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4年,開工建設的江蘇寧常、鎮傈高速公路,穿越了句容及金壇市土墩墓特別密集的區域。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於2004年7月對高速公路途經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制訂了“寧常、鎮漂高速公路文物保護規劃”。
2005年初,江蘇省文物局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領導小組、專家組和辦公室。組織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鎮江市博物館、常州市博物館、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以及漂水、傈陽、句容和金壇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博物館等單位共同參加,並從全省其他地市博物館和考古隊抽調了多名業務骨幹,共由80餘名專業人員組成8支考古隊,對高速公路沿線的土墩墓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工作由南京博物院主持。此次發掘從2005年4月11日開始,同年9月中旬結束,歷時150餘天,先後調查發現土墩46座,其中被公路施工徹底破壞了6座,實際發掘土墩40座。共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坑)229個及喪葬建築14座,出土各類遺物3800餘件。
遺址特點
綜述
金壇土墩墓群位於金壇薛埠鎮地區,以茅山東側金壇西部地區分布最為密集,此處地貌主要是丘陵崗地和密布的河湖,植被繁密茂盛。土墩墓是商周時期江南地區最為獨特的墓葬形式,主要分布在蘇南、皖南和浙江、上海等長江下游一帶。這種墓葬利用丘陵地帶的山岡或平原上的高地,在地面上安置死者和隨葬器物,然後堆積起饅頭狀土墩。
土墩墓葬特點
一墩一墓就是一座土墩僅埋葬一座墓葬,在其四周的堆積中放置祭祀器物群或祭祀器物坑。一墩多墓就是一座土墩除在中心埋葬一座相對最早的中心墓葬外,在其四周不同層位的堆積中還埋有更多墓葬。已發掘的46座土墩中除被破壞而埋葬情況不詳外,可以確定的一墩一墓有3座,一墩多墓有28座。一墩一墓的土墩除中部的一座墓葬外,一般在其四周不同層面上放置數量不等的祭祀器物群(坑),如天王東邊山D2、薛埠上水D2、薛埠磨盤林場D1等。一墩多墓的土墩除中部的一座墓葬外,一般在其四周不同層面上再埋有至少一座墓葬。而句容浮山果園D29,除中心墓葬外,在周邊還先後埋有44座墓葬。這是考古已發現的在一座土墩中埋葬墓葬最多的土墩。充分說明,江南土墩墓不僅存在一墩一墓,而且存在一墩多墓。
已發掘的40座土墩共清理墓葬233座,絕大多數均有墓坑,同時在很多墓葬中還發現了人牙和人骨腐痕,在中小土墩墓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不僅從另一個方面佐證這些豎穴土坑就是墓葬,而且為江南地區青銅時代土著居民的人類學研究提供了科學資料。堆土掩埋現象僅屬個別。浮山果園D29M29、M42和浮山果園D27M2則是帶淺坑和小封土的墓葬,為土墩墓中另一新的發現,是中國考古已發現的最早的帶封土的墓葬,不僅豐富了土墩墓喪葬習俗的內涵,也為研究中國古代墓葬封土起源提供重要資料。
一墩多墓土墩在墓葬布局方式多樣,其中向心結構的布局方式較為特別,與中原及周邊地區的墓地布局有著顯著的差別,具有濃郁的江南土著特色,在土墩墓考古中也是首次發現。向心式布局即在土墩中心墓葬周圍的不同層面安葬的多座墓葬頭向均朝向中心墓葬。在40座土墩中有14座明確存在這一布局方式,為深入研究青銅時代江南土墩墓的葬俗和社會結構提供了考古學資料。東邊山D1共清理墓葬15座,開口於2、3層面上的14座墓葬均朝向墩子中心的M13。天王寨花頭D2共清理墓葬27座。中心墓葬為M22,開口於周圍的不同層面上的26座墓葬均朝向中心墓葬。浮山果園D29共清理墓葬45座,開口於不同層位的44座墓葬均朝向中心的M45,其中2層面上分布有墓葬14座,4層面上分布有墓葬17座,5層面上分布有9座墓葬。6b層面上的墓葬共5座,每層所有墓葬都朝向土墩中心的主墓,每層墓葬與上層墓葬和同層墓葬都有較多的複雜的疊壓打破關係。
喪葬建築遺存
已發掘的46座土墩中有9座墩子發現了14座墓上或墓下喪葬建築。墓上建築主要指在墩子中心墓葬上的建築,由基槽、兩面坡的棚子、石床等部分組成,有的還有通往墓葬的道路,在棚子上再堆土成丘。如浮山果園D29M45為墩子的中心墓葬,由墓門、基槽、柱子、石床及小路組成,墓葬總長7.2米,其中石床長4.3米、寬2.1米,路長2.8米、寬約1米。從發掘情況推斷,M45在墩子基礎層面的中心部位挖弧壁、圜底基槽,在基槽內埋剖開的樹木片,搭成人字形兩面坡的棚子,在東端立柱留門,門兩側用石塊壘砌;門外用黑土堆成通往棚內的斜坡道路;棚內墊20厘米厚的土,其上鋪設石床。這類棚子建築與浙江印山越王墓較為類似,這類建築遺存實際上就是截面呈三角形的兩面坡槨室。而時代明顯早於後者,級別低於後者,說明印山越王墓的喪葬建築是有當時社會的喪葬習俗背景的。
墓下建築—墓地的標識。是建在中心墓葬的下一層、墩子基礎層面上的建築物,同樣包括基槽和柱洞,有的僅有基槽,形式多樣,有的全封閉,有的半封閉,有的在基槽內墊有石塊。這類建築一般位於墩子中心,建在中心墓葬的正下方的基礎層面上,建築內不見遺物,它與中心墓葬不屬同一層位,沒有直接關係,但上下基本對應,在建造中心墓葬時已經撤除或毀壞,僅存基槽、柱洞等。寨花頭D5F1建在土墩中部的6層面上,由基槽和柱洞組成,基槽南、北、西面環繞形成長條狀,東部缺口,基槽內密集分布柱洞32個,柱洞基本向內傾斜。基槽的東西中軸線上還有4個圓形柱洞,推測原為兩面坡人字形建築,中心墓葬的石床與基槽範圍基本一致。這類建築應屬營造墓地時的標識性祭祀建築。
墓地界域
金壇土墩墓群有一座土墩有明顯的界牆和護坡,一座土墩有土壟,這在土墩墓發掘中首次發現。句容東邊山D1,界牆平面近方形,建造於墓地營造於土墩的基礎層面上,外側有一周護坡,在西、南面有2個缺口,土墩的堆積基本在界牆範圍內,僅最上一層堆積局部溢出牆外。金壇薛埠上水D4的土壟平面呈弧形,建造於生土面上,中部有一缺口,墩子的基礎和各層堆積均在土壟範圍內。從發掘情況看,界牆和土壟起到確定墓地四至的作用。在另2座土墩中發現護坡堆積,其功用可能與界牆、土壟相似。沒有明顯界牆、土壟的土墩,其墓地的界域與墩子的基礎範圍大體一致,墩子堆積包括墓葬和祭祀器物群等活動基本在基礎範圍內,除最後覆土外,溢出現象未見。同時在墩子基礎鋪墊完後,墓地的範圍也就確定了,尚未見改變墓地基礎的現象。這些說明土墩作為墓地在建造之初就有了明確的規劃。
祭祀習俗
以瘞埋器物群祭祀的土墩墓主要是一墩一墓或一墩幾墓的土墩,一墩多墓的土墩鮮見或可見1、2組零星的祭祀器物群,大量祭祀器物群(坑)在茅山東側土墩墓中較為常見。祭祀器物群(坑)放置於中心墓葬周圍的封土層面上,有的將斜向層面進行平整,形成簸箕形小龕或淺坑。一個墩子裡祭祀器物群(坑)的數量在1~25組,放置器物數量1~24件,器形包括罐、瓿、壇、鼎、豆、碗、盅、蓋等。如金壇薛埠茅東D5呈漫坡饅頭狀,平面大體呈圓形,南北約33米、東西約35.5米、高約2.1米,保存較好。堆積分10層,共發現墓葬2座,祭祀器物群25組。其中有2組器物群用小土包覆蓋。金壇曬土場D1墓葬3座,發現起自於生土面上的平台,在四周發現10組器物群,其中部分器物群有簸箕形坑。
金壇土墩墓群隨葬品多為印紋陶器、原始瓷器,以及部分帶地方特徵的青銅器。祭祀器物器型主要有罐、瓿、壇、鼎、豆、碗、盅、蓋等。
金壇土墩墓群土墩墓是江南原生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文化多重因素、多元結構、多樣內涵的特殊文化遺存,為深入研究西周至春秋時期江南地區的葬俗和社會結構,提供了寶貴的考古學資料。
仙姑村廟西土墩墓群被評為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國家文物局“2006—2007年田野考古二等獎”。
金壇土墩墓群位於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薛埠鎮地區。
自駕:自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金壇土墩墓群,路程約36.9千米,用時約37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