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盾文化系列叢書:重生之門》是2012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盾文化系列叢書:重生之門
- 作者:張羿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出版時間:2012年7月1日
- 頁數:29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546129478, 9787546129471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金盾文化系列叢書:重生之門》講述了罪犯肖雨深夜脫逃,引發了溪城監獄的震動。肖雨為什麼脫逃?是怎樣逃出監獄的?監獄民警申樺感到肖雨脫逃事件發生的蹊蹺,聯想到最近總感到監獄裡的氛圍不太對勁,好像有一個無形的影子存在著,改變著這個相對封閉環境以往的平靜,不禁疑竇頓生。一個多月來,追捕人員無獲而歸,申樺背負沉重的壓力,也陷入深深的思考。隨著追捕的一步步深入,迷霧一點點被撥開,真相終於大白……一個盪氣迴腸的故事,一段悽美的愛情,一個令人吃驚的幕後交易,法律,道德,人性,親情,愛情,友情,復仇……一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這裡悄悄演繹著……
作者簡介
張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生,山東濟寧人,政府部門供職,文學學士,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業餘時間創作、撰寫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理論調研文章100餘萬字。曾出版個人專著《沉淪與升華——走出死亡線的女囚》,獲得法務部“金劍文化工程’,文學類三等獎,長篇小說《逃脫》在安徽《江淮晨報》連載。2012年入選“全國百名監獄理論研究專家”。
後記
鐵肩擔道義,熱血鑄警魂
——長篇小說《重生之門》代後記
萬眾
《重生之門》這部長篇小說,是安徽省司法系統的張羿先生用了5年多的業餘時間寫作和反覆修改後,於近期殺青的。在不同版本,先後使用了《監獄紀事》《逃脫與救贖》《為了忘卻的記憶》等名字,我記得在江蘇監獄網連載時使用的是《為了忘卻的記憶》,在安徽的《江淮晨報》連載時,使用的是《逃脫》。這就意味著張羿在長達3年多的時間裡,放棄了一切休閒、娛樂活動,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也都用到寫作上來了,可謂三年磨一劍。相對於那些日寫萬字、半月成書的“高產作家”來說,張羿先生的寫作是慢了點,但我認為至少他是認真的,創作態度是嚴謹的。小說究竟寫得如何,讀者自有公論,我在這裡不先下定論。在這燈紅酒綠的都市,張先生能克服浮躁,忍受著那份難以言狀的孤獨,潛心於大牆文學創作,著實令人可欽可佩。
據張羿先生說,創作這部長篇小說,是源於世紀之交發生在東北某監獄的一起脫逃案件。故事雖然沒有原型,卻融入了張羿先生近20年監獄工作點點滴滴的體會和感悟,既有感性的描寫,亦有理性的滲透。小說共23萬餘字,著力描寫了以申樺、辛紫為代表的新一代監獄民警。他們經過警校兩年正規的教育和專業訓練,從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陸續分配到監獄基層工作。這群熱血青年的到來,給新中國的監獄工作帶來了嶄新的生機與活力,他們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同時兼備老一輩吃苦耐勞、樂於奉獻的優秀品質,迅速成為監獄罪犯改造工作的中堅力量。這部以警校畢業生為背景的小說。在講述著他們一個個故事的同時,真實地反映了新一代監獄民警的工作、生活、追求、彷徨、困惑和奮鬥,從側面讓讀者更多、更真實地了解到中國監獄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發展歷程。正如小說主人公申樺所說:“監獄事業是一項艱苦卓絕的事業,法律,道德,人性,親情,愛情,友情,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不斷碰撞著,永遠碰撞著,像一張無形的網,網住每一個人,像一隻無形的手,點撥著每一個人。監獄也像一個巨大的寶藏,給我無窮無盡的體驗人生的空間。我珍惜這個環境,也熱愛這個環境。監獄是需要關注的,但它還遠遠沒有得到關注。我願意為這項偉大的事業盡一點微薄之力。”透過他們青澀的戀愛、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思想上的困惑等成長過程中的“青春自畫像”,反映了監獄工作的神聖、監獄基層一線工作與生活的艱辛,傳達了他們對責任的理解,對改造罪犯工作的切身感受以及對命運的抗爭,文字顯得凝重又富有力量。小說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是一同畢業於警校的陳倫,由於他工於心計,城府極深且不擇手段,在愛情與事業上總是處於領先地位。這位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囿於其內心的虛偽與靈魂的不潔,導致表里不一,最終未能抵擋住時代大潮的負面影響,被費斐駿拉下水,跌入犯罪的深淵,令人扼腕嘆息。這究競是個人的悲哀?還是社會的悲哀?作者留給讀者以深深的思考。
小說從罪犯肖雨深夜脫逃,引發了溪城監獄上下的極大震動開始。肖雨為什麼脫逃?是怎樣逃出監獄的?監獄教育科長申樺對肖雨的脫逃百思不得其解,對事件發生感到十分蹊蹺,頓生重重疑慮。一個多月來,監獄追捕人員無功而返,申樺背負著沉重的壓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經請示批准,他獨自一人千里追逃,忍辱負重,通過逃犯的親人、戀人、情人查找線索,終於弄清楚肖雨脫逃的真實動機。同時,意外發現罪犯費斐駿乃屬非法保外就醫,並排除重重阻力,將其重新押回監獄,由此捅開了監獄的馬蜂窩,副監獄長白立言、同窗好友獄政科長陳倫紛紛落入法網,與此同時,逃犯肖雨自己也主動歸案自首。迷霧一點點被撥開,真相終於大白……一個盪氣迴腸的故事,一段悽美的愛情,一個令人吃驚的幕後交易,法律,道德,人性,親情,愛情,友情、復仇……一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這裡悄悄演繹著……故事懸念叢生,情節跌宕起伏,耐人尋味。
這部小說取材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一看即知道該書為業內作者所寫。張羿先生憑藉他有著10多年來監獄工作的經歷和對大量鮮活素材的占有,根據表達的需要,輕車熟路地將各種素材信手拈來。其實作者本人就是小說的劇中人及親歷者,對監獄的工作與生活最具有發言權;他是用“回憶”視角和“懷舊”情懷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地書寫著這斷難忘的歲月。同時,作者又不滿足於一般的占有素材和切入生活,而是深入地研究生活素材,找出蘊藏於其中的人性與人生的深意,然後用恰當的方式加以表現,我們看到的是他過濾後的記憶之真、情感之真。既然稱之為小說,其人物與故事情節應當是虛構的。然而小說的主要線索——肖雨從監獄脫逃以及出去復仇的故事情節,並非是完全虛構出來的,獄內這樣的罪犯脫逃案例絕不止一起兩起。很多場景和情節的素材也都有真實的一面。費斐駿裝瘋騙取保外就醫以及在監獄中的特殊待遇,最後白副監獄長受牽連被捕,與不久前發生在東北某監獄的一個真實案例有相似之處:肖虹到監獄附近賓館打工照顧哥哥,也是取自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真實素材,不過有的是姐姐照顧弟弟,有的是妻子照應丈夫;一名見習女刑警愛上一名在監獄服刑的罪犯,經常鴻雁傳書,也早有所聞;一名監獄女民警家中突遭不_幸,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卻依然堅持在工作崗位上,亦是真實素材:很多監獄民警長期奮戰在工作第一線,節假日得不到休息,積勞成疾,有的累倒在工作崗位上,英年早逝,亦有其真實的素材作基礎;一名工作幾十年喜歡擺弄文字的監獄民警退休後回上海被一家影視公司聘為辦公室主任,也不難找到生活中的原型;監獄民警為救助家庭困難罪犯的生病子女捐款、籌款也經常發生在看似神秘卻充滿溫情人性的大牆裡;監獄民警幫助有冤情的罪犯聯繫律師申冤,也有真實素材作參照;文藝演出、親情幫教、“非典”生活等都是監獄工作真實的記錄。作者把這些真實的素材包括很多細節整理、加工、提煉後,用在小說中。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和人物的可信度,使讀者、特別是監獄工作者有如身臨其境一般。可以說,這部小說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監獄改造罪犯工作的一幅生動的歷史前影。
小說中的另一條線索就是圍繞肖雨和費斐駿的恩怨情仇展開的。肖雨和費斐駿是罪犯中兩類典型的人物。肖雨性格偏執,為給妹妹報仇,他相信拳頭不相信法律,要用自己的方式找費斐駿復仇,因此由受害者變成害人者,結果鋃鐺入獄。費斐駿窮凶極惡,陰險狡詐,表面上是冠冕堂皇的年輕民營企業家、納稅大戶、“縣十大傑出青年”,呼風喚雨,神通廣大,暗地裡卻玩弄女性,強姦殺人。無惡不作。一個是個性偏執,良知未泯;一個是為非作歹,恣意妄為。肖雨和費斐駿的較量,是道德、人性的較量,更是正義與邪惡、法律與犯罪的較量。費斐駿最終被繩之以法,充分說明邪不壓正,玩火者必自焚,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作者說這部小說有不少情節是虛構的,特別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擔心這樣硬加上去不知是否妥當?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作家海岩在他的小說《深牢大獄》的前言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愛情的故事能算故事嗎?監獄人民警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工作上,他們鐵肩擔道義,熱血鑄警-魂,為將罪犯改造成為合格的守法公民而任勞任怨超負荷地忙碌在監獄基層一線;生活中,他們俠骨柔腸,有情有義,對愛情也有美好的追求,儘管在形式上稍許內斂含蓄,但這種愛,愛得更加深沉。因此,監獄文學作品也不應該拒絕愛情。作者在寫到申樺和肖虹之間朦朦朧朧的情愫時,申樺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為畢竟是一名監獄警察面對一名罪犯的妹妹。這種事情發生在一名監獄警察身上是絕對不允許的,但似乎就是這種反差才更有看點,就像誨岩的《玉觀音》中一名女緝毒警察愛上了罪犯一樣。儘管作者在小說中儘量作了一些讓讀者能接受的柔緩的處理,比如申樺的一直壓抑和拒絕,即便是酒醉之後,申樺也未越過道德和理性的底線,肖虹是申樺初戀情人的妹妹,最終肖虹的死去等等。申樺與辛紫之間的朦朧的愛,在當今社會也許已見怪不怪,這種同事之間的曖昧感覺,不點不明,不道不破,似乎又躲躲藏藏地存在著,但因為名譽和道德的底線彼此卻又不得不壓抑著。申樺最終不得不選擇也許並不真正愛或不能讓他產生愛的激情的監獄職工子女玉蘭,這是許許多多監獄民警在情感和婚姻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最終歸宿。這種選擇帶點些許無奈,但在生活的磨合或磨礪中,平淡間卻洋溢著不經意的溫馨和幸福,這恐怕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哲理吧。
小說用重墨描寫了監獄中的許多場景,這些描寫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純文學的傳統衣缽,但並不妨礙小說的可讀性。儘管其寫作方法不是很符合現代小說的創作手法,略顯傳統和陳舊,但作為一名業內作者,我認為這些描寫是必要的。這裡很多場景的描寫都是非常真實的,意在通過這部小說展現中國監獄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真實狀況和管理理念。進入90年代以來,對罪犯人權的尊章和管理上的人文關懷,彰顯了司法的文明和進步,是現代監獄管理的重要理念,諸如《監獄法》頒布實施、監獄更名、創建現代化文明監獄、法制化科學化社會化建設、分級管理、離監探親、犯人與家屬親情同居、親情幫教、罪犯走出大牆做警示教育演講、監區文化生活、心理諮詢與矯治等“新生事物”。這些紀實性的描寫,意在使讀者了解和認識真正的中國現代監獄,揭開監獄神秘的面紗。當然,作為反襯,也稍微用了一點筆墨描寫了罪犯在監獄中的壓抑——精神的壓抑以及性的壓抑,以至於發生心理上的變態。這更表明對罪犯施以人文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科學、文明和進步,是當今社會發展和文明進程的必然趨勢。
小說中也有一些說教性的東西,其中有些是對改造罪犯理論的宣講與詮釋。我曾經跟作者進行過溝通,不要以理論家的身份炫耀,社會讀者會感到這些文字的晦澀與枯燥,並曾建議給予刪除,但是後來我改變了初衷,決定在網站連載中還是予以保留。法制文學是為加強法制建設服務的,大牆文學(監獄文學)亦是法制文學的一部分。一部優秀的大牆文學作品,應該既是一部社會人生警示錄,更是給服刑人員的新生導航,也應該是監獄工作者改造罪犯的教科書。廣泛的客群,在其閱讀作品後,都應該能夠從中受到教育或者啟迪,這樣才能起到“服務”的作用。我認為這本書對一些(改造罪犯)“老辦法不靈、新辦法奇缺”的監獄民警做好工作應當是有所裨益的。當然,書中有些人性化的監獄改革舉措,是對中國監獄傳統管理理念的挑戰和革新,供讀者參考。小說在正式公開出版時,可能是考慮到市場的需要,進行了大幅的刪減和修改,故事的確顯得更為精彩,但刪去了很多發生在監獄中原生態的素材,於作者,這或許是一種無奈,但不能不深感遺憾。
2011年10月於南京
註:萬眾先生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原江蘇監獄網網站編輯、站長。
序言
光明的使者(序一)
張成功
讀完張羿的小說《重生之門》,我足足靜默了十分鐘之久。繼而,一股無法抑L制的深深的感動和澎湃不息的熱流從心底涌遍全身。說實在話,我己經有些時日沒有看過一部文學作品產生如此的衝動感覺了。呈現在我眼前的已不是一行行文字,分明是作者血管里湧出的赤誠和深情。毫不誇張地講,這是一幅鮮為人知的社會世態圖,這是一場發生在大牆內外黑白世界裡的冷酷戰爭,這是一部深度剖析靈魂善與惡的警世力作。
掐指算來,我離開警界跨入軍營己有整整八個年頭了,曾經並肩戰鬥的警察兄弟己漸漸離我遠去,我的創作也自然而然地從法制文學轉向軍旅題材,曾經創作的《刑警本色》《黑冰》《黑洞》《黑霧》等作品亦成過往的回憶。是《重生之門》。讓我又重回警營,那一個個曾經熟悉的形象——申樺、肖雨、費斐駿、陳倫、文昕、辛紫、肖虹等等又在我的面前鮮活起來。感謝張羿,讓我重溫了刻骨銘心的二十年警察生涯。
認識張羿,應該是在世紀之交,也有十幾個年頭了。我們不僅是同行(警察、文友),也是宿州老鄉。初讀他的作品時,他還是個二十出頭的毛頭小伙,憨厚、樸實而又威風凜凜,並且透著真誠和儒雅,典型的文化警察形象。那時他的作品不客氣地講是帶著些許的紀實通訊的色彩,文筆也稍嫌直白,可看過《重生之門》後,的確驚訝他的進步——從容沉靜的敘述、精到無痕的謀篇布局、準確深刻的心理描寫、社會人生百態的展示,無不體現出其深厚的文學功力,套句俗話。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而且我深有感觸,要在這兒特別推崇的就是作者身為監獄警察對所從事的事業的無限熱愛,他把這種摯愛滲透到作品裡的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人物中,而主人翁申樺無疑有著作者本人的影子。不然,我不會如此地感動和震撼。這部小說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只有寫自己熟悉的生活並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打動讀者並且獲得生命力。法制文學尤其是大牆文學吸引讀者的不外乎兩點。一是情節曲折,蘊涵著引人入勝的戲劇性,具有令人享受求索的審美或審醜的心理過程。二是沒有什麼題材能比其更尖銳、更本質地凸顯時代重大矛盾、社會關係總和的人的生態與心態。命運的生死存亡、性格的堅韌懦弱、境界的高低文野、情感的真善美與假醜惡,只有在此類題材中才能推向極致,才能更本質地追問人生意義和社會價值取向。
毫無疑問,文學即人學,人,才是作品的主旋律。宇宙萬物中最複雜的是人,複雜到人自身也永遠不可窮儘自我,而不可窮盡的便是心理。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性格的千差萬別決定了命運的各不相同,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無不詮釋著這個心理發展的過程。張羿在越獄者中的指向正是這一創作思路。作者以其細膩的文筆描繪出獄警乃至囚犯以及家人的生活歷程,特別是細緻地凸顯出他們生活拐彎處的突變,目的在於清晰地勾勒出他們的心理發展變化以及怎樣刺激他們的心理,使他們原有的心理積澱發生新的變化。讀到最後,我閃過這樣的想法:戲劇情節與心理解析如能融合到最後豈不更好?這是我唯一感到美中不足的地方,提出來供張羿老弟參考。
另外,作品如能在人物心理解析中增加文化之源的筆墨、增加歷史經驗和文化積澱的共性,以及個人的經驗和感知人生的縱深,或許能更厚重深刻些。好在張羿弟正年輕,我期待著他創作出更令人感奮的新作,一定能!
2011年10月10日於南京紫金山麓
註:張成功,著名作家,現為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專業作家、編劇(大校軍銜、正師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創作了在國內產生廣泛影響的小說、影視劇《苦海中的泅渡》(改編為電影《天國逆子》,在東京國際電影節獲兩項金獎)、《天府之國魔與道》、《刑警本色》(獲中國電視最高獎“金鷹獎”)、黑色三部曲《黑冰》、《黑洞》、《黑霧》等,創作或編劇影視作品《英雄淚》、《利劍》、《密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