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伊蚊(Finlaya chrysolineatus Theobald,1904)是蚊科伊蚊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線伊蚊
- 拉丁學名:Finlaya chrysolineatus Theobald,1904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科:蚊科
- 亞科:庫蚊亞科
- 屬:伊蚊屬
- 亞屬:紛蚊亞屬
- 編號: 19615
- 拉丁目名: DIPTERA
- 中文目名: 雙翅目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雌蚊詠腹面淡色區向兩側擴展,中部部分擴到背面;雄蚊詠中部有一清晰白環。側背片和亞氣門區無鱗;後附節1-3基部有寬白環。幼蟲頭毛4-6C都位於前端,幾乎位於同一橫線上;胸毛7-T分枝具細側枝,和6-M近似;櫛齒26個以上;各齒末端漸窄而形成一中刺;腹毛3-Ⅹ單枝。
形態描述
雌蚊中型蚊蟲。頭:頭頂具中央白窄鱗縱條,縱條後部擴展為稀疏白鱗斑;縱條兩側有深褐窄鱗斑;頭頂後部和後頭有深褐到黑色豎鱗;頭側平覆淡色寬鱗,其中各有一暗斑;有中眶白鱗線。觸角梗節內面有暗鱗;鞭分節1具黑鱗。詠約為前股的1.1倍長,深褐色,中段2/3-3/4腹面淡色,淡色區擴展到兩側,至少部分在背面可見。觸鬚約為詠的1/4長,深褐色,末端白色。胸:前胸前背片覆蓋白寬鱗;後背片前部具白窄鱗,後部大部為寬鱗。中胸盾片縱線淡黃色;亞中縱線中斷,後亞中縱線不與後肩線相連;翅上線多數清楚;側背片光裸;小盾片中葉平覆深褐寬鱗,有一中央淡色窄鱗縱線,側葉具稀疏褐窄鱗。有翅前結節下、腹側板上位和後位鱗簇,並且前兩者相連;後側片中央有一片白寬鱗。氣門後區有寬白鱗,但無氣門下和亞氣門鱗簇。翅:翅鱗深褐色,僅前緣脈基腹有一白斑。平衡棒具淡色和暗鱗。足:一般色澤深褐;前股前面基段沿腹緣有白縱線;中股前面基段有散生白鱗,前段和腹面以及後面基段淡色;後股前和後面有大縱白區,端部有小白斑。前脛後面具白縱線;中脛前面基部1/5-1/4有白縱線,後面的白縱線接近或伸達末端;後脛腹面基部1/5-1/4白色。前蹌和中蹌節1-2具基白環或白斑,中蹌節3基部可有少數白鱗;後蹌節1-3基部有寬白環,節4基部有少數白鱗。腹:背板深褐到暗黑,節I側背片覆蓋白鱗;節Ⅱ-Ⅷ有基側白斑;節Ⅱ-Ⅶ腹板有寬白基帶,節Ⅷ腹板暗色。
雄蚊喙深褐色,中部有一清晰白環。觸鬚比詠短,節3-4和4-5交接處有白環。腹節Ⅳ一Ⅴ或Ⅳ一Ⅵ背板基部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白帶。尾器:腹節Ⅸ背板側葉各具12-30根細長剛毛;節Ⅸ腹板末端中部微凹,具一對長剛毛和2-3對較短剛毛;剛毛數有較大變異。抱肢基節狹長,背基內葉略為隆起。抱肢端節約為基節的1/2長,指爪約為端節的1/3長。小抱器刀葉比干柄長,狹鐮刀狀。
幼蟲頭:觸角約為頭的1/2-2/5長或更長,全長有細刺;1-A位於末段2/5-1/3處,多數分2-3 (1-4)枝,有細側芒。頭毛1-C細彎;4-C分3-5枝;5, 6-C分
128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八卷
4-6枝;7-C分3-6枝,有細側芒。胸:胸毛7-T分3-7枝,具細側枝,形狀和6-M近似。腹:櫛齒21-35個,有的僅14-15個,末端漸窄而形成中刺,兩側具繸或細刺。呼吸管指數2.5-3.3,長為基寬的2.2-3.0 倍,為尾鞍長的2.5-3.0倍;梳齒15-28個,多數有較大的側牙;1-S位於管中央之後,末1-2梳齒之前,分4-7枝,有細側芒。尾鞍末緣有細刺;腹毛1-X單枝或分2枝,有細側芒;2-X分3-6枝;3-X單枝;4-X通常12株,位於柵區。肛鰓比尾鞍略長,或長達尾鞍的2.6倍,末端圓鈍。
生活習性
幼蟲孳生於葉腋, 樹洞, 竹筒等積水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福建, 廣西, 雲南
國外分布:
印度, 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 斯里蘭卡, 泰國, 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