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信息
| |
| |
| |
| 黃潤秋、許模、柴賀軍、陳劍平、胡卸文、巨能攀、范留明、黃國明、周志東、張倬元 |
| |
| |
| |
項目摘要
“金沙江溪洛渡水電工程岩體結構模型及其工程套用研究”屬工程地質學研究領域。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工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以後即將開工建設的又一巨型水力發電樞紐工程。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中“西電東送”的重要電源點。電站壩高275m,雙曲拱壩,庫容110億m3,兩岸全地下式廠房,總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 工程壩址區為一套二疊系的玄武岩,其中發育由不同規模層間、層內錯動帶以及基體裂隙構成的複雜結構面網路體系,他們構成了壩區一系列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產生的前提與關鍵控制性因素,其中包括高拱壩壩肩穩定性、高邊坡穩定性及大型地下洞室群穩定性等。因此,這一問題的研究解決對壩區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評價及工程的可行性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工程的關鍵性控制難題,受到了工程設計部門的高度重視。 鑒於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從1995年開始,工程設計部門-國家電力公司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就委託成都理工大學先後開展了“壩區岩體結構模型及其工程套用”、“高拱壩壩肩抗滑穩定邊界條件及其工程適宜性評價”等兩個專題的研究。在總計長達6年的研究工作期間,課題組結合工程的具體實踐,開展了深入細緻的,並針對這一課題的高難度性和前人工作的薄弱性,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的理論研究工作,包括結構面跡長、連通率的機率模型、三維結構面網路模擬及三維連通率模擬等。 通過這兩個項目的研究,有針對性的回答了工程建設所提出和關心的以下幾方面重大技術問題:(1)壩區結構面成因機理與發育模式;(2)結構面的工程分類及結構面的工程性狀;(3)基體結構面發育的幾何特徵,尤其是跡長和二維、三維連通率;(4)高拱壩壩肩抗滑穩定的邊界條件及壩肩抗滑穩定性。 從1997年開始,本項研究的成果開始分階段的套用於工程實踐:首先是套用於工程比選階段(溪洛渡與向家壩)的設計,而後套用於工程可行性設計(初步設計)。成果回答了不同階段工程所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為該工程修建的可行性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受到了成果使用部門-國家電力公司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的高度評價,並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本項成果所提出的一套複雜岩體結構研究和建模的方法體系還套用到了西部地區其他大型水電工程建設和大型地下工程建設,為這些工程的可行性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已推廣套用的具體工程有: (1)瀾滄江糯扎渡水電站右岸複雜岩體、左岸大跨度地下廠房硐室群的穩定性評價;(2)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岩體結構模型及工程適宜性評價;(3)金沙江虎跳峽水電站工程岩體結構及工程特性評價研究; 基於本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先後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參與了本項研究工作:共培養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