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太洞穴遺址

金斯太洞穴遺址

金斯太洞穴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是舊石器時代至商朝草原先民的居住遺址。

金斯太洞穴寬16米、深24米,其堆積層厚達5米,共分3層。遺存有大量的石器、陶器,以及動物骨骼化石。此外,還出現了少量的青銅製品,說明洞穴居民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該遺址的發現表明,至少在1萬年以前,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就有人類居住。它對於研究內蒙古草原古代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研究中國北方古人類生活環境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遷徙、生產方式的演變以及北方地區畜牧業的起源,有著十分重大的價值。

2004年,金斯太洞穴遺址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金斯太洞穴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斯太洞穴遺址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
  • 所處時代:舊石器時代至商朝
  • 占地面積:約94平方米
  • 編號:7-0052-1-052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國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根據出土的遺物、地層特徵及伴生的動物群,推斷該遺址中部堆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距今約3萬~1萬年;上部的年代約相當於商代遺存,距今3500年左右。至於最下部的堆積,根據器物的原始性,推測可能屬舊石器時代中期晚段遺存。
2000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錫林郭勒盟文物站和東烏珠穆沁旗文物管理所聯合對金斯太洞穴遺址進行首次發掘。
金斯太洞穴遺址金斯太洞穴遺址
2001年,進行第二次發掘。兩次發掘面積約80平方米,出土了石製品四千餘件和大量動物骨骼化石等。
2012、2013年,內蒙古博物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繼續對金斯太洞穴遺址進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發掘。

遺址特點

金斯太洞穴遺址洞口朝向西北,方向為290。兩側是相對高度10~20米的低山,前面為長約100米的緩坡,淺山與其間的緩坡形成自然院落,在低山前端形似門闕處有擺放規則的石塊,似為一道石牆,緊靠洞口處也有類似構造。洞口最闊,寬16米,洞內最窄處4米,進深24米。洞穴前半部項部較低,左右較寬敞,中部以後,頂部變高,豁然開朗,洞頂呈穹隆狀。
金斯太洞穴遺址金斯太洞穴遺址

文物遺存

洞穴的堆樂坑趨積物非常豐富,可分十個大的基礎層位,每層又分若干亞層,由早及晚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
金斯太洞穴遺址最厚處地層堆積達6米以上,共分八層,每層又分為若干亞層。其中第1~2層為青銅時代遺存。第3~8B層為舊石器時代遺存,其最晚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早期。舊石器遺存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下文化層、中文化層、上文化層。
金斯太洞穴遺址發掘現場金斯太洞穴遺址發掘現場
下文化層出土石製品131件,其中包括石核、石片、斷塊、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石鑽、雕刻器等。原料種類多,石製品以小型為主,中型占有一定比例。中文化層出采整捆土石製品共1355件,器形包括研磨石、刮削器、薄刃斧、勒瓦婁畦石片、舌形器、手鎬等。原料種類繁多,石製品以小型為主,中型也有一定比例。推測存在勒瓦婁畦剝片技術。上文化層出土石製品1547件,包括細石核、細石葉、磨盤、手錛、大三棱尖狀器、半月形器、舌形器、錛形器、矛形器等。石製品以小型為主、中型墓罪贈頌較少。遺址經14C測年,舊石器層位年代為距今3.6萬~1.8萬年左右,處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過渡至晚期之末。
金斯太洞穴遺址前兩次發掘還發現了大量動物化石,獲得標本2373件。下文化層化石保存較差,多破碎,數量較少:中、上文化層化石保存較好,數量較多。種屬包括齧達慨翻希齒目、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動物。另外,在近八十平方米的發掘區域內,從第3A、3B、3C層中發現了用火遺蹟。遺蹟層面上有灰燼堆積,周圍地面被烤成紅褐色或褐色,火候不高,有的石製品及動物骨骼表面有火燒痕跡。
金斯太洞穴遺址周邊地貌金斯太洞穴遺址周邊地貌

研究價值

金斯太洞穴遺址文化層之厚,出土的遺物種類之多,時間跨度之長,在同類遺址中很罕見,經過對中下部地層動物群的初步研究發現,動物群始終反映著大陸性溫帶乾旱半乾旱草原環境為主的特徵,具有典型的區域性,這為研究內蒙古高原東部及大興安嶺西麓古代自然地理環境,揭示不同時期文化、經濟形態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繫,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材料。
金斯太洞穴遺址
金斯太洞穴遺址的發現對北方草原地區晚更新世的氣候環境變遷,人類生業模式與生存策略,覡代人的起源、遷徙、擴散,石器製造工業和技術,與蒙古、貝加爾、遠東等周邊地區同期文化的互動關係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2004年,金斯太洞穴遺址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金斯太洞穴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錫盟文體新廣局副局長一行深入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巴達拉胡嘎查對金斯太洞穴遺址保存現狀及保護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肯定東烏珠穆沁旗文物保護組台微拘的工作,並提出具體工作要求,一是更加重視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二是重視對文物內涵的深入發掘。
東烏珠穆沁旗嘎達布其鎮牧場上分布著很多文物古蹟,有金斯太洞慨諒穴遺址、巴德拉胡敖包、蠻罕圖廟遺址、古墓葬等。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活躍著一支支由牧民組成的馬背文物保護隊。他們巡查、看護著草原上眾多的文物古蹟,義務向牧區民眾和觀光遊客宣傳文物保護法、文物知識等。

旅遊信息

金斯太洞穴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嚷欠項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以西25公里的東海爾汗山的丘陵山地中。地理坐標東經11522'39.8",北緯4513'53.2"。
乘車路線:火車、飛機前往錫林浩特,後換乘長途車至東烏珠穆沁旗。
自駕路線:錫張高速公路、G207 → S307 → S204 → S101至烏珠穆沁旗。
金斯太遺址周邊

研究價值

金斯太洞穴遺址文化層之厚,出土的遺物種類之多,時間跨度之長,在同類遺址中很罕見,經過對中下部地層動物群的初步研究發現,動物群始終反映著大陸性溫帶乾旱半乾旱草原環境為主的特徵,具有典型的區域性,這為研究內蒙古高原東部及大興安嶺西麓古代自然地理環境,揭示不同時期文化、經濟形態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繫,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材料。
金斯太洞穴遺址
金斯太洞穴遺址的發現對北方草原地區晚更新世的氣候環境變遷,人類生業模式與生存策略,覡代人的起源、遷徙、擴散,石器製造工業和技術,與蒙古、貝加爾、遠東等周邊地區同期文化的互動關係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2004年,金斯太洞穴遺址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金斯太洞穴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錫盟文體新廣局副局長一行深入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巴達拉胡嘎查對金斯太洞穴遺址保存現狀及保護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肯定東烏珠穆沁旗文物保護組的工作,並提出具體工作要求,一是更加重視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二是重視對文物內涵的深入發掘。
東烏珠穆沁旗嘎達布其鎮牧場上分布著很多文物古蹟,有金斯太洞穴遺址、巴德拉胡敖包、蠻罕圖廟遺址、古墓葬等。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活躍著一支支由牧民組成的馬背文物保護隊。他們巡查、看護著草原上眾多的文物古蹟,義務向牧區民眾和觀光遊客宣傳文物保護法、文物知識等。

旅遊信息

金斯太洞穴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以西25公里的東海爾汗山的丘陵山地中。地理坐標東經11522'39.8",北緯4513'53.2"。
乘車路線:火車、飛機前往錫林浩特,後換乘長途車至東烏珠穆沁旗。
自駕路線:錫張高速公路、G207 → S307 → S204 → S101至烏珠穆沁旗。
金斯太遺址周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