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金代文物。敞口,口沿下內凹成一道凹槽,圓腹,腹下內收,平底。腹及底部絞胎,均飾縱向規律性編織紋樣,口沿白胎一周,腹用底部釉色白褐相間絞胎。紋理自然優美,曲線柔和,令人回味無窮。現收藏於大同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徐龜墓絞胎缽
- 館藏地點:大同市御東新區太和路
- 所屬年代:金
- 所屬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
- 所屬地區:山西大同
- 尺寸:口徑16.4厘米,底徑9.5厘米,高6.3厘米
文物介紹
絞胎是唐代興起的特殊工藝,是把配出的深色和白色泥切成薄片,按造型要求堆疊成雛形,然後放到刻好形體的陶范中擠壓成型。柔軟的色泥扭曲摻合,出現類似樹木年輪或花崗岩的紋理,再罩淡黃鉛釉或白釉燒成,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這件絞胎缽口徑16.4厘米,底徑9.5厘米,高6.3厘米,出土於大同金正隆六年(1161)徐龜墓中。缽的胎體由白、褐兩種色泥堆疊擠壓而成,圖案呈豎列羽毛狀的紋絡,曲折變幻,呈現出一種曼妙迷離的美。造型模仿西域金銀器,敞口微侈、弧腹、平底。釉色亮澤,器形規整。宋代以後絞胎器逐漸減少,存世絞胎器更是十分少見,這件保存完整、品相精美的絞胎缽是絞胎器中的珍品,出土於金代紀年墓中,同時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考古資料表明,大同至遲在唐代已有瓷窯出現,遼金時期,大同渾源窯、青瓷窯等瓷窯盛燒,器物造型多承襲宋式風格,裝飾技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絞釉等多種,其中渾源窯以燒白釉、黑釉器為主,器物胎質細膩,釉面潤潔,刻花器製做精美且具有地方特色,紋飾以花卉紋為主,充滿濃郁的草原風情。在對大同渾源界莊窯的發掘中發現有絞胎器的標本,表明大同地區在唐代已有絞胎器的燒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