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菊花,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金盞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的花。產於河北、江蘇、福建等地。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瀉火的功效。主治腸風便血,目赤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盞菊花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菊目
- 科:菊科
- 屬:金盞花屬
- 種:金盞菊
- 分布區域:產於河北、江蘇、福建等地
- 採收時間:春、夏季採收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花。
性味
味淡,性平。
歸經
入心、腎經。
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瀉火。
主治
腸風便血,目赤腫痛。
相關配伍
治腸風便血:鮮金盞菊花10朵,酌加冰糖。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朵。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鮮用或陰乾。
形態特徵
金盞菊: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有短毛。莖直立,有縱棱,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下部葉匙形,全緣;上部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9cm,寬1-2cm,先端鈍或尖,基部略帶心臟形,稍抱莖,邊緣全緣或具稀疏的細齒。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直徑2.5-5cm,有梗;總苞具苞片1-2層,苞片線形,先端漸尖,邊緣膜質;舌狀花黃色或橘黃色,雌性,1-2層,孕育,舌片全緣或先端3齒裂;管狀花兩性,不孕育,裂片5,花柱不裂。瘦果較苞片長,向內鉤曲,背部具鱗片狀橫褶縐,兩側具窄翼;無冠毛。花期4-7月。
生長環境
產於河北、江蘇、福建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扁球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4cm。總苞1-2層苞片組成,苞片長卵形,邊緣膜質。舌狀花1-2列,類白色或黃色;花瓣緊縮或鬆散,有的散離。體輕,質柔潤,有的鬆軟。氣清香,味甘、微苦。
藥理作用
1.抗微生物作用
2.降血脂作用
3.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4.鎮靜作用
相關論述
《內蒙古中草藥》:“涼血止血。主治腸風便血。”
《福建藥物志》:“治目赤腫痛。”“歐洲民間外用於皮膚、黏膜的各種炎症。內服可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膽肝疾患等。用於消化道癌腫可減輕中毒症狀,改善食慾、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