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基督教堂位於晉江市金井鎮中興街。教堂於1933年元旦奠基,當年十月十九日落成,建築包括禮拜堂,紀念樓與教堂護厝,全由會友捐獻建成,其中紀念樓是蔡建忠、許月華夫婦為紀念他們三個蒙召的女兒所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井基督教堂
- 地理位置:晉江市金井鎮
- 建立時間:1933年
- 類型:景點
簡介,具體構造,
簡介
在金井街密集的建築中,教堂那頗具異國情調的鐘樓以及樓上鮮紅的十字架特別引人注目。聽老人們說,當年教堂落成時,金井街大部分的建築還未見塊磚片瓦呢。
具體構造
教堂護厝布於四周,紀念樓與禮拜堂合二為一。教堂面南而立,據資料記載:“禮拜堂上下三層,高五丈許,堂前紀念樓五層,高近八丈”。
會堂“方六丈”,高十來米,大約可容1500人。偌大的廳堂卻不見一根柱子,顯得空蕩蕩。堂中整整齊齊排列著幾十條靠背長凳,供教徒們禮拜時坐用。
“施恩寶座”在會堂的北面,由講壇與一平台構成,是整個禮拜堂的中心。講壇上置一木桌,是牧師布道的地方。講壇之後有1.5米高的平台連線著北牆,平台上靠牆擺立著梯形木椅,專為唱詩班而設。北牆當中高懸十字,是耶穌為世人蒙難的見證。每逢重大活動,唱詩班便隨著鋼琴優美的彈奏,在十字架下深情唱頌讚美詩。所有虔誠的目光和思想都在這裡匯合。
會堂的天花板由無數漆成綠色的細長木板構成。堂頂結構單憑觀看是瞧不出所以然的。據知情者介紹,教堂的框架全由鋼筋水泥鑄成,禮拜堂頂四根鋼筋水泥縱橫交錯,整座建築的壓力便全由這四根橫樑傳遞給了四面牆壁。所以會堂雖沒有柱子支撐卻很堅固。由於布局巧妙。用料講究,建於1933年的教堂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吹雨打仍基本保持原貌。
紀念樓有五層,最上為鐘樓,頂有十字架。鐘樓上原有大鐘一座,撞擊時聲音異常洪亮,三里之外都聽得清楚。可惜毀於文革。今天的這座鐘是旅菲華僑王先生1986年捐贈的。
其實金井最早的教堂並不在今天的中興街,金井基督教會的歷史也不始於1933年。金井最早的信徒是1879年從台灣回村的洋下村民施金川,他在台灣就已受洗入教並任長老。至1884年,金井金井又有二人獲道信教,一是坑口人蔡友租,一是坑西人蔡雜。1886年,金井設立堂會於坑口,兩年後移至 洲(金井西三里處)。至1890年,金井已有會眾二十餘人,他們在安海教會幫助下終於在金井(當時稱為井尾)建成小禮拜堂,稱“金井堂”。1896年,金井教會自立為堂會,許聲炎先生被聘為牧師。從此金井教會成為一所自養自傳的堂會,並日漸發展為中華基督教閩南大會中最大的會堂。至1933年止,金井堂會先後在東石石菌(後移至潘徑)、深滬獅頭、前港(後移至衙口),羊前山(後移至馬坪,再移前村)、東安、湖厝、科任、伍堡、英林等地設立新堂、講堂。並於1931年創辦教會刊物《金生月刊》,發行閩南、國內及南洋各地,宣傳“因信得救”的信仰。影響日大。
金井是著名僑鄉,歷年飄洋過海出外謀生的鄉親很多,其中不乏教會中人。這樣金井教會也就隨之生根于海外。“旅菲五金堂會會友團契會”(五金即金井、金潘、金滬、金衙、金村五個教會)的成員便是一種明證。單是命名便是可見該會與金井教會千絲萬縷的關係。今天在菲律賓,除五金團契外與金井教會關係密切的還有旅菲中華基督教會郇山堂、旅菲中華基督教會布道團。
金井教堂建成後雖幾經炮火,但主體建築依然保存至今。金井教會自創辦以來,亦幾經磨難,與國運共沉浮,且教志彌堅。改革開放後,教會恢復正常活動,重煥生機。
金井教會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注重傳教布道,培育英才,造福桑莘。曾先後在深滬東安、金井湖厝、潘徑、英林等地設立學校,開導愚蒙造化一方。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891年由許聲炎牧師親手創辦的金井教堂附設義塾,即後來的毓英學校。金井教會創辦的另一所名校是閩南聖經學院。自1939年起,學院先後畢業七屆學生,為當時蓬勃發展的教會及時提供了大批新的傳道人。不少學院學生後來應聘擔任閩南及南洋教會牧師傳道聖職。
百年來,它的存在與發展,至少證明了金井乃至晉江文化相當的包容性。