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金佛山蘭地生草本,植株高15-35厘米。
根狀莖 粗短,具多數粗2.5-4毫米的肉質纖維根。葉4-6枚;葉片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紙質,長6-9厘米,寬1.2-3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抱莖,無毛,具5-7脈。
金佛山蘭 總狀花序 長3-6厘米,通常具3-6花,罕有減退為1-2花;花苞片三角狀披針形,長1-1.5毫米,最下面的1枚常近鐮刀狀,長約1厘米;花梗和子房長1.3-1.6厘米;花黃色,基部稍帶白色,直立,不開放或稍張開;萼片狹橢圓形或近橢圓形,長1.5-1.7厘米,寬3.5-4.5毫米,基部收狹成短爪,先端鈍,具5脈;
花瓣 與唇瓣相似,均為倒卵狀橢圓形,長1.1-1.3厘米,寬4-4.5毫米,基部明顯具爪;蕊柱近三棱狀圓柱形,頂端稍擴大,黃綠色,連花葯長約6-7毫米;
花葯 長圓狀卵球形,長約1.5毫米;
花絲 寬闊,近卵狀披針形,長1-1.5毫米;退化雄蕊5,較大的3枚近舌狀,白色並具銀色斑點,較小的2枚不甚明顯,與蕊柱同色;花粉團白色,一端較細,側面觀近鐮刀狀狹卵形,長約1.6毫米,寬約0.3毫米。
蒴果 直立,近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6.5毫米,頂端具宿存的蕊柱。花期4-6月,果期不詳。
生長環境 金佛山蘭分布區的氣候冬冷夏涼,霜期長,霧多,雨多,濕度大。對土壤要求不嚴,喜生於陽光充足的林下、林緣、荒坡、灌叢中。
金佛山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
四川 東南部(南川金佛山)和貴州北部(
桐梓 )。生長在海拔700-2100米的林下透光處、灌叢邊緣和草坡上。
金佛山蘭 繁殖方法 取金佛山蘭的幼葉、幼根、子房、
花瓣 等幼嫩組織,用75%酒精浸泡1分鐘,無菌水清洗3次,0.1%升汞消毒8-10分鐘,無菌水清洗3-5次,得到無菌材料,選擇不同的基本培養基,置於溫度20℃、光照6小時/天、光照強度1500-2000勒克斯條件下培養。
金佛山蘭 用於
誘導 植物愈傷組織細胞的激素配比方案一般採用高生長素、低分裂素的配比。根據一般規律,按生長素:分裂素=2:1的配比,設計多組配比方案,以子房作為外質體,用MS+CH300毫克/升培養基培養,觀察其誘導、生長情況,比較組織結構和生長速度,選擇2,4-D:BA=2:1和2,4-D:KT=2:1的激素配比誘導出來的愈傷組織細胞群生長良好、快速,組織結構疏鬆呈乳白色,適宜
繼代培養 和快速繁殖。
主要價值 科研價值:金佛山蘭為蘭科植物中較原始的屬種,對研究蘭科系統發育和起源有極重要的意義。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 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
金佛山蘭 植物現狀: 稀有種。分布區狹窄,零星散生,數量極少,因森林遭到嚴重破壞,生境惡化,殘存植株越來越少,瀕臨滅絕。
保護措施: 應在金佛山自然保護區內予以特殊保護,開展引種栽培繁殖試驗,並進行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的研究,為擴大栽培提供科學依據。使這一古老而珍稀的植物免於滅絕。
加強保護區管理和建設,以保存金佛山蘭植物資源;
建立金佛山蘭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和研究基地,有計畫地繁殖,以免野生金佛山蘭植物的過度採挖而造成物種的滅絕,還可開展有目的的育種,培育金佛山蘭植物,減輕人為採集對野生金佛山蘭植物資源的壓力;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讓民眾自覺地了解金佛山蘭植物、保護金佛山蘭植物,同亂采濫挖行為作鬥爭;
開展詳細的全面普查,掌握金佛山蘭植物、數量和分布,建立詳細的金佛山蘭植物資源資料庫,培養或
引進植物分類學專業技術人才,實現正確識別保護對象和目標,減少執法失誤;
加強法制建設,加大法制宣傳和打擊力度,使保護意識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