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形制,題刻,金仙公主,交通提示,
簡介
形制
位於房山雲居寺石經山雷音洞上面。唐開元十八年(740)建。坐北朝南,通體高3.5米,全部採用 漢白玉石精製而成。基座由塊石砌壘。中間用4塊厚板石組成方形佛龕,正面設券門。門兩側各有浮雕金剛力士一尊。自門向里,對面石壁上又呈現出一組浮雕,釋迎牟尼端坐中間,兩側各有一弟子。其上是七層疊澀檐。塔上有銘文。
金仙公主塔是北京地區年代最早的八座唐塔中體形最大的,通高3 米,通體為漢白玉石砌築,坐西北朝東南,分塔基、塔身、塔檐三部分。塔基為二層台結構,一層長142 厘米,寬140 厘米,高12 厘米;二層長125 厘米,寬123 厘米,高5.5 厘米。塔基之上為方形洞龕式塔身,四壁均長132 厘米,寬106 厘米。塔身已用鐵箍固定上。正面洞門高49 厘米,寬45 厘米,原有兩扇小石門,今不存,門楣上方雕火焰形圖案,門洞左右兩邊各一金剛力士,身後有飄帶環繞。其中右側金剛力士高47 厘米,寬20 厘米,身披鎧甲,肌肉豐滿,飄帶靈動飄逸,身後帶火焰形背光,面部損毀,左手五指張開呈叉腰姿勢,右手握拳,曲臂向上,頭偏向左側,赤腳踩於團雲上。左側金剛力士高47 厘米,寬20 厘米,大耳下垂,面部損毀,身披鎧甲,周圍環繞飄帶,威風凜凜,體態健碩,霸氣十足,赤腳踩於團雲之上,右臂直伸向下,五指張開,左手握拳曲臂向上。
題刻
塔身正面左上角有遼代題刻。題記豎刻楷體字,刻字面積高25 厘米,其中右起第一豎行被鐵箍遮擋,外露部分寬13 厘米,每字長、寬均1.5 厘米,共6 行,滿行3 字至12 字不等。文曰:"永興宮都部署權知軍州」事韓紹勛,與縣郡夫人及」兒女等去。太平六年正月十」七日,因來巡禮燒香到此,睹尊」容傷缺不圓,再補接訖,合家永」為供養。"題記刻於遼太平六年(1026 年),其內容記述永興宮都部署權知軍州事韓紹勛與縣郡夫人及兒女一同前往石經山巡禮燒香,見佛像殘缺不全,故補接齊全,並將此善行記於塔壁上。洞龕內底部石板長88厘米,寬77 厘米,據民國初年老照片核對,洞龕內正面浮雕佛像,兩邊為脅侍像,人物造型豐滿,盡顯盛唐之風。現佛像已不存。
西壁鐫刻《雲居石經山頂石浮圖銘並敘》,大唐開元九年(721 年)刻。因年代久遠,局部漫漶不清,豎刻共23 行,滿行28 字, 共608 字, 其中每字長2 厘米、寬1.5 厘米,此外在該題記的右邊還有一行題記,僅餘"元和四十六年"六字,每字長、寬均1.5 厘米。
據《白帶山志》引《瀟碧堂集》載:"東峪寺門,白楊成林,風氣慘裂。北台如蓮花在水中央。東台亦奇特,台上石浮圖,唐金仙公主所建。五台之外,環以巨嶂,其石紋或類雨點,或類捲雲。"其實文獻中提到的"台上石浮圖"並非金仙公主所建,只因塔身壁上鐫刻《唐金仙公主請譯經施田記》,後人誤以為該塔為唐金仙公主所建。其實該塔的最早建造年代應是開元九年,即公元721 年。其中的重要依據就是西壁鐫刻的《雲居石經山頂石浮圖銘並敘》。題記記述"陟彼高崗,思父母之勞瘁。以為福因業感,感口則福臻;行為善成,成功則行著。"並由比丘尼法喜、法澄及昆季合家眷屬等共建石塔,都檢校人僧高惠明供養,其目的一為紀念先亡父母,以盡孝道,二為感念佛法福臻,樹善崇德。又因題記中提到"九仞之塔"並查閱民國老照片可知,此塔建造之初為九層檐佛塔,亭亭玉立於高崗之上,塔頂為寶珠攢尖剎,只因其年代久遠,歷經戰亂,現僅存七層,塔剎無存。 後壁分上下兩部分鐫刻題記,其中上部分刻《唐金仙公主請譯經施田記》,題記豎刻共21 行,滿行14字,共220 字,每字長、寬均1.5 厘米。文曰:"大唐開元十八年,金仙長公主」為奏」聖上,賜大唐新舊譯經四千餘」卷,充幽府范陽縣為石經本。又」奏范陽縣東南五十里,上垡村趙」襄子淀中麥田莊,並果園一所,及環」山林麓,東接房南嶺,南逼他山,西止」白帶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並永充」供給山門所用。又委禪師玄法歲歲」通轉一切經。上延寶曆、永福」慈王,下引懷生,同攀覺樹。粵開」元廿八年庚辰歲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選王守泰記山頂石浮屠後」。送經崇福寺沙門智升」,檢校送經臨壇大德沙門秀璋」,都檢校禪師沙門玄法」。同前系」獨樹村□磨碑寺」,東至到,南至河」,西至河,北至他山」,四至分明,永泰無窮」。"下部分為詩刻,僅存上部分刻字,下面大部分已漫漶不清,文曰:"歸時帶暮」萬木千峰空……辛酉歲秋八月」范陽縣丞口口」題雲居上寺"。此記文在《白帶山志》中有記載:"金仙公主請譯經施田記,存,正書。大唐開元廿八年庚辰歲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選王守泰記。送經京崇福寺沙門智升,檢校送經臨壇大德沙門秀璋,都檢校禪師沙門玄法,在小西天中台石浮圖北面。"該篇記文為研究雲居寺及石經山在唐代佛教界地位,以及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提供了重要文字資料。
據《白帶山志》引《瀟碧堂集》載:"東峪寺門,白楊成林,風氣慘裂。北台如蓮花在水中央。東台亦奇特,台上石浮圖,唐金仙公主所建。五台之外,環以巨嶂,其石紋或類雨點,或類捲雲。"其實文獻中提到的"台上石浮圖"並非金仙公主所建,只因塔身壁上鐫刻《唐金仙公主請譯經施田記》,後人誤以為該塔為唐金仙公主所建。其實該塔的最早建造年代應是開元九年,即公元721 年。其中的重要依據就是西壁鐫刻的《雲居石經山頂石浮圖銘並敘》。題記記述"陟彼高崗,思父母之勞瘁。以為福因業感,感口則福臻;行為善成,成功則行著。"並由比丘尼法喜、法澄及昆季合家眷屬等共建石塔,都檢校人僧高惠明供養,其目的一為紀念先亡父母,以盡孝道,二為感念佛法福臻,樹善崇德。又因題記中提到"九仞之塔"並查閱民國老照片可知,此塔建造之初為九層檐佛塔,亭亭玉立於高崗之上,塔頂為寶珠攢尖剎,只因其年代久遠,歷經戰亂,現僅存七層,塔剎無存。 後壁分上下兩部分鐫刻題記,其中上部分刻《唐金仙公主請譯經施田記》,題記豎刻共21 行,滿行14字,共220 字,每字長、寬均1.5 厘米。文曰:"大唐開元十八年,金仙長公主」為奏」聖上,賜大唐新舊譯經四千餘」卷,充幽府范陽縣為石經本。又」奏范陽縣東南五十里,上垡村趙」襄子淀中麥田莊,並果園一所,及環」山林麓,東接房南嶺,南逼他山,西止」白帶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並永充」供給山門所用。又委禪師玄法歲歲」通轉一切經。上延寶曆、永福」慈王,下引懷生,同攀覺樹。粵開」元廿八年庚辰歲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選王守泰記山頂石浮屠後」。送經崇福寺沙門智升」,檢校送經臨壇大德沙門秀璋」,都檢校禪師沙門玄法」。同前系」獨樹村□磨碑寺」,東至到,南至河」,西至河,北至他山」,四至分明,永泰無窮」。"下部分為詩刻,僅存上部分刻字,下面大部分已漫漶不清,文曰:"歸時帶暮」萬木千峰空……辛酉歲秋八月」范陽縣丞口口」題雲居上寺"。此記文在《白帶山志》中有記載:"金仙公主請譯經施田記,存,正書。大唐開元廿八年庚辰歲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選王守泰記。送經京崇福寺沙門智升,檢校送經臨壇大德沙門秀璋,都檢校禪師沙門玄法,在小西天中台石浮圖北面。"該篇記文為研究雲居寺及石經山在唐代佛教界地位,以及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提供了重要文字資料。
題記記述,唐開元十八年,金仙長公主奏請唐玄宗將大唐新舊譯經共四千餘卷賜予幽府范陽縣為石經本,又奏將范陽縣東南上垡村趙襄子淀中的田莊、果園及環山林麓包括東接房南嶺,南逼他山,西至白帶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一併賜予雲居寺充供。並委派玄法禪師通轉經書,由崇福寺沙門智升檢校,臨壇大德沙門秀璋都檢校及玄法禪師護送經書至雲居寺。前莫州吏部常選王守泰則是為感念金仙公主的功德, 借用石塔後壁,將這一善舉刊刻其上。也許是因為金仙公主的身份和善舉遠大於《雲居石經山頂石浮圖銘並敘》所記內容,後人便將此石塔稱為"金仙公主塔"而沿用至今,以致相關文獻將此塔建造年代誤以為是唐開元十八年,完全是把《唐金仙公主請譯經施田記》中提到的年代當成了此塔的建造年代,應予以糾正。
金仙公主
金仙公主為唐睿宗李旦之女,也叫華山女仙,昭成竇後所生,曾在都城長安築觀修道,後於華山白雲峰隱居修行。今白雲峰有白雲宮,玉泉院東有仙姑觀,均為後人懷念金仙公主所建。《新唐書·諸帝公主傳》載,睿宗第九女為金仙公主,始封西城縣主,景雲初晉封金仙公主,後為金仙長公主,太極元年(712 年)與玉真公主皆為道士。另據《若雨修道鑄成仙--金仙公主墓志銘介紹》一文載,神龍二年(706 年),十八歲的公主度為女道士。築觀京師,以方士史崇玄和葉法善為師。於開元二十四年(736 年)陪葬橋陵(今陝西蒲城縣)。今陝西省蒲城縣武家村東南有金仙公主墓,是距唐睿宗陵最近的一處陪葬墓。墓於1973年前清理。出土有金仙公主墓誌及彩繪陶俑,包括男女立俑、鎮墓獸、騎馬俑、武士俑、歌妓俑等。其中文物及文獻價值最高的就是《金仙公主墓誌》。該墓誌石一合,是唐代墓誌中體形較大的一種,現存於陝西蒲城縣博物館。志蓋中篆書"大唐故金仙長公主志石之銘"。志石長2 米,寬1 米,於唐開元二十四年刻,中大夫、大理少卿、集賢院士、上柱國、慈源縣開國公徐嵋撰文,金仙公主妹妹玉真公主書。志文楷書,共33 行,每行33 字,每字長1.5 厘米,字間1 厘米,行間2 厘米。墓誌載,金仙公主原名李尼,十八歲入道,號無上,二十三歲宗法,開元二十二年(734 年)建午十日辛巳卒於洛陽之開元觀,年四十四歲。開元二十四年(736 年)太歲景子七月卯朔四日壬午啟舊笙遷葬於橋陵。又據《若雨修道鑄成仙--金仙公主墓志銘介紹》一文載,712 年金仙公主與妹妹玉真公主皆為道士,其父李旦下令在長安城輔興坊同建兩座道觀供兩位公主居住。當時正值災年,水旱相繼,兼以霜蝗,國庫空虛,民無所食,群臣多進諫反對,唐睿宗執意不聽,拆民房,逼奪民居,用錢百餘萬。觀成後以方士史崇玄為師,"護作萬人",聲勢浩然,曾為此引起道教和佛教的一場爭鬥,後政居洛陽。 公主既為道士出身,又為佛教寺院譯經施田,體現了金仙公主以此舉促佛、道二教和睦相處的良苦用心,而唐玄宗所賜幽州雲居寺石經山之經本,為唐代宮廷抄本,極大地豐富了石經山刻經內容,為石經山的刻經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金仙公主的善舉以至於對後人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地處房山區青龍湖鎮的谷積山上有古剎靈鷲禪寺,在大殿後矗立著《大遼析津府良鄉縣張君於谷積山院讀藏經記》碑一通,文曰:"昔金仙氏在於世也,闡揚大法,誘導群愚,以救拔為懷,以慈悲為念。"碑文開頭即讚頌金仙公主為佛教的傳承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金仙公主的善舉以至於對後人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地處房山區青龍湖鎮的谷積山上有古剎靈鷲禪寺,在大殿後矗立著《大遼析津府良鄉縣張君於谷積山院讀藏經記》碑一通,文曰:"昔金仙氏在於世也,闡揚大法,誘導群愚,以救拔為懷,以慈悲為念。"碑文開頭即讚頌金仙公主為佛教的傳承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交通提示
乘917路車到房山站,換乘開往雲居寺方向的中巴到石經山,或乘游10路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