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小檗

金花小檗

金花小檗(Berberis wilsonae Hemsl.)是小檗科、小檗屬半常綠灌木,高約1米。枝常弓彎,具棱,散生黑色疣點;莖刺細弱,三分叉,淡黃色或淡紫紅色,葉革質,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上面暗灰綠色,網脈明顯,背面灰色,網脈隆起,近無柄。花簇生;花梗棕褐色;花金黃色;小苞片卵形;外萼片卵形,內輪萼片倒卵狀圓形或倒卵形,花瓣倒卵形,漿果近球形,粉紅色,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微被白粉。6-9月開花,翌年1-2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西藏、甘肅。生長在海拔1000-4000米的山坡、灌叢中、石山、河灘、路邊、松林、櫟林緣或溝邊。

金花小檗的根枝入藥,可代黃連用。有清熱、解毒、消炎之功效。用於止痢、赤眼紅腫等。也可用為飲料資源。金花小檗也是優良的鄉土灌木之一,適宜叢植於草坪、山坡、假山石邊,也可成片栽植。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花小檗
  • 拉丁學名:Berberis wilsonae Hems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毛茛目
  • :小檗科
  • :小檗屬
  • :金花小檗
  • 命名者及年代:Hemsley,1906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 ,繁殖方法,材料,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半常綠灌木,高約1米。枝常弓彎,老枝棕灰色,幼枝暗紅色,具棱,散生黑色疣點;莖刺細弱,三分叉,長1-2厘米,淡黃色或淡紫紅色,有時單一或缺如。葉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6-25毫米,寬2-6毫米,先端圓鈍或近急尖,有時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灰綠色,網脈明顯,背面灰色,常微被白粉,網脈隆起,全緣或偶有1-2細刺齒;近無柄。
花4-7朵簇生;花梗長3-7毫米,棕褐色;花金黃色;小苞片卵形;萼片2輪,外萼片卵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內輪萼片倒卵狀圓形或倒卵形,長5-5.5毫米,寬3.5-4毫米;花瓣倒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缺裂,裂片近急尖;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先端鈍尖;胚珠3-5枚。漿果近球形,長6-7毫米,直徑4-5毫米,粉紅色,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微被白粉。花期6-9月,果期翌年1-2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西藏、甘肅。生長在海拔1000-4000米的山坡、灌叢中、石山、河灘、路邊、松林、櫟林緣或溝邊。
金花小檗
金花小檗

繁殖方法

材料

植株:移栽植株的選擇長勢較好,相對獨立生長的植株。
種子:種子取自野生植株上的成熟、大而飽滿的果實,每個果實內含2-4粒種子。果實冷水浸泡2小時後,用手擠壓脫出種子,清水漂洗4-5次,除去果皮、果肉等雜物及癟種子,獲得純度較高、成熟飽滿的種子。可隨采隨播種或風乾貯藏備用。
插穗:可選用3種插穗:
  1. 是用播種苗生長枝條插穗,采於播種苗經培育後已木質化的健壯枝條;
  2. 是用扦插苗生長枝條插穗,采於扦插苗經培育後已木質化的健壯枝條;
  3. 是用野生苗木枝條插穗,采於野生植株,已經木質化的枝條。所有插條選擇生長勢旺盛、生長充實而無病蟲害的2年生健壯枝條,截取中段有飽滿芽的部分,剪成12厘米左右的小段,上剪口的位置在芽上方1厘米左右,下剪口在基部芽下方0.3-0.5厘米處。
基質:播種、扦插基質選擇疏鬆、排水性良好的培養土,均採用園土+腐質土+珍珠岩(6:3:1)的混合土。
生根:促進劑選用生根粉,用0.5%的溶液浸蘸插條基部(2-3厘米)10-15秒後扦插。

方法

播種方法:在塑膠大棚內穴盤點播。大棚內配有遮陰網,棚內溫度白天15-28℃、夜間6-20℃,濕度75-95%。播種容器用10×20孔的穴盤,覆土0.5-1.0厘米,播種後蓋一層無紡布,澆足水。開始出苗時去除無紡布,並視苗床濕度進行水分管理。
扦插方法:在塑膠大棚內,扦插床用磚砌成長10米以內,寬1.0-1.2米,高0.25-0.30米的床框,底部墊少量碎石作排水層,上層鋪配製好的基質20厘米,稍加壓緊即可扦插。

栽培技術

水分管理:每天澆水1次,水量以保持插床表層土壤潮濕為宜。
溫度、濕度調節:扦插後,適時調節棚內溫度、濕度,當溫度達30℃時應揭開兩頭或多處棚蓋以利通風降溫。當濕度低於50%或高於98%時,應噴霧或揭開兩頭棚蓋,以利通風換氣升降濕度。
施肥:當插條生根後,便可開始施肥。前期每7天施1次,施0.05-0.10%的尿素溶液,隨著苗木的生長適當加大用量並延長施肥周期。

主要價值

藥用:金花小檗的根枝入藥,可代黃連用。有清熱、解毒、消炎之功效。用於止痢、赤眼紅腫等。也可用為飲料資源。
景觀:金花小檗也是優良的鄉土灌木之一,適宜叢植於草坪、山坡、假山石邊,也可成片栽植,頗具特色,是理想的灌木地被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