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背景
抗日戰爭後期,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法幣的實際購買力大大下降,黑市匯價失控。有鑒於此,抗戰勝利之初國民政府行政當局在貨幣金融方面確定的方針是“整理鈔券,穩定幣值及匯率,並健全金融機構”,並正式載入1945年9月1日公布的《民國三十五年度國家施政方針》中。但在蔣介石看來,應當立即考慮改革幣制,並催促有關部門儘快擬訂相關方案。但在宋子文、張群擔任行政院長期間,由於財經主官的堅持,各個幣制改革方案始終停留在“議”和“論”的階段。
但隨著內戰全面爆發,國民政府的財政狀況日趨嚴峻,而業已開放的外匯市場與黃金市場失控,法幣的匯價猛跌,金價狂漲。“1946年財政總收入19791億元,總支出55672億元”間,赤字達35881億元,占總支出的64.45%。同年,“軍費支出為27124.6億元,特別支出(主要用於軍、警、憲、特)為12131.7億元”同,合計39256.3億元,相當於財政總支出的70.51%,不能不說財政赤字是軍費龐大開支的結果。1947年,情況進一步惡化,“財政總收入138300億元,財政總支出409100億元,赤字為270800億元,占總支出的66.19%。同年軍費支出(包括特別支出60877億元)總計244626億元,相當於財政總支出的59.8%”。“1948年8月金圓券發行前夕,赤字高達900萬億元之巨。”
蔣介石之所以急於推進幣制改革,一是因為通貨膨脹呈失控之態,其中尤以米價狂漲為甚;二是美國對華經濟援助法案通過,蔣認為可以憑藉數億美元的外援,滿足此前各項幣制改革方案都提及的必要條件,幣制改革終於有望實現。1948年5月“行憲”之後,蔣介石出任中華民國總統,曾擔任過資源委員會委員長、經濟部長和行政院副院長的翁文灝出面組閣。經蔣介石同意,翁文灝請來了原經濟部長王雲五擔任財政部長,原財政部長俞鴻鈞出任中央銀行總裁。 1948年 6月下旬至 8月上旬,蔣介石力推的以金圓券取代法幣的主張,終於在行政院以及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的主官層面達成了共識,以《金圓券發行方法》為核心的《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的定稿和正式出台進入了倒計時。
發行辦法
1948年8月19日,蔣介石以總統名義正式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明令在全國取消法幣,實行金圓券幣制。其要旨有四點 :“一、自即日起,以金圓為本位幣,十足準備發行金圓券,限期收兌已發行之法幣及東北流通券。二、限期收兌人民所有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逾期任何人不得持有。三、限期登記管理本國人民存放國外之外匯資產,違者予以制裁。四、整理財政,並加強管制經濟,以穩定物價、平衡國家總預算及國際收支。”
同日,行政院等相關部門分別公布了《金圓券發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中華民國人民存放國外外匯資產登記管理辦法》和《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等四項辦法、規定,作為《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的組成部分。將《緊急處分令》和各種辦法綜合起來,其主要內容有四項 :
第一,金圓券每元法定合純金 0.22217 公分,由中央銀行發行,面額分為 1元、5 元、10 元、50 元、100 元五種。發行總額以 20 億元為限。
第二,金圓券 1元折合法幣 300 萬元,折合東北流通券 30 萬元。(注 :東北流通券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中央銀行在東北發行的紙幣。金圓券發行後,限期收回。)
第三,私人不得持有黃金、白銀和外匯,限期於 1948 年 9月 30 日以前收兌黃金、白銀、銀幣和外國幣券 ;違反規定不於限期內兌換者,一律沒收。
第四,全國各地各種物品及勞務價格應照 1948 年 8月 19日以前的水平凍結 。
與此同時,蔣介石還命令全國金融業停業兩天,做好發行金圓券的準備工作,並派出俞鴻鈞、蔣經國、宋子文等一大批經濟督導員到各大城市,監督金圓券的發行工作,確保幣制改革方案順利實施。上述四方面措施,其實就是在強迫私人交出金條、白銀、銀元與各種外幣的同時,強制凍結商品價格,以防商界囤積居奇。這些措施可謂雙管齊下,也可謂蠻橫無理。總之,是要將人民手中的硬通貨和外幣全面控制在政府手中,僅允許民間繼續保留、轉讓和以官定價格買賣現有金銀首飾。
券種類型
在金圓券自 1948 年 8月正式流通到 1949 年 7月廢止的短短 10 個多月里,總計發行了 50 個券種。其中主幣券為 47 種,輔幣券為 3 種。另有已經印製但未進入流通的主幣券 8 種,輔幣券 1 種,未印製之試樣票 7 種。其面值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壹佰圓”、“伍佰圓”、“壹仟圓”、“伍仟圓”、“壹萬圓”、“伍萬圓”、“拾萬圓”、“伍拾萬圓”、“壹佰萬圓”、“伍佰萬圓”共 18種(圖五至圖八)。而參與印製金圓券的海內外廠家多達九家,它們分別是美國鈔票公司、美商保全鈔票公司、英國德納羅印鈔公司、中央印製廠、中央印製廠特約一廠(大東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二廠(京華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三廠(上海中華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四廠(三一印刷公司)及中華書局。若具體細分,則其種類和版別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發行情況
大量黃金、外幣收歸政府
在“限期兌現”、“沒收”、“制裁”等手段的壓力下,國統區的普通百姓只得將金銀外幣向銀行兌換成金圓券。1948 年 8月 23 日,中央銀行開始兌換工作。市民紛紛排起長隊兌換金圓券,情形大大出乎當局者的意料。兌換的第一天,中央銀行共收兌黃金 7748.36 兩、白銀 8776.96 兩、銀元 2.8361 萬元、美鈔 81.9632 萬元 5 角、港幣 13.6702 萬元,共兌出金圓券 501.3777 萬元 3 角 9 分。第二三天,市民甚至清晨 6 點即到中央銀行門前排隊兌換金銀外幣。“(在外灘中央銀行門前)有許多人早晨六、七時排隊,到下午一、二時還沒有兌到。交通和中國農民銀行擠兌的人也不少,交通銀行只兌一百號就截止,中國銀行則因 24 日所發號碼未及全部兌清,今日起暫不再發新號碼。央行今日起雖委託大陸、鹽業等行代兌黃金,但因準備手續關係,大陸等銀行並未開始收兌。因此中央銀行兌金者更為擁擠,門警用盡力氣還不容易維持秩序。”到28日金圓券發行一周時,已有金銀外幣折合 2720 余萬美元兌換成金圓券。
黃金、白銀、外幣的兌換期原定到 1948 年 9月 30 日結束。財政部發言人於 9月12 日宣布 :“收兌金銀及外幣日期,原定截至九月卅日為止,到期決不延展。如逾期尚未向中央銀行或其指定代理收兌之銀行兌換金圓券或公債或存儲,則持有者即屬違法。”在國民黨的高壓政策下,普通百姓紛紛如期前往兌換。僅上海一地,29 日、30日的兌換達到了高潮,30 日成績為兌出金圓券 3600 余萬元,是最好的一天。據翁文灝報告,到 9月底止,“收兌黃金、外幣折合美金一億三千二百七十八萬七千一百十四點一七元,經收外幣存款折合美金一千零六十九萬七千七百五十五點六一元,出口外匯收入折合美金三千五百七十八萬四千四百七十點二一元,華僑匯款收入折合美金一千一百十六萬三千四百十九點二O元,總計收入折合美金一億九千零四十三萬二千八百五十九點一九元,進口結匯折合美金一千二百五十萬一千九百十二點六九元,政府機關結匯折合美金一千零三十五萬八千二百九十九點四六元,總計支出二千二百八十七萬零二百十二點二五元,以上收支兩抵,淨收入折合美金一億六千三百五十六萬二千六百四十七點零四元。”[23] 當時,發行的法幣折合美金也僅 5000萬元,而在幣制改革的 40 天之間,即收入了黃金、外幣 1.6 億多美元,達法幣發行額的 3 倍。
同時,藉助於來自政府的強大政治力量,全國各地的批發和零售物價指數曾一度被控制在了金圓券發行前夕的水平。商人們被迫以政府指令的價格出售貨物。
迅速崩潰
來自政府的行政手段最終取代不了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正如中央銀行總裁張嘉璈對蔣介石所說的那樣,因為國民政府沒有充分的現金或外匯儲備,也未能有效減少預算支出,因此政府的限價命令僅僅維持了兩個星期左右的平靜,市場上的平價局面便被打破。
物價失控
“截至九月四日止,即金圓券發行的第十五天,漢口物價漲高 21%,重慶漲高 40%,廣州漲高 83%。”天津、廣州的米價則分別上漲 28% 和 58%,布匹分別上漲 88% 和 62%。商人們無法繼續補充貨源,紛紛歇業。尤是背景深厚的豪門勢力,大量隱匿、囤積物資,造成市面上物資奇缺,引發物價瘋狂上漲,黑市猖獗。“北平物價至 10月上漲三倍,所有糧食油鹽店均室空如洗,黑市麵粉八十元一袋,香油五元一斤。”“每石大米價格,竟從限價時的 20 元,驟然上漲到 500 元至 1000 元,即上漲了 25 倍至 50 倍。”10月 2 日,上海率先發生市民搶購物資風潮,延至10月下旬,其禍已遍及全國各大都市。10月 31日,行政院臨時會議通過《改善經濟管制補充辦法》,宣布取消僅僅實行兩個多月的限價政策,規定“糧食依照市價交易,自由運銷”,“六大都市配售糧食,仍由政府繼續辦理”,其他重要物品價格繼續管制,調整公用交通事業價格,調整公教待遇及工資,調整稅收。與此同時,黑市的黃金價格也隨之飛漲。至 11月 11日,各地金銀外幣的黑市價格均已超過官方價格的五倍以上。11月 9 日,京、滬又發生搶米風潮。至 10 日,僅南京一地即被搶大米 2505 石,被搶米店 22 家。國民政府不得不宣布實行“首都戒嚴令”。11月 2 日,翁文灝在立法院承認“幣制改革完全失敗”,他指出 :“關於收支平衡這一點,可說是完全失敗了,其原因是國庫開支太大,許多重大開支無法減少。”至此,金圓券的發行和流通再一次面臨與法幣惡性通貨膨脹同樣的狼狽窘境,幣制改革失敗的命運已經注定,金圓券的最後崩潰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突破發行限額
控制物價的失敗,必然導致金圓券發行限額的突破。截至 1948 年 11月 9日,金圓券已發行 19 億餘元,與限額接近。時值遼瀋大戰正酣,軍政費增加極巨,俞鴻鈞強調如不突破限額,“勢將貽誤戎機,影響大局”。蔣介石予以採納。11月 11日,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了《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和《修正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主要內容及企圖是 :其一,原定金圓券發行最高額為 20 億元,改為發行總額“另以命令定之”。如此一來,金圓券可以任由國民政府大肆印製發行。其二,根據黑市價格上漲五六倍的情況,重新規定金圓券每元的含金量,把金圓券貶值了 80%,即由原來的黃金一兩等於金圓券 200 元,提高至黃金一兩等於金圓券 1000 元。同時又規定,兌換時須另有一年存款的 1000 金圓券,事實上每兩黃金折合 2000 金圓券。這樣,人們之前用 1 兩黃金兌換200 金圓券,現在要想兌回這 1 兩黃金,則需要花費 2000 金圓券。其三,雖然承認人們手中未兌換的金銀、外幣為合法,但除銀幣外,禁止流通買賣。取消收兌限期,黃金每兩兌換 1000 金圓券,白銀每兩兌換 15 金圓券,美金 1元兌換 20 金圓券。這是企圖以提高兌換率為誘餌,繼續收兌人們藏有但被禁止流通買賣的金銀、外幣。由此可見,所謂的“幣制改革”不過是國民政府榨取國統區人民手中金銀財富的工具。此修正辦法一經公布,隨即在各地又引發了新一輪擠兌黃金的狂潮。上海中央銀行門前人滿為患,求兌者日達數萬。在雲南昆明,竟還發生了搗毀、搶劫當地中央銀行的事件。
由於 1948 年 11月取消了金圓券發行 20 億元的總額限制,加之惡性通貨膨脹造成的物價飛漲,使得金圓券的發行速度大大高於法幣的發行速度,其發行和印製就如同決堤的洪水,一瀉而不可收拾,而其發行總額幾乎是以天文數字的形式展現於世人面前。此後,金圓券以比法幣還要迅猛的速度繼續貶值。到 1949 年 6月底,已經發行的金圓券數額竟然高達 130.3046 萬億元,各地市場一片混亂,物價如同斷線的風箏扶搖直上,一日數變。上海的一家商店曾經在一日之內更換商品標價達 16 次之多。機關“領工資拿到金圓券後,馬上就換成銀元、美鈔或黃金,如果稍有延遲,即要蒙受貶值損失。有時一個辦公室十來個人,管生活的人領取工資後,先不發給本人,而是先跑到市場換成銀元、港幣或美鈔,再來按人分發”。一時間,搶購風潮隨處可見。在上海的一家藥店內,“有一苦力從貨架上抓了幾盒青黴素。店主吃了一驚,問他是否知道青黴素的用途,苦力回答說 :管他娘的,反正它比鈔票值錢。”到 1949 年 5月,金圓券已經基本買不到什麼東西了,500萬元金圓券的購買力只相當於 1948年 9月的 1 元金圓券。上海大米的價格是每石 4.4 億元金圓券,若以每石米 320 萬粒計算,則買 1 粒就要花費 130 多元。
停止發行
1949年各地相繼解放後,人民政府在6月起宣布停止金圓券流通,以金圓券10萬元兌換
人民幣1元的比率,收回後銷毀。
1949年6月23日,國民政府承認金圓券破產,宣布金圓券與舊鑄銀元的比價為5億比1。實際上,有的地方是以15億比1的比價在拋售金圓券。7月18日,國民政府宣布金圓券作廢,規定9月1日為金圓券兌換銀元的最後期限。至此,原鼓譟一時的金圓券壽終正寢。1949年6月發行“銀圓兌換券”,也迅速崩潰。蔣介石下令將大批財產運往台灣,其中經廣州運出的黃金為20多萬兩。
產生影響
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崩潰
金圓券改革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荒唐短命的幣值改革”。金圓券從發行到垮台,只有短短的 10 個月。通過金圓券改革,國民黨掠奪了大量財富,蔣介石敗逃台灣時運走的大量黃金便是在這一時期搜刮掠奪的。國民政府無視國家財力基礎和市場承受能力,為了維持戰爭支出,大量發行金圓券,造成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由於金圓券引發的金融混亂和市場崩潰,最終成為不治之症,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窒息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而且把整個國民經濟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加速了國民黨統治的滅亡
國民政府藉助金圓券的發行,大肆搜刮民間財富的行為,使其徹底失去民心。金圓券的發行,除了搜刮民財增加了民憤,導致了更大的經濟混亂之外,沒有達到穩定幣制、挽救國統區危機的預期目的。台灣著名學者沈雲龍甚至認為“金圓券是大陸沉淪主因”。這種看法似有誇大金圓券影響之嫌,但不可否認,金圓券的發行,加速了國民黨統治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