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燕(鳥綱動物)

金腰燕(鳥綱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腰燕(學名:Cecropis daurica):體長16-18厘米,體重18-21克,壽命15年。上體黑色,具有輝藍色光澤,腰部栗色,臉頰部棕色,下體棕白色,而多具有黑色的細縱紋,尾甚長,為深凹形。最顯著的標誌是有一條栗黃色的腰帶,淺栗色的腰與深藍色的上體成對比,下體白而多具黑色細紋,尾長而叉深。 虹膜褐色;嘴及腳黑色。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

多見於山間村鎮附近的樹枝或電線上。生活習性與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棲在山區海拔較高的地方。有時和家燕混飛在一起,飛行卻不如家燕迅速,常常停翔在高空,鳴聲較家燕稍響亮。結小群活動,飛行時振翼較緩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飛行,飛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蟲為食,食物種類常見有雙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分布於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中南半島、印度、尼泊爾及中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金腰燕雌雄羽色相似。上體從前額、頭頂一直到背均為藍綠色而具金屬光澤,有的後頸雜有栗黃色或棕栗色、形成領環,有的後頸微雜棕栗色。腰栗黃色或棕栗色、不同程度具有黑色羽乾紋,有的腰部黑色羽乾紋不明顯或幾無縱紋。尾長,最外側一對尾羽最長,往內依次縮短,尾呈深叉狀,尾羽為黑褐色,除最外側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外側微具藍黑色金屬光澤。兩翅小覆羽和中覆羽與背同色,其餘外側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內側羽緣稍淡,外側微具光澤。眼先棕灰色,羽端沾黑,頰和耳羽棕色具暗褐色羽乾紋。下體棕白色、滿雜以黑色縱紋,尾下覆羽縱紋細而疏,羽端亦為輝藍黑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跖和趾暗褐色。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上體缺少光澤,尾亦較短。
大小量度:體重♂18-30g,♀15-31g;體長♂155-206mm,♀153-196mm;嘴峰♂6-9mm,♀6-9mm;翅♂102-130mm,♀109-131mm;尾♂85-122mm,♀78-114mm;跗蹠♂12-14mm,♀12-14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與家燕相似,棲息於低山及平原地區的村莊、城鎮等居民住宅區附近,生活于山腳坡地、草坪、也圍繞樹林附近有輪廓的平房、高大建築物、工廠飛翔、棲在空曠地區的樹上以及喜棲在無葉的枝條或枯枝。通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電線上。

生活習性

金腰燕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每年遷來中國的時間隨地區而不同。南方較早,北方較晚。秋季南遷的時間多在9月末至10月初,少數遲至11月末才遷走。主要棲於低丘陵和平原常成群活動,少者幾隻、十餘只,多者數十隻,遷徙期間有時集成數百隻的大群。性極活躍,喜歡飛翔,整天大部分時間幾乎都在村莊和附近田野及水面上空飛翔。飛行輕盈而悠閒,有時也能像鷹一樣在天空翱翔和滑翔,有時又像閃電一樣掠水而過,飛行極為迅速而靈巧。休息時多停歇在房頂、屋檐和房前屋後濕地上和電線上,並常發出“唧唧”的叫聲。
以昆蟲為食,而且主要吃飛行性昆蟲,主要有蚊、虻、蠅、蟻、胡蜂、蜂、蝽象、甲蟲等雙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貝寧、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丹麥、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加彭、甘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其頓、馬拉威、馬來西亞、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蒙古、黑山、緬甸、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遊蕩:奧地利、比利時、芬蘭、德國、冰島、愛爾蘭、盧森堡、馬爾地夫、荷蘭、挪威、波蘭、瑞典、瑞士、英國。
金腰燕分布圖金腰燕分布圖

繁殖方式

金腰燕的繁殖期4-9月。繁殖開始前它們常常成對在空中飛翔,或並排地站在房頂或房前電線上,雄燕常常反覆不停地對著身旁的雌燕鳴叫,鳴聲清脆婉轉,雌燕亦常常跟著對鳴。經3-5天后雌雄金腰燕則雙雙飛到附近的河邊、池塘、沼澤、湖泊、水溝等潮濕地上攝取泥土築巢。通常營巢於人類房屋等建築物上,巢多置於屋檐下、天花板上或房樑上。築巢時金腰燕常將泥丸拌以麻、植物纖維和草莖在房梁和天花板上堆砌成半個曲頸瓶狀或葫蘆狀的巢。瓶頸即是巢的出人口,擴大的末端即為巢室,內墊以乾草、破布、棉花、毛髮、羽毛等柔軟物。雌雄親鳥共同營巢,每個巢需10-26天才能完成。喜歡利用舊巢即使舊巢已很破舊,也常常加以修理後再用。
每年可繁殖2次,每窩產卵4-6枚,多為5枚,第二窩也有少至2-3枚的。卵純白色,個別有少許棕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9-23.5毫米×13-15毫米,重1.6-1.9克。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亦有在卵未產齊就開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進行,孵化期17±1天,在巢期26-28天。雛鳥孵出時體重僅1-1.6克,體長35-40毫米,全身赤裸無羽,孵出6日後睜眼,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孵出23日齡時已能站在巢口張望,26日齡時出飛,在無干擾情況下可留巢到28日,留巢期26-28天。

亞種分化

金腰燕(9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Hirundo daurica daurica
Laxmann, 1769
2
Hirundo daurica domicella
Hartlaub & Finsch, 1870
3
Hirundo daurica emini
Reichenow, 1892
4
Hirundo daurica erythropygia
Sykes, 1832
5
Hirundo daurica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6
金腰燕喀麥隆亞種
Hirundo daurica kumboensis
Bannerman, 1923
7
金腰燕衣索比亞亞種
Hirundo daurica melanocrissus
Rüppell, 1845
8
金腰燕尼泊爾亞種
Hirundo daurica nipalensis
Hodgson, 1837
9
Hirundo daurica rufula
Temminck, 1835

種群現狀

金腰燕是中國常見的夏候鳥,在中國分布廣、數量大,長期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和保護,被認為是一種吉祥鳥,能給人們帶來好運,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它來家築巢,並給它提供種種方便條件。但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一些人嫌它在房上築巢拉得滿地是鳥糞不衛生而加以驅趕和毀壞,因此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明顯減少,不少地區也難見到蹤跡。為了保護這一有益鳥類,有的省區已將它列入了地方保護鳥類名單。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