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汞礦業遺址

丹寨汞礦工業遺址,位於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和揚武鄉南部。礦脈聯結黔東南、黔南兩自治州的丹寨、三都兩縣的廣大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寨汞礦工業遺址
  • 地理位置: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和揚武鄉南部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景觀特色,

地理環境

丹寨汞礦工業遺址位於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和揚武鄉南部。礦脈聯結黔東南、黔南兩自治州的丹寨、三都兩縣的廣大地區。礦點主要分布在丹寨縣龍泉、揚武及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交梨、苗龍、拉纜、九阡、周覃等鄉鎮。北起丹寨縣揚武鄉硃砂村,南抵三都縣拉峩鄉壩橋村。南北長約3.6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主要建有硃砂廠、大發廠、宏發廠、羊角廠、四相廠、賽寶廠、三都分廠;分有四個採礦車間;開採的礦洞有廣平硐、主發硐、新硐、新華硐等一百多個。地理坐標為東經107°45′22″—107°57′36″;北緯25°30′09″—26°44′33″之間;海拔在400—1024米之間;地表面積約50平方公里。屬雲貴高原貴州地貌分區黔東南浸蝕剝蝕構造中山低地貌。氣候屬亞熱帶以北溫帶過度高原大陸性氣候。岩層以青灰薄層塊狀為主。

歷史沿革

丹寨汞礦遺址存在年代久遠。據傳,在火藥未發明之前就有人在今遺址用火燒潑水爆炸等土法開採。操作原始,效率低下。相傳有一老闆耗盡家糧,讓工匠們把剩下的冷飯吃了後各自回家,老闆自己空著肚皮先回家了。工匠們不忍心,吃下冷飯後,做了最後一搏,終於打出了礦,於是急忙派人跑了30多公里的路把老闆追回來……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個廠取名為“冷飯廠”。
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當地土司敬貢朝廷的禮品中,就有丹寨出產的活水銀以及銀飾等。清乾隆十五年(1751),都勻府設“五加河水銀廠”於八寨廳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朝廷對“五加河水銀廠”課稅變價銀200兩;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復開辦大發洞水銀廠;清光緒二十五年(1900)外資英、法與貴州路礦局合股在廳境內開採汞礦。清光緒三十四年(1909)上海鹽道陳明遠承辦貴州礦務局,開採八寨縣汞礦,建立英法水銀公司。1940年7月,中央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和貴州省政府礦務局直管三合(三都)、八寨(丹寨)兩縣汞礦,開設“三八廠”。兩年後改為汞業管理處,實行大面積開採,並收購農民煉的汞。1945年,汞業管理處撤離,礦區開採實際處於當地地主、官僚們的控制之中。
解放後,1952年5月,都勻專署公安處勞改科到礦區接管辦廠。1953年由貴州省公安廳接管建“貴州省地方國營丹寨汞礦廠”。1956年,蘇聯專家庫克林、杜爾欽斯基進駐礦區指導工作,對礦山如何開展地質勘探工作提出建議和意見。從那以後,我國自己培養的科技人才不斷分配到廠工作,因此,汞礦廠在生產、建設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40多年來,丹寨汞礦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礦源開始出現枯竭;八十年代後期,生產出現虧損,1990年停產。現廢為遺址。

景觀特色

丹寨汞礦工業遺址地處山谷,山脈為南北走向,地形坡度較大,遺址內無較大的地表水,有羊巫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遺址進入三都水族自治縣匯入都柳江水系,水資源較豐富。地質為灰至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岩、泥質和粉砂質條帶白雲岩、白雲質粉砂岩及角礫狀薄層青岩間雜 。丹寨汞礦工業遺址內多數平地、路面、操場,步道為水泥硬化, 路旁植有法國梧桐、楊樹等行道樹, 環境幽靜,山清水秀,建築物和構築物保護較好。遺址西修公路至五里堡7公里併入321國道;北修公路至揚武鄉老八寨村3公里;兩條公路環回,交通便利。遺址四周為苗、水民族聚居區,過去曾有部分當地人參與過採礦鍊汞,現以種、養職業為主。紅火時期的汞礦廠為融洽周邊民眾關係,經常資助周邊村寨的民俗活動,也邀請各村寨的寨老、村組乾到礦上座談,邀請青年們到礦上開展文娛體育活動。使周邊村寨的民眾與汞礦的幹部職工和睦相處,促進區域社會穩定。
2008年8月,國家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經丹寨文物普查工作者的整理上報。丹寨汞礦工業遺址引起州、省領導和專家的高度重視,將丹寨汞礦工業遺址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可以說,丹寨汞礦工業遺址,以它的悠久歷史,以它的覆蓋面積,以及它為國家為地方所作的貢獻,都是無與能比的;可以說,它是一本甲骨文,值得人們去研究;是一座汞工業博物館,值得人們去考察。它是一處情人谷,值得人們去探幽。人們蒞臨丹寨汞礦工業遺址,可以親眼目睹冷飯廠、四相廠、蘇聯專家樓、蘇式磚木結構的醫院、冶煉車間、化工車間、動力車間;鑽進深不可測的眾多採礦洞,體驗深井採礦的快樂;想像當年這個亞洲第一的汞礦紅紅火火的生產場景;特別是老汞礦人回憶當年那種揚眉吐氣甚至有些驕傲與自豪的情景,更有專家學者前來研究她的發現、開發、發展高峰、衰退以及荒廢;享受著這裡的青山綠水,欣賞周邊水苗同胞的民族風情,口味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一定會流連忘返,醉夢仙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