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刻石

金剛經刻石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剛經刻石
  • 外文名:無
  • 歷史:最早在中國出現
  • 屬性:印刷形式
背景介紹,相關作品,

背景介紹

《刻石》(824年,四十七歲)  柳公權正書,刻為橫石,共十二塊,每行十一字,原石毀於宋。唯一唐拓本發現於敦煌石窟,現藏巴黎博物館。此為柳書早期代表作。其下筆精嚴不苟,筆道瘦挺遒勁而含姿媚;結體縝密,以縱長取形,緊縮中宮,開展四方,清勁而峻拔。“柳骨”於此可初識,而柳集眾書於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誠懸書金剛經,柳玭謂備有锺(繇)、王(羲之)、歐(陽旭)、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之體。今考其書,誠為絕藝,尤可貴也。”(《廣川書跋》)
經石峪摩崖刻經,在泰山斗母宮東北約400米處,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經之一。經文刻於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約3.1市畝)的石坪上,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44行,每行字數多者125字,少者10宇不等,凡刻2800字,字徑50厘米至60厘米。以隸書為主,兼有楷、行、篆各種筆意。形制雄偉,氣勢磅礴,書法縱逸遒勁,世人譽之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為歷代書法愛好者所崇尚。由於風雨剝蝕,山洪衝擊,加之遊人踐踏、棰拓無度等人為破壞,現僅存經文42行138l字(包括殘字和雙勾字),其中可認讀者僅1069字。由於經文殘缺過半,且無年代和書者姓名可考,故對原刻經行數、字數與現存經文行數、字數以及刻經年代和書經人等,說法多不一致。

相關作品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剛經》,經卷最後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唐鹹通九年,就是868年。這件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長約1丈6尺的《金剛經》卷子,圖文風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純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這本《金剛般》卷子也被英國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盜騙,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現藏大英圖書館。
金剛經金剛經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複製品。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