進士,因創修焉。正殿祀至聖先師,並四配十哲像。”
然而,殿正中三楹大樑上,從左至右書有四個墨記,即“大元延祐二年(1315)修造”、“大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四月初四重建”、“大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閏七月重建”、“大清嘉慶七年(1802)三月十七日重建”。四個墨記字跡一致,應為嘉慶七年(1802)重建時一體書丹。殿外廊下清乾隆十八年(1753)歲次癸酉六月,為記金莊村在文廟設義學之始末的碑文中,也籠統提到該廟為元延祐年間建造,提到的出資人也是李郁等十餘人。碑文、縣誌都是歷史資料,其中出資人一致,建造年限相差十八年,而父老相傳和近年來國家級專家考證,認定該殿現存孔子和四配十哲泥塑為元初所造,其在元代的具體建造年份,確應認真考證辨析一番。
眾所周知,我國歷史上從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始,歷朝祭祀孔子的規格、祭期、禮儀、祝文、配享者、從祀者等等,都由朝廷欽定,各個朝代的規定各有差異,作為“國學”的儒學聖地之禮制,全國各地自然不敢另立規矩,均須遵制一體奉行。
據《平遙縣誌》中《汾州平遙縣葬枯骨碣銘並序》(金皇統二年,即1142年正月立)一文載,平遙縣於金天會四年(1126)九月二十一日,被金將鶻沙虎攻占,屠城數日,血染郊邑,從此成為金的領地,直至1234年元滅金。毋庸置疑,在此期間的孔廟祭禮之制,須按金朝皇帝欽定之禮制行事。金時對大成殿中的配享者有所更動。金大定十四年(1174),金世宗完顏雍準國子監奏請:“兼兗國公(顏回)親承聖教者也,鄒國公(孟子)力扶聖教者也,當於宣聖(孔子)像左右列之,今孟子以燕服在後堂,宣聖側還虛一位,禮宜遷孟子像於宣聖右,與顏子相對,改塑冠冕,裝飾法服,一遵舊制”。“禮官參酌唐開元禮,定擬釋奠儀數”。“其諸州釋奠並遵唐儀”。(《金史·志十六·禮八》)
元滅金和南宋,建立大元王朝之初,尚未具體修定對孔子釋奠的禮儀,待政權鞏固後,皇帝才有精力顧及儒學這個治國安邦之道,並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增減更定祭孔的禮制。《元史·志二十七·祭祀五·宣聖》載:“宣聖廟,太祖始置於燕京。至元十年(1273)三月,中書省命春秋釋奠,執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諸儒襴帶唐巾行禮。成宗始令建宣聖廟於京師。大德十年(1296)秋,廟成。至大元年(1308)秋七月,詔加號先聖曰‘大成至聖文宣王’。延祐三年(1316)秋七月,詔春秋釋奠於先聖,以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
很明顯,元延祐三年(1316)秋七月,元仁宗才下詔“四配”享祭的格局,說明延祐二年(1315)仍沿用金代顏回、孟子左右配享的釋奠禮制。至於西側之“十哲”列侍,早在唐代就有定製,即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游、子夏等十人。唐開元二十七(739)年,詔顏回列孔子左側配享後,即升曾參入“十哲”。所以如在延祐二年(1315)初建金莊文廟,只能是“二配十哲”之禮制。而《平遙縣誌》中所記至順四年(1335)閏三月,已是元仁宗“四配”詔後第十七年了,以“四配十哲”之制建造金莊文廟,自在情理之中。況縣誌是按初建原碣所錄,而認為初建於延祐二年(1315)者,既無月份,更未提原碣之事,可能是一個歷史失誤,不應認定。
明倫堂後的石碑(西邊)明倫堂後的石碑(西邊)
圖為請鹹豐二年的碑圖為請鹹豐二年的碑

有趣的傳說

平遙城東六七里的金莊文廟,以形象逼真、體態端莊的孔子及“四配十哲”的塑象而聞名遐邇。說起金莊文廟的來歷,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
元朝延佑年間,有十名結伴而行的舉子上京趕考,走到平遙金莊地面正好金烏西墜,天近黃昏。這十人進得村來,但見街道整潔,屋舍儼然。這些舉人向人打問住處時,有人指著村西的塾堂道:“那兒寬敞,安頓你們沒有問題。”於是這些舉子便都來到塾堂前。只見這塾堂雖然不大,但都收拾的整齊乾淨。院中東面一棵柏樹的五條樹身竟是剛出土就呈分櫱性,長得枝繁葉茂,精神斗擻。眾人來到院中,一們五十多歲的老先生迎了出來。當眾人說明來意,老先生非常熱情地迎接進屋裡。
眾人坐下互致部詢後,人們才知道這位先生姓李,是本村的一們秀才。 “李先生,你們這村不錯么!”一們四十歲左右名叫張傅霖的跟李先生攀談道,“我一進村,就感到這裡非常的不一般。” “這是這幾年好了。聽老年人說,從前我們這裡就很不錯,村子原名‘聚賢莊’,讀書做官司的人很多,於是有人想讓後代得到庇蔭,就給改了‘蔭莊’的村名,結果後來不公沒有庇護住,反而給引來一場大洪水,把個村子都給埋住了,淤泥將人們的住房也都給湮沒了,要不是院中的‘白菜柏’作記號。”李先生邊說邊指著堂院中的柏樹,“人們簡直連村子的蹤影也尋不見。後來人們覺得‘蔭莊’這個村名不好,於是就改名為‘金莊’,意思是說金子最貴重,就是再大的洪水也埋不掉,沖不走。還真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莊’了。這不,有了錢人們就想讓孩子們讀書,於是將我這攤糊不上牆的稀泥也端了出來,這真是‘謬從其職’呀!”李先生講述村史不忘自謙幾句,真令這十們舉子打心眼裡佩服和尊敬。
側柏側柏
“現在這塾堂,洪水湮沒之前是什麼地方?”體態端莊的張傅霖似乎動了考古的興趣,一股勁兒地在這個問題上往深挖。“據老年人說,這兒以前是一座‘文廟’,裡面供奉著孔夫子和他的門人弟子們。這棵白菜柏,就是當時廟院中的一棵樹,現在樹身都讓土給埋住了。”李先生一邊說一邊搖頭嘆了口氣。
夜深了,張傅霖躺在桌登排成的臨地床上翻來復去長不著。眼看快有子時時分,忽然聽得門外有人的噪噪聲,由遠而近,門子被推開,從外面竟走進了孔老夫子和他的四大門人,孔老夫子雖顯龍鍾,但精神依然很矍鑠。緊跟進來的是年齡雖輕但頭髮已然全白了的顏回老弟。再後面的是五十歲左右的曾參兄長,只見他嚴肅中不乏溫雅,一副謙敬隨和神態。第三位是孔老夫子的孫子子思,但見他體態微胖,酷似其父。第四位則是年逾不惑的孟軻孟子輿,雖然他是走在最後的一位,但他那軒昂的氣魄,似乎走路時也沒有忘記涵養浩然之氣的功夫。這四人分列孔老夫子兩側,而孔子則已端坐講壇,開始“賢賢易色”一章的講述,張傅霖等十人坐在壇下無不為孔老夫子仰揚頓挫的講解而入神,不覺外面已是暮色蒼茫,孔老夫子的講課也漸近尾聲。不料外面突然狂風大作,塾門開處,只見一隻背長雙翅的老虎向著還在靜聽入迷的張傅霖飛撲而來,嚇得張傅霖大叫一聲豁然而起,原來竟是南柯一夢。定睛看時,那幾人不料也同時驚起,互相一問情形竟與張傅霖所夢情景一般無二。不過最後飛虎撲人卻都是撲向張傅霖,於是眾人不禁都異常驚詫。看看時辰,正是午夜子時,眾人再無睡意,於是都穿上衣服,坐談等待天明。思維活躍的李鐸道:“咱十人同時夢見孔老夫子,這也算古今一大奇事。並且這五位聖賢一起出現,看來對我等確有點提攜之意。但這飛虎沖張大哥而來,真不知道其寓意如何?”
七百年側柏,樹中樹七百年側柏,樹中樹
狀元池狀元池
平日比較穩沉的郭文質道:“周文王夢飛熊而得姜尚,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而張大哥夢遇飛虎,這不僅主這次金榜題名必中無疑,而且後面還要建立一番大功名哩!”
第二天,眾從待李先生起來,打問了孔子神位,於是一起上到學堂正屋,十人一字排開,對著神位行了大禮,並說道:“如若聖人在天有靈,保佑我等高中及第,我等將來必重建‘文廟’,再塑金身”。 不料這十人到京師,所考的內容與孔夫子所講的竟分毫不爽。於是十人無一落榜,俱高中進士,從而使這些人後來不是成為治理一地的大員,就是成為管理一方的要人。
光陰似箭,日月如棱。轉眼十八年過去了。且不說這十人如何春風得意,飛黃騰達,單說這張傅霖雖也官至正品,寶貴榮華,但由於他金榜題名時已屆不惑。雖然也覺得心得意滿,但總覺得官場沉浮,難以逆料,還不及早年教書優遊而雅,於是乾脆修書一封請求辭官。上司也早厭煩了這位不通世俗的老夫子,因此退職報告很快就批轉下來。張傅霖於是走訪了當年一同留宿金莊塾堂的九位同窗,提議兌現當年在孔聖子孔老夫子面前許下的諾言:“重修文廟,再塑金身”。眾了聽了無不慷慨解囊,並托張傅霖老先生全權辦理。 當張傅霖身攜巨資重返金莊時,塾堂里的李先生準備找人接替,於是張傅霖遂接管了塾堂,並聯合了金莊村裡的趙、喬、李、張等富戶以及附近各村的志士仁人,經過數年的辛苦建設,終於建成了遠近聞名的“金莊文廟”。一時金莊遂成為人文薈萃、英才輩出的禮儀之鄉。
狀元池狀元池

大成殿

大成殿正中所供孔子塑像,據上海同濟大學路秉傑教授鑑定,確係元代初建時的泥塑。高約2米,正襟危坐,面色黝黑,滿臉鬍鬚,頭略呈左右扁型,兩顆上門牙大而突前外露,同史書中描述孔子尊容的文字記敘相符。座墊造型一反其他朝代仿錦繡布帛物式的彩塑,而是仿“栽絨毛毯”式的彩塑,栽絨毛毯為元代蒙族統治者特有的高貴奢侈品,帶有明顯的蒙族文化特色痕跡。孔子及“四配十哲”的座墊,在每尊塑像中均應為襯托、次要部分,但古代藝術家們毫無遷就之筆,仍然雕塑彩繪得維妙維肖,可以亂真,觀者雖然近在咫尺,仍難辨真偽,令人叫絕。
孔子塑像兩旁前方,左右斜行分列“四配”坐像,即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曾子即曾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曾提出“吾三日之省吾身”的修身養性之道,並提出“慎終追遠民法歸厚”的孝悌觀,豐富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後人尊其為“宗聖”。元仁宗詔曾子入“四配”後,其在“十哲”中的空缺由子張(孔子的又一得意門生)遞補。子思(前481-前402?),本名孔伋,魯國人,孔子的嫡孫,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曾師從曾子受業,他對中庸之道論述較精,使“中庸”成為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孟子是他的學生,子思後來提出的“天命論”對孟子學說影響很大。
大成殿左右兩側,*殿牆分列“十哲”坐像。東西兩廡房曾供著其他先賢名儒,木主牌位很多,“文化大革命”後已蕩然無存。
孔子和“四配十哲”塑像,都各有木雕神龕,每龕前都有四扇木欞格門,平時關閉,釋奠時開放,塑像受到較好保護,至今仍色彩斑斕,神采奕奕,呼之欲出。孔子的神龕造型和工藝最考究別致,從正面看為重檐垂花門廳頂,最上方彩雕“二龍戲珠”,下懸金字匾額,上書“聖集大成”,為清嘉慶四年1799)御書,頒發全國各地文廟懸掛,大約為嘉慶七年1802 重修時所懸。匾下層層疊疊的木雕彩繪裝飾圖案很多,有琴棋書畫、桃榴佛手、蓮花、花瓶等祈福類圖案,工藝十分精美細膩,民俗文化內涵也很豐富。兩旁柱上有瓦楹對聯,為竹節造型,各有四節,而且由下而上,節節增長。其文化寓意十分深刻,既希望儒教學者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芝麻開花節節高”;又警示後人勿忘“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來扶持”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楹聯上書:“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德參天地道貫古今。”對孔孟儒學歌頌至無以復加的程度了。
孔子神壇前設有供桌,供桌上設貢器總計五件,香爐一,香筒、燭台各二,全部罩以金漆,為民國初年新置。最引人注目的是供桌上擺著一個高達一米的帶須彌座的木主牌位,上書“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木主上方及兩側的雲飾上,雕有三條翻騰欲動的四爪龍。
塑像前再立木主似為重複,其他任何宗教場所都無先例。查閱有關史書,即可知其緣由。明嘉靖年間,嘉靖皇帝寵信大學士張璁,“嘉靖九年(1530),大學士張璁言:‘孔子宜稱先聖先師,不稱王。祀宇宜稱廟,不稱殿。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廢。’帝命禮部會翰林諸臣議。編修徐玠疏陳易號毀像之不可。帝怒,謫階官,乃御製正孔子祀典說,大略謂孔子以魯僭王為非,寧肯自僭天下之禮。復為正孔子祀典申記,俱付史館”。(《明史·志二十六·禮八》)自此詔令天下,凡有孔子塑像之文廟,必須毀棄,改為木主以祀。至於對孔子的稱號,嘉靖皇帝認為前代追封的“文宣王”稱號,有所越分,下令去之,重新改封。於是禮部令諸臣議奏:“人以聖人為至,聖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其意已備。今宜於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其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明史·志二十八·禮四》)
王命之下,誰敢違抗。但淳厚的平遙金莊父老,實在不忍毀棄他們篤信且雕刻藝術精湛的文廟聖像,無奈之中,他們按聖旨精雕細琢了一高大木主,以備萬不得已時取而代之。幸而金莊村地處窮鄉僻壤,不在朝廷重點關注之中,終於使塑像和木主雙雙保留下來。
木主上的封號、雲飾上的四爪龍(明代輿服禮制規定:“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龍,以金繡為之者聽”《明史·輿服三》)、四配香爐上的刻字都可認定其為明代那場“劫難”中的產物。
所幸後來安然無事逮至康熙九年(1670),北直院蔣超奏準天下郡縣自嘉靖年易木主後,有聖賢像尚在者,不必撤毀,聽其存留。使平遙金莊文廟的孔子和“四配十哲”的塑像,成為全國文廟中保存年代最久的塑像。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孔廟的塑像,原塑於清雍正八年(1730),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砸毀,今存塑像為1982年重塑。可見平遙金莊文廟的彩塑孔子像確為全國保存年限最久者,價值連城。
金莊文廟塑像,從元代初建保存至今,經歷了不知多少歷史變遷,水災地震,戰火烽煙,尤其能闖過1951年“破除迷信搬神像”和1966年的“破四舊”兩場狂熱大劫,都是金莊老百姓的功勞,從中使人領悟到中國人民保護自己民族優秀文化的頑強精神,領悟到“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主宰者”的深刻含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